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重点阐述了我国荒漠化治理中存在问题以及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包括大视野下荒漠化治理、荒漠化治理中的第一性原理、荒漠化治理中的因地制宜原则,以及生态修复中所使用材料的生物降解性与生态修复周期的匹配性原则等,并关注了荒漠化治理中系统化研究架构与科学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荒漠化是影响全球环境的十大问题之首,也是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灾难之一。其发生发展都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威胁,其影响之大。每年各国都要花费大量资金对其进行治理,但治理速度却远不如荒漠化恶化的速度。要有效的治理荒漠化,使其发挥治理的长期效益,就要对其进行可持续治理。生态修复以其投资小、治理面积大、收效快等突出特点已成为目前生态环境治理的发展方向。本文将对生态修复在荒漠化治理中的原理和措施进行论述,以期实现荒漠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立生态社会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模型,对宁夏地区实施荒漠化工程前后的耦合态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通过荒漠化治理工程的实施,宁夏地区的生态经济系统从消耗阶段发展到逐步协调的阶段,宁夏生态经济系统仍处于不断协调过程中,最后将形成良性的耦合态势。  相似文献   

4.
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的草地资源与生态保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青海湖流域内的巨大水体、高山和草地是阻挡西部荒漠东侵的重要生态屏障,对维系区域生态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总面积5.09×104km2,畜牧业经济占有较大比重,草地占土地总面积的75%以上。通过资料整理、实地考察和GIS手段,主要依据1984年厦门会议分类系统,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的草地资源类型可分为74个小类,纳入山地疏林草地、山地灌丛草地、温性草原草地、高寒草甸草地和荒漠草地5个大类。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影响,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水位下降、土地沙化和草地退化问题变得十分突出,高寒型、荒漠化生态特点愈加突出,生物多样性锐减,已引起人们愈来愈多的关注;本文系统探讨了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的草地资源特征和生态现状,提出了增加草被覆盖、治理草地荒漠化、优化畜牧业生产、强化鼠虫害防治和控制旅游经济规模等保护草地资源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对鄱阳湖洲滩湿地优势植物种群进行基于植物特征的生态位研究,主要分析糙叶薹草、灰化薹草、水田碎米荠等22种优势湿地植物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糙叶薹草(0.292)、灰化薹草(0.258)等具有较宽的生态位,单性薹草(0.024)、鸡眼草(0.022)具有较窄的生态位;有105种对发生生态位重叠,占具有生态位重叠的湿地植物物种种为45.5%,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5的湿地植物物种对有卵碎薹草和蚕茧蓼(0.797)、芫荽菊和蓼子草(0.674)、牛鞭草和鸡眼草(0.630)、蓼子草和蔊菜(0.550)、水田碎米荠和蔊菜(0.538)、牛鞭草和野古草(0.525)、糙叶薹草和糙毛蓼(0.522).  相似文献   

6.
运用能值理论分析宁夏荒漠化治理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经济系统投入和产出的变化情况,评价该地区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效应。研究表明,该地区能值产出量的增长幅度大于投入增长幅度,总能值产出结构向多元化发展;在能值投入结构方面,不可更新环境资源和可更新有机能投入量出现下降趋势;能值投资率和环境负载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净能值产出率呈现先增后降再增长的趋势;系统的功能逐步完善,生态和经济向协调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黄河源区生态保护与草牧业发展关键技术及优化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源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草牧业生产区,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改善当地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源区草地生态系统发生严重退化,对源区草牧业生产、区域生态安全和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2000年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黄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逐步改善,但草地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本文系统梳理了高寒地区草地生态保护与草牧业发展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凝练出区域适宜的黄河源区草地生态保护与生态草牧业发展技术体系,基于草畜资源优化配置建立了区域功能耦合发展模式,结合案例分析了相关技术的应用效果,并对源区退化草地管理与生态草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上述工作对推动黄河源区草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了生态多样性空间尺度效应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生态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相互关系研究中存在的方法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白音锡勒草地生态系统为例,运用多尺度多样性模型、香侬模型和辛普森模型对不同空间分辨率和尺度上对生态多样性及其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多尺度多样性模型模拟得到的景观元多样性严格地随着空间分辨率的降低而下降,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说明多尺度多样性模型更适于在多个空间尺度上的运用;空间分辨率的变化对生态多样性与草地最大地上生物量和荒漠化面积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非线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河荒漠化防治功能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其生态的脆弱与经济发展的贫困,导致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很难兼顾,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健全对解决二者矛盾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生态补偿等相关概念进行梳理,结合塔里木河荒漠化防治功能区的实际情况,运用模糊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塔里木河荒漠化防治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运行的状况并不是很好,只过了及格线,其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环渤海4省份的滨海地区拥有大量中低产田和未利用盐碱地,也是我国重要的集约化养殖区域,但人工牧草种植和牛羊养殖的规模严重错位。高效利用盐碱地种植宜牧草,发展生态草牧业不仅能解决养殖所需饲草料严重不足的问题,也为发展农区生态草牧业提供范式。李振声提出的"滨海草带"理念,强调利用滨海中低产田和盐碱地,依据障碍因子的不同,适宜开展人工种草,在全面改良土壤、保障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为牛羊养殖提供饲草保障;"滨海草带"建设将有力落实和推进我国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服务保障重要农产品安全和陆海统筹生态安全的国家战略。文章在分析"滨海草带"自然资源禀赋与草牧业发展需求匹配性的基础上,阐明了环渤海草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关键科学问题、创新模式,并探讨了生态环保效益与经济产业效益潜力。最后,从技术创新平台与能力建设、坚持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原则、做好资源配置与空间分区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滨海草带",促进环滨海绿色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从上世纪50年代算起,我们与沙漠化顽强搏斗了50多年,尽管局部地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残酷的现实是:沙漠化土地越来越多了。上世纪70年代,我国土地沙化扩展速度约为1560平方公里/年,目前则高达3436平方公里/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9%。国家为治理土地沙漠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相应启动了许多生态治理工程,为什么收效却不大呢?时值今年的世界荒漠化日,有必要对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一些做法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2.
实施科技产业扶贫,是实现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我国草原牧区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也是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区,是我国脱贫攻坚的"硬骨头"。面向新时代居民食物消费的多元化和高品质需求,在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生态草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也为我国广大草原牧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草原牧区通过生态草牧业产业扶贫,全国已有不少脱贫致富的成功案例。中国科学院生态草牧业扶贫工作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牵头,联合院内外多家单位在贵州省水城县开展"黑山羊草畜一体化"示范项目,并为云南省永善县肉牛养殖提供科技支撑,项目成果为草山草坡地区发展生态草牧业产业扶贫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我国面积广阔的草地资源不仅是广大牧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也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因此,发展生态草牧业,不仅是牧区实施产业扶贫的重要出路,也是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生态用地分类及其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芳  张红旗 《资源科学》2016,38(5):825-836
西北干旱区生态用地能有效防治和减缓土地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对维护绿洲稳定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塔里木盆地为例,构建西北干旱区生态用地分类系统,研发基于多源数据、适合大尺度的生态用地提取技术,获得1980s末、2000年和2010年三期生态用地空间分布图,分析了不同类型生态用地的规模、空间分布及时空动态特征。研究表明:①2010年塔里木盆地生态用地面积为10.77万km2,其中人工绿洲型、荒漠植被型、天然绿洲型、盐碱型和湿地型生态用地面积分别占到生态用地总面积的11.23%、59.61%、14.67%、9.66%和4.92%,且具有明显的流域分布特征:塔里木河干流、克里雅河诸小河、车尔臣河诸小河、和田河流域和开都-孔雀河流域(开-孔河流域)的荒漠植被型生态用地和天然绿洲型生态用地占主体,其余流域的人工绿洲型生态用地和盐碱型生态用地面积比例较高;②1980s末-2010年期间生态用地净减少9769.05km2,荒漠植被型生态用地和天然绿洲型生态用地分别减少1.19万km2和1612.65km2,其它类型生态用地增加;③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流域以生态用地转为荒漠为主,占转移面积的55%以上,而绿洲农业发达的流域以人工绿洲型生态用地转为耕地为主,占转移面积的50%以上;④1980s末-2000年和2000-2010年两个时段变化特征因生态用地类型和流域而异。人类活动是区域生态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工绿洲的扩张和生态用地的荒漠化是生态用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维持系统的生态功能是生态调控的主要目的,因此基于生态功能空间差异性的生态调控研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的可操作性。青海省境内沿黄地区是黄河的源头区,对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持等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该区面临着水源涵养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功能损失。本着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的目的,在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依据主导性原则,按各生态功能区所占面积比例,将研究区确定为黄河源生态功能区和青海东部生态功能区。前者的主要生态功能是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持,后者则是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控制。从生态功能损失的机理看,前者水热矛盾突出,自然因素限制,而后者则由于人为干扰强度过大。基于生态功能空间差异性分析,以生态调控理论为指导,针对不同功能区特点提出了以“保”和“建”为主导思想的生态调控方案。黄河源区以保护为主,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和现有林地的管理,对草地沿环境梯度实行分区治理。青海东部区以建设为主,通过水土治理工程和植被综合恢复工程,实现生态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三北防护林的营造,重点生态工程的建设,重点生态项目的实施,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防护体系,形成生态与产业互动、保护与发展并重、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氛围,努力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为实现瓜州绿洲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瓜州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地贡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蒙古国南部是我国沙尘暴的重要策源地。探讨蒙古国荒漠化与其生态环境关系,对于保障我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通过实地调查蒙古国区域生态和荒漠化类型,参考相关资料,分析了蒙古国生态环境和荒漠化特征。蒙古国的气候特点是低湿度和低热能,气温的单日温差可达30℃;降水量从南部戈壁沙漠地区的年均不到50mm到北部每年略高于500mm;栗钙土占全国总面积约40%;草原占土地面积的78.3%。全球变暖、开垦和修筑道路、超载过牧,是区域荒漠化的原因。完善和发展传统放牧管理制度与技能,在不同的地方建立监管机构,以控制荒漠化扩张。  相似文献   

17.
张凤荣 《资源科学》2011,33(11):2041-2046
在半干旱区,气候干旱是荒漠化发生的自然背景条件,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则加速了荒漠化。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过度开垦和放牧,伊金霍洛旗的荒漠化发展得非常严重。自1976年以来,通过生态退耕,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改变放牧为圈养,增加灌溉、化肥等农业投入等,抑制了荒漠化,土地利用走向可持续。恢复以林草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半干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而在人口超过农业所能够支撑的能力时,必须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创造非农就业机会,使得农民可以离开土地谋生,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才可能实现生态退耕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伊金霍洛旗正是因为由煤炭开采带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许多农民离开土地,进行生态退耕,才得以恢复与重建稳定的可以抵御荒漠化的生态系统。单位面积土地承载更多人口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保证该区以林草覆盖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防止荒漠化的必由之路。在这个地区搞建设用地占补平衡是不适宜的。  相似文献   

18.
江泽慧 《学会》2002,(10):25-26
建立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就是要以恢复森林植被为重点,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建立包括水体安全、土壤安全、大气安全、生物安全在内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69%,由于森林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承载力显著下降,水、旱、沙灾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成为国土生态不安全的重要因素.通过推进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在大江大河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严重区、风沙源地治理区以及沿海、平原农田耕作区分别进行大规模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防护林建设,减缓温室效应,治理大气污染,遏制荒漠化蔓延,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是国家可持续发展赋予新世纪林业的重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这是近五年来,我第三次来到库布其沙漠。每一次我都为库布其人、库布其的企业,在防治荒漠化当中创造的奇迹感到惊讶。"在近日举行的第四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开幕式上,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如是说。万钢介绍,我国组织和提炼了二十多个荒漠化地区生态修复技术的模式,结合国家的"两屏三带"防护林的建设,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600多万亩,直接受益百姓达到220多万人。针对库布其沙漠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杭棉旗荒漠化土地生态防护林工程项目区包括塔然高勒乡、锡尼镇、巴音乌素镇、呼和木独镇、吉日嘎朗图镇、四十里梁镇、伊和乌素镇七个苏木(乡镇),总货款916.556万元人民币。分3年投资并完成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