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陶孟和的教育观源于他对个人与社会的理解,因此本文首先介绍了他对个人与社会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阐述他的教育观。针对我国当前的社会教育的现状,运用陶孟和的有关教育的观点对此提出几点建设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陶孟和与廖泰初先后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讲授"教育社会学"课程。作为两个时代的学者代表,他们对"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折射了民国时期教育社会学发展的内在理路:国人对教育社会学的认知从对"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认知开始,继而转变成对"教育与社会学"关系的认知,最后才到达对"教育学与社会学二者之互动"理解层面。陶孟和的《社会与教育》开启了国人对"教育与社会学"的认知,廖泰初的《动变中的中国农村教育——山东省汶上县教育研究》揭示了民国时期学人对"教育学与社会学二者之互动"理解的深入程度。  相似文献   

3.
大学的使命,在于时代与社会对于大学发展的需要和大学对于社会与时代发展需要的认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历史发展阶段,大学当以创新的办法、发展的办法来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学教育创新是大学教育理念、大学教育结构和大学教育过程的不断创造或调整的过程,实质上是大学人、结构和过程的不断革新、优化和组合的过程。新世纪新阶段的大学教育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教育在理念、体制、机制等三个重要环节上的创新与超越。  相似文献   

4.
陶孟和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社会学家,是中国社会学的奠基者,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资产阶级职业教育思想家。1919年,陶孟和在《新教育》第2卷第2期发表《留学问题》一文,对近代以来中国的留学起源、留学性质以及留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是五四时期颇具代表性的关于留学教育的观点。特别是他承接了胡适最先对留学教育的检讨,而又开启20年代的关于留学教育批评和反思高潮的先河,引起了更多的人们对留学教育的关注和思考,且对我们今天的留学教育政策制定仍有很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大学"通识教育"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教育中由于学科与专业的细化导致了“造器型”教育的产生,而“通识教育”越来越远高大学教育,井出现了以哲学类课程与工具类课程替代“通识教育”的倾向从而使通识教育成了大学教育的育点,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使教育目的中社会需求与个体需求失衡。因此,重视和加强大学“通识教育”,对于新世纪大学教育的改革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大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大学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对大学教育的目的进行反思,大学教育目的的功利化、工具化倾向,是造成当今大学问题的重要原因。惟有纠正这两种倾向,将教育的目的转向人,关注人的成长,才能使大学教育焕发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7.
陶孟和于北京大学任教时期从事了大量的教学活动、教务活动以及社会活动等,对学校的学科建设、校务管理均做出了贡献。民国初年,古今中西思想交汇,北京大学作为其时代表性的高等学府,为陶孟和的各项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蔡元培的校制改革也为陶孟和的继续发展提供了空间。通过选取这一时期陶孟和参与的较有代表性的事件——促成男女同校、促进期刊建设以及参与政治活动,可以发现陶孟和不仅是一位专业的社会学学者,也是关心学生、关心社会的教育者。陶孟和作为20世纪初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为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我国大学教育的必然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识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强调发展人的理性、心智以探究真理。在大学教育里,它起初是指大学课程里的共同部分,即必修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它成为和专业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大学教育高度专业化的弊端和缺陷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而通识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创新型人才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实和完善我国的通识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相似文献   

9.
杨岗  陈兰萍 《教育与职业》2008,(11):163-165
大学社会实践教育要求从对大学责任的认识,大学社会实践教育生命力的激活,以及相应的内容、方法、管理和理论研究体系的构建等方面,使大学社会实践教育的实施和研究得以深化。  相似文献   

10.
据俄罗斯报纸网2006年6月16日报道:星期四教育与科学杜马委员会举行圆桌会议,此次会议的议题是“大学的社会评价”。主要思想就是:目前大学的国家评价系统还需要补充一个社会力量。首先,根据改革拥护者的意见,将确认大学教育活动的权利和保障最低的教育质量。评价的对象不是整个大学,而是部分专业课程和教育计划。获得社会评价将是这些课程和计划中最好的方面,允许区分出大学或者系中几个最好的榜样。计划的起草人强调,这个评价遵循自愿性和机密性原则。大学自己决定是否需要一个质量标志,这个质量的标志就是给大学颁发一个社会评价的证书。社会评价的拥护者强调,引进社会评价的方式将对高等学校、教师和毕业生们有益,他们将获得更加确实可靠的哪所大学教育质量较高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is study concentrates on exploring the ‘logic’ of modern universities in China-a working concept that promotes a more in-depth discourse on the implicit illustrations of the ‘logic’ of universiti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Drawing on the logic model, we explore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logic’ of university and examine how the concept of ‘logic’ of modern universities to be perceived, challenged and negotiated through the historical, social and value perspectives. The historical logics, social logics and value logics contribute on unveiling the ‘logic’ of modern univers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We suggested that the ‘logic’ of university has important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importance of explicitness. The ‘logic’ of modern university in China is subject to offer a platform where expectation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elaborated. In addition, the study also seeks to offer an insight into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logic’ of modern univers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相似文献   

12.
蔡元培与郭秉文办学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与郭秉文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对我国现代大学学制的建立与完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分别在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的改革活动,使得这两所大学迅速崛起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学府,他们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实践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卓越典范。通过论述了他们的办学思想渊源,对比他们在大学理念、学校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力量、校园文化以及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思想差异与共同点,以挖掘对我国当代大学建设和发展应有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形不断对自身进行调整,通过社会服务逐步融入中国社会,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大学群体。探讨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走向社会服务的原因,以利于深化对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认识,为当今大学的社会服务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大学精神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是我国社会发展转型及其触发的高等教育转型的一种表现。大学精神的传统在现代遭遇到严重挑战,必须重建大学精神。大学精神的重建,需要对现代大学进行准确定性与定位,需要守望大学的精神传统,需要注入时代精神的质素。知识分子在大学精神重建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提升人性、教化社会、泽被人类是现代大学文化使命的核心和根本。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大学体育发展历史轨迹的回顾与总结,分析认为:大学体育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同步的,大学体育的未来将会随着高等教育与体育系统的深化改革而获得远比传统"公共体育"大得多的发展空间,将会在高等教育与体育两个系统中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6.
张晓明 《高教论坛》2012,(7):134-137
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经费保障既是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消费问题。考察和研究高等教育消费水平和消费模式,将中日高等教育消费模式在经费渠道及构成、公众参与高等教育投资、学费比重、学生资助制度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国家消费、个人消费模式,有益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更新高等教育管理理念,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7.
私学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但在历史上经历了书院教育的退场与近代私立大学销匿的两次断裂。当前,经济社会与教育发展为重建私立大学提供了环境、机遇与可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有赖于相关立法工作的推进,多元化融资机制的建立,公平、开放的思想环境与竞争格局的形成,非政府的评估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应遵循如下路径:实现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大学自治与自主办学,大学制度与社会责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代大学课程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体现出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特征,遵循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其变革还具有强制性的自上而下的、与高等教育整体改革一体化的特点。在大学课程制度构建与改革中,需要通过落实大学的自主权、促进师生民主参与课程教学、明确课程的管理机构及各自的权限、建立科学规范的大学课程教学运行程序等措施对我国现代大学课程制度加以改革。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公立高等学校法人自设立之日即存在着各种矛盾,学校法人主体地位不清、政府干预过度、配套制度滞后、政府和学校之间产权界限模糊,使高等教育传统理论在我国大学发展中遭遇碰撞,高等学校在办学实践中法人权利与政府行政权力、与社会力量之间矛盾冲突不断,高等学校法人内部也存在诸多困惑,大学"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的传统在我国本土化发展与适用中遭遇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