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网络广播突破了传统广播线性播出的流程,大大增加了广播的信息容量,增强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保证了节目内容的多样化。广播传媒将进一步向网络传媒渗透和扩展,与网络传播的优势进行一体化整合。一、网上广播的迅速发展 1995年4月,美国西雅图的“进步网络”在其网页上设置了 Real Audio system的使用版本软件以提供“音频点播”服务,标  相似文献   

2.
“三网”融合促进了图书馆信息服务变革,建设新媒体信息资源体系、开展新媒体信息服务,还必然引发著作权最重要的权能——传播权的整合,即重新界定广播权、调整表演权的内涵、增设信息网络传播权.面对新一轮传播权整合,公益性图书馆主张“有限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表演权和广播权,将有利于其“适当”分享著作权利益.  相似文献   

3.
《中国广播》2007,(10):42-42
经过近一年的精心准备和近一个月的试运行,江苏“播ing”网络广播于8月10日隆重推出。这是江苏广播全力打造的实现视、音频点播、直播,跨媒体实时互动的网络新平台。  相似文献   

4.
茹红 《声屏世界》2007,(4):37-37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媒体遭受着冲击,当然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网络广播是广播与网络结合的最好形式,是数字信息时代广播的必然发展趋势。与网络相比,广播的信号资源主要是音频,音频信号的传输手段比较单一,受众的“非注意力”收听状态等弊端突现出来,原有的传播快捷,信息量大,听众获取信息随意性强的优势开始弱化。于是广播媒体开始寻求与网络相结合,期待在与网络的结合中获得一种整合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5.
谢奇峰 《视听纵横》2003,(3):110-111
网络广播(Internet Broadcasting),也可以称之为网上广播或在线广播,主要是指以因特网为传播介质提供音频服务的广播,既是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也是广播电视媒体网上发展的重要体现。与传统广播相比,网络广播具有如下特点:1.“异步性”,用  相似文献   

6.
<正>1.网络广播及其特点网络广播(Internet Broadcasting),也可以称之为网上广播或在线广播,主要是指以因特网为传播介质提供音频服务的广播,既是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也是广播电视媒体网上发展的重要体现。与传统广播相比,网络广播具有如下特点:1“异步性”,用户不必遵循广播现行的传播方式“同步”  相似文献   

7.
赵曙光 《传媒》2014,(11):45-47
正广播媒体的初期数字化转型主要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传统广播电台节目的网络化呈现,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播或回放收听传统广播电台的节目。随着媒介融合的推进,传统广播电台对网络音频市场的开拓也逐渐从基本的"广播网络化"向"网络化广播"发展,将互联网的及时性、丰富性、多媒体性、互动性等更好地与传统广播相结合,推出多种网络音频平台及产品以满足用户的需求。2010年7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了国内第一个个性化、自定义的网络电  相似文献   

8.
《中国广播》2009,(4):F0002-F0002
2009年“两会”,中央电台综合运用音频、视频、手机电视、网络广播等多种载体,通过10个广播频率及网络新媒体。对“两会”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报道。截至3月13日.共完成75场“两会”议程直播,共播出新闻及专稿4876篇。播出总时长532小时;开设专栏、专题109个;采访代表、委员2086人次,邀请嘉宾做客中央电台有328人次。  相似文献   

9.
2011年,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国广播媒体纷纷投入到这一活动中,收效颇丰.本文将从“走、转、改、新、恒”五个方面,探索广播新闻在“走转改”活动中如何进一步发展,传播群众需要的“好声音”.  相似文献   

10.
2013年3月,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卓越新闻计划”在其官网上发布了《2013美国新闻媒体状况报告》,其中“音频:数字化提升听众体验”一节内容以阿比创等公司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回顾并分析了2012年美国广播产业的发展状况,展望了美国音频市场的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11.
在融媒体环境下,有必要对“广播”的定义进行新的界定。目前新闻传播学视野中的“广播”与技术视野中的“广播”并非同一概念。对于国内新闻传播者而言,其所关注并正在使用的“广播”概念,仅指专业人士通过多种电子通信技术手段,向广阔空间或特定范围定时、连续地传送音频节目的媒介活动.  相似文献   

12.
大规模、有组织的“爆吧”集体行动不仅会破坏网络正常秩序,对他人造成心理或精神上的伤害,有时甚至还会通过人肉搜索等方式影响现实生活.在“69圣战”“爆吧”这一媒体奇观中,网民爆发大规模集体行动的原因有很多,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其带来的问题则不容忽视.从保持社会信息正常流动与维护公民自由表达权的平衡应对来看,有必要对“爆吧”集体行动中的公民参与表达进行规制,既捍卫公民参与和表达的自由,又厘清其边界,扬长避短,以实现其良性发展.具体来说,即要用公众利益原则来规制网民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用社会信息正常流动来规制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爆发和用核心价值体系来规制公众参与和表达的异化.  相似文献   

13.
孙蓓玲 《新闻传播》2023,(16):143-145
2022年,广播音频价值提升又一年。新年伊始,安徽生活广播音频战略的“轻骑军”《晚清四十年》,用“漂亮”的数据、“啧啧赞叹”的口碑,吸睛无数,在经历多次“里程碑式大事件”后,最终蝶变成安徽广电音频战略较为成功的尝试。本文以《晚清四十年》为研究个案,从历史发展的纬度,对其进行分析,沿着其从创意到终篇,同步关照广播音频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陈俊 《青年记者》2016,(36):14-16
当前网络正改变我们的世界,媒介环境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当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的同时,广播还能继续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陪伴吗?当传统媒体都在被迫转型的时候,广播样态和广播表达方式会发生颠覆性变化吗?广播作为传统媒体中“伴随性”最强的媒体,到底何去何从?这都是所有广播从业者必须解决的问题.过去的一年,广播人做足声音文章,在创新广播表达方式、提升广播话语权上狠下功夫.在拓展音频使用的场景,探索全新的音频盈利模式上进行了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15.
栾轶玫     《视听界》2006,(6):90-92
“网络电台”是当下广播发展的一个热点词,它是新旧媒体融合的产物,是传统广播在网络时代的延伸或者说是重生。本文主要从宏观视角关注当下网络电台的生态环境,分析网络电台的三角格局与发展的二元模式,以期对中国网络广播进行静态图式扫描。一、网络电台的三角格局网络电台(或称网络广播)即在网上提供音频服务的广播业务提供商,向听众提供包括在线收听、下载以及播客上传与RSS聚合等多样服务的一种新型广播形态。它与传统广播的网络版不同,有自己原创的节目及独有的互动方式,RSS及播客技术的应用使得其发展空间空前广大。目前中国国内的…  相似文献   

16.
2007年,由乐清日报负责整合“乐清之窗”和乐清日报电子版,建成全新的地方门户网站中国乐清网,成功地整合了全市电视、报纸、广播的新闻资源,形成了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组成的全方位网站格局,真正做到了多媒体、立体化的新闻宣传模式。乐清日报创办的数字报缘何这般火热?  相似文献   

17.
媒体脸谱     
“中国广播云平台”项目启动
  1月2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科学院签署协议,以建设“中国广播云平台”项目为先导,开展战略合作。“中国广播云平台”是中央人民广
  播电台媒体融合的重要项目,面向全国广播电台、行业机构、个体用户开放资源共享与定制化服务。同时,以“中国广播Radio.cn”为基础,构建中国移动互联网(车载)网络广播平台,并搭建国家级音频素材库--中华音库。  相似文献   

18.
随着市场的变化及“融媒体”理念的全面渗透,广播电台努力尝试运用“微”广播等新媒体技术并将其融合到工作中,为广播业的发展助力. 广播发展的新特色 (一)内容为王,“类化”细分 新媒体时代的广播通过优化频率分类,细分广播市场,吸纳不同特色的电台主播,为特定的受众量身打造优质栏目,以占据更大的媒体市场份额.下面,笔者以郑州人民广播电台下属分类频率“活力944”和“经典1079”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质疑“第五媒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月底4月初,首都两家报纸均报道了“第五媒体”开通的消息,其中称数据广播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阅后,笔者颇有疑问。据周小普著的《广播新闻与音响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书定义:“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一定范围播送声音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按传输方式可分为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现在还可加上网络广播和数字广播。”不难看出,数据广播本质上仍属广播,只是传播技术有所突破。报道中写道:“数据广播就是利用有线电视网络,把各种文字、图像、音频信息变成‘一个个0和1’进行数字化,然后…  相似文献   

20.
靳珂 《青年记者》2017,(20):68-69
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媒体的传播模式发生着改变.互联网广播即网络音频,是融媒体时代网络传播的多媒体形态之一,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数字化音频信息的一种形态,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收听节目.①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环境中,互联网广播将传统广播的音频信息资源和网络传播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多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