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媒     
4月6日出版的《亚洲周刊》封面文章称,军事历史专家越来越相信,伊军正在借用中国的毛泽东与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时期运用过的军事思想。 特别明显的是毛泽东化整为零、前线后方不分的“人民战争”策略,以及蒋介石“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思想。这两种军事策略均以消耗敌方有生力量,形成持久战局面,让速战速决成为幻影为目标。 从萨达姆的战略部署可见其中端倪——他把全国分为4个军区,放权给地方指挥官,把武器都派给人民,并且声称每  相似文献   

2.
韩伟 《航空档案》2005,(5):49-54
长期以来,台湾海军都自诩为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散式电脑架构”作战系统的海军,并对接受该系统指挥的雄风系列反舰导弹属于“自行研制”而自鸣得意。可当我们真正看看这两部系统的研制过程之后,就会发现,原来令台湾海军引以为荣的这两部系统,居然也都是来自他国的舶来品!  相似文献   

3.
推理的格式是古板的,反映的内容是抽象的,然而,在毛泽东的笔下,格式古板、内容抽象、乏味的推理却是栩栩如生、耐人寻味的,给人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例如,解放战争时,毛泽东对蒋介石诬蔑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公敌”的驳斥,其中使用的推理就具有这样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1949年8月.周恩来在陪同毛泽东视察战火中诞生的华东军区海军时题词:“为建设中国人民的海军而奋斗。”经过他的精心筹划.1950年4月正式建立了海军领导机构。6月,他在与海军司令员萧劲光谈话时.要求加强海军建设.同时听取了萧劲光关于海军工作情况的汇报.表示同意海军制定一个三年建设计划。  相似文献   

5.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我国民主革命阶段中革命与反革命决战的时期。抗日战争结束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集团,企图篡夺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把全国内战强加在人民头上。与人民血肉相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四年艰苦斗争,终于消灭了蒋介石的军队,彻底摧毁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取得了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胜利。这里介绍的几张照片,就是这个时期胜利斗争的伟大实录的一部  相似文献   

6.
正毛泽东到达重庆的当天晚上,蒋介石举办了一个小型欢迎宴会。毛泽东与蒋介石见面了。他们至少有十几年没有见过面了。上一次见面可能是在广州,那时蒋介石是国民革命军的统帅,毛泽东则以国民党员的身份代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一年后,随着国共两党的决裂,两个人从此成为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对手,他们率领各自的武装力量所进行的较量,每一刻都关乎各自的生死存亡。因此,即使毛泽东来到蒋介石面前,国共双方的高级官员们还是感到他们握手的那一瞬间有点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7.
孙果达 《湖北档案》2005,(11):37-39
“四渡赤水”是1935年1月至5月间毛泽东与蒋介石直接指挥各自部队在黔、川、滇交界地带进行的一场斗智斗勇的殊死较量。较量以毛泽东指挥红军成功地突出重围而告终,蒋介石千方百计要在赤水河两岸围歼红军的意图化为泡影。  相似文献   

8.
日本投降以后,蒋介石就积极策划反共反人民内战,实行法西斯独裁暴政。从日本宣布投降、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去重庆,中经政治协商会议、和谈破裂和解放战争初期的几个大战役,《大公报》的领导层始终把自己绑在蒋介石的战车上,一直追随着蒋家王朝,为国民党的内战政策帮腔。它一面侈谈“和平”,装着为民请命的样子;一面却又公然袒护蒋介石发动内战,把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说成是理所当然的事,颠倒是非,硬将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 1945年8月,日军宣告投降之际,蒋介石电令各战区“加紧作战努力”,却独命令第十八集团军“…  相似文献   

9.
阿海 《北京档案》2001,(7):42-43
世纪末,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了15集电视连续剧《波涛汹涌》,全剧以22年前人民海军800号潜艇探索“郑和水道”蒙难为主线,展露人民海军面向未来的胸襟和眼光,也寓意21世纪中国海军保卫祖国蓝色国土,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神圣使命。事实上,人民海军的这场大海难也确实发生过,只是它不是在22年前,而是41年前的1959年12月1日。今天,本刊特别推出专稿,以缅怀在共和国海军发展初期蒙难的第一代海军潜艇兵。  相似文献   

10.
1937年8月开始,蒋介石曾先后五次邀请毛泽东进行谈判。由于当时局势复杂,蒋介石的前四次邀请毛泽东都没有应邀与之谈判。1945年8月23日,蒋介石第五次邀请毛泽东谈判。中共中央经过反复磋商,最后确定毛泽东赴渝谈判。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与蒋介石再没有见过面.但这并不等于说二人之间再没有任何接触,只不过,他们之间的接触是以特殊方式进行,蒋介石在晚年还曾密约毛泽东访台.  相似文献   

12.
陆战硝烟弥漫之时,在太行山麓西柏坡的毛泽东已把战略视野移向海洋了 作为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熟知中国历史的毛泽东,深深懂得有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对中华民族多么重要.1949年1月8日,毛泽东在西柏坡起草的<目前形势和党在1949年的任务>时明确提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织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和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蒋介石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14.
综合 《兰台内外》2013,(4):17-18
1958年8月23日,解放军3万多发炮弹猛轰金门,震惊了全世界。毛泽东决定采取这次军事行动真正的和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仅仅通过炮轰的方式来封锁金门,造成一种气势和压力,迫使蒋介石主动放弃金门,从而收复全部沿海岛屿。然而顾及到美国对炮击行动的反应,毛泽东想借中苏同盟的力量,达到威慑美国的目的。7月21日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提出关于中苏共同建立海军舰队的建议,恰恰提供了一个机会。  相似文献   

15.
蒋介石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16.
他曾给毛泽东和蒋介石写信.呼吁推行简体字。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工作人员.至死与简化字相伴.一生在大时代中蹉跎  相似文献   

17.
历史散页     
朱鸿召 《出版参考》2010,(12):27-27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后,白崇禧看后深表赞同,并将此文浓缩为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拿去给蒋介石看,蒋大为赞赏,即以此语令发全军,作为抗日战争的最高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18.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历尽战争苦难的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团结、民主自由、建设国家.8月28日,毛泽东亲赴重庆同蒋介石进行和平淡判.在重庆的43天里,毛泽东平易近人的作风,以及他朴实、诚恳、谦逊的态度,博古通今的文化修养,受到重庆的国内外朋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相似文献   

19.
严农 《新闻世界》2005,(8):56-56
1945年8月26日,蒋介石派张治中和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一起乘专机到延安云迎接毛泽东。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张治中、赫尔利等同机到达重庆。至此,曾发生了几段插曲。  相似文献   

20.
1943年10月5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由毛泽东撰写的社论。透露了林彪到重庆与蒋介石会谈的消息。这件事的内幕,不仅在当时,就是在今天,知者也甚少。蒋介石的本意,不是会见林彪,而是会见毛泽东。早在1938年12月6日,蒋介石在广西桂林约见周恩来时,就曾提出“约毛泽东会谈”。1942年8月14日,蒋介石在重庆约见周恩来,突然旧话重提。他说,国内问题要弄好,敌人不足惧,问题在国内,想在兰州转西安时,在西安同毛泽东谈谈问题。结果,没有见到毛泽东,而有林蒋会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