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秋雨上学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都读过当代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你们也一定想知道余秋雨先生有一个怎样的童年。在本期的《会见名人》栏目里,余秋雨先生将亲自为大家讲述他的童年往事。  相似文献   

2.
当我年老,将怎样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与故乡?挪威漫画家奥纳夫·古尔布兰生的方式是最令我心向神往的:在61岁那年,他出版了一本叫做《从前》的图文书,在中国它被翻译为《童年与故乡》。在书中,他用简练幽默的线条,轻松率性的笔墨,再现了自己的童年、家庭、初恋等种种有趣的生活故事,同时还细腻刻画了北欧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淳朴粗野的农民生活。  相似文献   

3.
小徐发现自己遗失多时的一本《余秋雨散文选》,竞出现在小高的课桌肚里。他冷静地一想,便面带笑容地对小高说:“哈,你借我的那本《余秋雨散文选》该还我了吧!”小高愣了一下,很快红着睑说:“要还,要还!”且不说小高是否真偷了那本书,但至少是不告而取。而小徐并没有冒冒失失地指责小高“偷书”,  相似文献   

4.
童年是在长江边上的一个小镇度过的,可是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直到高考完,和一帮同学去他们的家玩,才知道小镇离一条大河只有30分钟的自行车车程。这条大河连接长江。我第一次站在高高的防洪大堤上,一边是苍茫中东去的大河,一边是辽阔富饶的田野,我第一次有了“这就是故乡”的感觉。祖籍本是外地,爷爷那辈来到这个冲积平原,我不知道他们是否算垦荒者。我出生时,他们早已作古。父亲不辞劳苦地把他们的遗骨埋到了他们的故土,那是个山区。而父亲自己却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平原。我只有清明时节才会回到故乡给父亲扫墓。没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童年…  相似文献   

5.
难忘的事     
<正>童年,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但童年有趣的往事,却永远也忘记不了。一、骗妈妈记得我七岁时候的一天下午,我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看书。在《小魔术》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有趣的游戏:用削尖了的肥皂条,可以在镜子上画出"裂纹"。我也想试验一下,吓唬吓唬爸爸妈妈。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知名文人,近年来余秋雨一直笔耕不辍,在文坛颇受瞩目也颇受争议。不过他的每一本新书问世都会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余秋雨人生哲言》是余秋雨宣布封笔之后于2006年8月出的一本新书加精选,虽然里面既有新作也有旧作,却仍是原汁原味的“余氏散文”。有人说,人一旦迈过中年,就会对人生有更多的思考,余秋雨也不例外。在我们年轻的时候,读读他的体会和感悟,或许会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有所启发。我们将从这期开始选登《余秋雨人生哲言》的部分篇章,如果同学们读完之后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欢迎给我们来稿,我们将选择优秀的文章刊登在杂志上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7.
作家声音     
正余秋雨自称新书《泥步修行》是"最后一本"余秋雨日前在河北廊坊举办的第27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再推新书《泥步修行》,70岁的他尽管未显老态,但他表示,"这是我最后一本书了。"他好像在自问自答,"别写了,再写下去谁看?虽然我的书很好卖。"谈及写这本书的起因,余秋雨说,现在网上几乎每半个月就有大量"他的诗文"发表,他还记得其中很著名的一个句子"你的过去我没法陪伴,你的将来我将奉陪到底"。"有人说,余秋雨先生一生写过  相似文献   

8.
童年与故乡     
我叫奥纳夫·古尔布兰生(Olaf Gulbransson),在1934年,也就是我51岁的时候,我出版了一本叫做《从前》的图文书(在遥远的中国它被翻译为《童年与故乡》),便被人们称誉为挪威最杰  相似文献   

9.
作文招招鲜     
本期第一招: 挑权威的刺有一本杂志,名叫《咬文嚼字》,其中有一个栏目《众矢之的》。该栏目每期都抓住一个名家,瞄准目标:放!在那些名家中,我看到的就有王蒙、李国文、余秋雨、刘心武、贾平凹等。这些名家,自然都是文坛的高手,其文章也各有特色。我们要学,这是无疑的。但是,我们在学的过程中,也不要过于地盲目。要知道,名家也是人,即便他有再大的权威,其皮袍之下也是有短和小的。  相似文献   

10.
儿子的童年     
儿子是我一手带大的,我没有太高的素质把儿子培养成文化课上的尖子生,但我绝对给了他一个别人不曾拥有的童年生活,我想等他长大后,他会很幸福地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我们生活的院子里,处处留下了他快乐的印记——他曾一个人蹲在雨后的小水坑边,专心致志地用他稚嫩的小手捏出自己喜欢的泥塑,自己却变成唱戏的花脸;他会在雨过天晴的马路上,捡起被冲出来逃难的最大的蚯蚓,趁我不注意时吓我一跳;路边的护栏边,他会和小朋友站成一队,扛着自己的玩具枪,有模有样地唱《咱当兵  相似文献   

11.
谢宗玉 《湖南教育》2005,(16):10-11
看样子,这个夏天,我是属于童年的。出版社甚至要我做一本有关童年的书,当然,不是我的童年,而是我儿子的童年。我儿子才五岁,就要为他做本书,连我这个当爹的都有些嫉妒他了。现在的孩子真是好啊,好得就像小熊威尼掉进了蜜罐。我是靠写童年起家的。写了那么多关于童年的文章,我的童年幸福吗?好吗?我不知道。有句古话是这么说的:不平则鸣。我写这么多童年,想必是心中有些“不平”。“不平”的童年能有多幸福呢?我有一组散文,名为《村庄生灵》,写的全是自己童年时整天整天与那些小动物交往的过程。村庄仿佛是我一个人的村庄,整个村子里的人都不…  相似文献   

12.
“影象”释     
“影象”一词,有说是“印象”之误,有说是“思想里跑野马”之释(均见《北京晚报》).孤立地看,似乎各执一词,颇有异议;其实,只要注意语言环境,问题并不难得到解决.试看:鲁迅1921年所写《故乡》中说:“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辞了.”中学语文教材注释曰:“[影象]这里是印象的意思。”这条注释,应  相似文献   

13.
“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走来。”这是摘自泰戈尔《采果集》中的文字,它恰似淡淡的低吟。从中我仿佛感受到了一个旅行者身上所散发出的坚定、勇敢、义无反顾,还有那隐藏着的缕缕寂寞,让人震撼。在《出走十五年》(以下简称《出》)一书中,作者余秋雨演绎的正是  相似文献   

14.
写给豆豆     
豆豆:你好! 是《新作文》让我认识了你,同时也喜欢上了你。你让我了解了各种各样的书。其实,我和你一样,也是一个小书迷,也读过不少书,今天,我就向你推荐一本令人百看不厌的好书———《童年》。《童年》是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写了高尔基从三岁至十岁这一段时间的生活片断。他以淳朴的感情和娴熟的写作技巧,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地再现了自己成长的艰苦历程。这本书虽然是高尔基成年之后写的,但是却把他在不同时间对世界、对家人的看法表达得淋漓尽致。读着这本书,我感到自己也在随着高尔基一同长大。随着…  相似文献   

15.
故乡     
陶潜云:"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桑。"此文表达了两代人失去故乡的痛楚、伤悼与迷惘。在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人们离开童年的故乡似乎越来越远。对于那些还有故乡的人们,那里是理所当然的存在。"我也不知道我的故乡是哪里,所以我说我没有故乡。""但是我爸爸有故乡。可是他说他也没有故乡了,他的故乡在水下,不在山上。"故乡从生命中抽离时,你会不会也像  相似文献   

16.
蔡瑛 《初中生之友》2022,(12):20-24
<正>佳作场童年的味道我的童年私藏着这样一个画面:盛夏,柚子树在后院辟出一片荫凉,微风徐徐,蝉声阵阵。一个小女孩坐在树荫下,手捧一本《少年文艺》,一边出神地看书,一边往嘴里一颗颗地塞着卤水豆子。每每想起这个画面,卤水豆子那独有的浓香便会越过数十年的光阴,在空气里弥漫开来。  相似文献   

17.
童年的火塘     
站在县城初冬的寒风之中,我又一次地思念起家乡的火塘来。我的故乡是湘南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山间的一个开阔的地方,座落着一个只有六七户人家的小院子,院子里有外婆的白瓦屋。我快乐的童年就是在这度过的。童年的往事,有太多太多值得回忆,然而最难忘的就是那一口火塘。  相似文献   

18.
为自己减刑余秋雨一位朋友几年前进了监狱。有一次我应邀到监狱为犯人们演讲,没有见到他,就请监狱长带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句话:“平日都忙,你现在终于获得了学好一门外语的上好机会。”几年后我接到一个兴高采烈的电话“:嘿,我出来了!”我一听是他,便问“:外语学好了吗?”他说:“我带出来一部六十万字的译稿,准备出版。”他是刑满释放的,但我相信他是为自己大大地减了刑。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里写一个被囚禁的人无所事事时度日如年,而获得一本棋谱后日子过得飞快。外语就是我这位朋友的棋谱,轻松愉快地几乎把他的牢狱之灾全然赦免。…  相似文献   

19.
课堂上读完《端午的鸭蛋》,明确文章的大致内容后,我用PPT显示了这样一段话: 高邮是汪曾祺魂牵梦萦的故乡,他19岁以前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这里度过.高邮是汪曾祺幸福和美的童年天国,也是他精神世界温暖的家园.这里造就了他的温情人格,也造就了他作品敦厚温雅的艺术风格.高邮情结成为汪曾祺创作的重点与高峰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20.
杜建芳 《阅读与鉴赏》2007,(3):38-39,34
鲁迅先生的作品有一些提到了他的故乡,所谓S城者也是,有的作品似乎是专门为故乡而写的,如著名的《故乡》。鲁迅对故乡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是一种交织着伤感的怀恋和惆怅的离弃的近乎矛盾的心情。因为故乡毕竟是他童年记忆中的一个乐园,虽然儿时的幻梦很快就因家道破落而失落,但回忆起来总还是有那么一点淡淡的哀伤与留恋。不过,在鲁迅的内心深处,温情的回忆却无法最终使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