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你连采访对象都约不到,或者见到采访对象,但无法让对方开口,或者对方虽然开口了,但回答给你的问题并不是你想要的答案……那么,就意味着你的采访失败,创造性的找新闻就无从谈起.因此,何谓"采访对象"?就是要求记者像"处对象"(谈恋爱)那样去采访沟通.  相似文献   

2.
(续上期) 打开人物心灵的宝库 我感到,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往往有一堵墙.特别是一些很少接触记者的普通群众,谁能见一面就和你谈心里话,向你打开心扉呢?这就要求记者掌握一把能够打开人物心灵宝库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3.
一、培养和引用信源 记者获得信息的来源被称为新闻源.新闻源可以分为两类:(1)向记者提供信息的知情人、目击者、官员、学者专家或其他人员,即信源.在采访中,信源就是采访对象.(2)出版物、报纸、杂志、文件、论文等.这两类新闻源,一类是人,一类是物.两类新闻源相比,"人"提供的消息更重要、也更具有时效性、戏剧性.我们曾经讲过,新闻就是"他说",依靠他人提供的信息来构建新闻,既体现了新闻的功能,又突出了人物作为新闻事件主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梁衡  康笑宇 《传媒》2001,(5):64
文学是人学,新闻也是人学。记者每日每时接触和研究自己的采访对象,他同时也在这研究中修正自己。大概每个人都是这样,我初当记者时总有一种新鲜感和莫名的自豪感,仿佛周围的人物事件都由我的笔尖来调遣。但再当下去,就  相似文献   

5.
印象整饰,也叫自我呈现,是一个心理学范畴的概念,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印象整饰是人在交往中有意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社交技巧.而在新闻播音及采访中,是指播音员、主持人、记者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情或身体动作以及仪表风度等使受众和采访对象产生"自己人"的效应,从而缩短广大受众、采访对象与播音员、记者的心理距离,较好地完成采编播任务.  相似文献   

6.
董红言 《现代传播》2005,(3):135-136
人物采访是指对新闻人物进行的采访,它是写人物通讯、人物传记不可缺少的一项环节。这些新闻人物通常是有影响的社会知名人士、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作为一名富有经验的记者,在采访中总能千方百计接近采访对象,同时自己也扮演角色与采访对象交朋友,因此采访显得生动活泼、新颖有趣,记者在此氛围中常能提出一些常人未曾想到的问题,获得一些常人未曾获得的答案,这就是创造性人物采访的魅力所在。表面上看人物采访是最容易的,采访中你问他答,把回答的内容记在采访本上或录在磁带上,回去整理即可。其实不然,一次人物采访,受采访双方的年龄、性格…  相似文献   

7.
记者在采访中要接触各行各业、各种性格的人,因此“挨撅”碰钉子的事是难免的。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在被撅被碰之后找找原因,对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发生,大有益处。一位记者去采访电影演员姜文。见面之后,记者首先问姜文说:“听说你最近又拍了一部片子。”姜文回答:“《本命年》。”问:“什么意思?”答:“你这都不懂还搞采访?”从这件事可以得到下列启示: 一,采访之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对采访对象要有个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谈起话来富有亲切感。如果采访对象已被报道过,就要选择新的角度,避免因重复而失去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8.
新闻采访中受众心理的把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闻记者来说,一起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是记者要采访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新闻媒体面对的受众之一。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核心问题是对受众心理的把握。只有掌握了受众心理,采访才能顺利展开,并能取得最具新闻性的信息,还原真实的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9.
崔云 《传媒》2015,(4):53-54
在采访过程中,对人物的专访常常是“重头戏”.让采访对象放松、自如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是关乎采访真实性及可读性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笔者认为,在采访过程中,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多方位考虑问题,才能保证人物采访的成功. 做好访前准备 “每一次采访之前都要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意大利著名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如是说.因此,人物专访之前,要做足准备工作,包括对被采访者从事工作的专业知识进行了解,避免采访时问一些外行话.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记者可以利用网络,将自己的作品写得更精彩,更感人,让采访对象更"有血有肉"。但与此同时,记者也应该注意到,在人物报道采写过程中,一方面,记者应对网络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认真地整理和仔细地核实;另一方面,记者应该围绕自己的选题走到一线,走进采访对象的生活里,和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样才能写出真实而感人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11.
张良箭 《新闻传播》2010,(8):124-124
对新闻记者来说,一起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是记者要采访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新闻媒体面对的受众之一。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核心问题是对受众心理的把握。只有掌握了受众心理,采访才能顺利展开,并能取得最具新闻性的信息,还原真实的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12.
正当一则新闻事件发生时,往往会有多路记者从四面八方赶往事发地进行采访,如何写稿,从什么角度写稿,取决于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认知和把握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采访经历,谈谈社会新闻角度的把握。报道事件要以人为本当一则新闻事件摆在眼前,新闻主题的社会意义往往是报道角度把握的重要依据,无论是参与新闻事件的"人",还是受新闻事件影响的"人"及受众,都是记者在把握新闻事件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把握积极的、人性化的报道角度,显  相似文献   

13.
如果你连采访对象都约不到,或者见到采访对象,但无法让对方开口,或者对方虽然开口了,但回答给你的问题并不是你想要的答案……那么,就意味着你的采访失败,创造性的找新闻就无从谈起。因此,何谓“采访对象”?就是要求记者像“处对象”(谈恋爱)那样去采访沟通。  相似文献   

14.
邹正 《记者摇篮》2015,(1):12-13
记者是采访对象与受众的桥梁和纽带,如何更好地将采访对象所要表达的内容,或者说受众更期待、更想了解的真相展现出来,这就得看记者自身的业务功底,记者们除了要在采访初期提前做足功课外,更需要在采访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临场发挥,而最后新闻播出效果的好坏,受众对节目呈现的效果有多少认可,这些大多都与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和采访对象融洽沟通有直接的关系。我把记者采访过程中的沟通分为语言类沟通和非语言类沟通两类。一、语言类沟通语言类沟通,顾名思义,就是记者与被采访人通过语言进行沟通。  相似文献   

15.
梅伟 《新闻窗》2014,(1):49-50
广义而言,电视新闻采访是相应电视新闻媒体活动的出发点和基础点,电视新闻采访的重点内容是新闻采访质量和新闻采访效率,其重点并不是放在电视新闻写作上面的,所以我们应该对上述两者的关系和异同点有所认知。最为形象的说法就是,电视新闻采访就像一个不断奔跑的人,会遇见不同的人物和事件以满足自身好奇心,并和朋友席地而坐相言是与非。从实际角度而言,电视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的过程中会应用到电视新闻采访方法和采访技巧等进行电视采访,  相似文献   

16.
对新闻记者来说,一起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是记者要采访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新闻媒体面对的受众之一。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核心问题是对受众心理的把握。只有掌握了受众心理,采访才能顺利展开,并能取得最具新闻性的信息,还原真实的新闻事件。重视采访的“首次效应”“首次效应”即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对记者来说,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近素不相识的采访对象,并能与其进行深入采访,这其中“首次效应”的运用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在1998年举行的全国“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著名的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的出名就是因为在“两会”上被朱基总理点名回答提…  相似文献   

17.
记者这一行,是以人为工作对象的。但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你在观察采访对象,对人家或品头或论足,殊不知采访对象也在看你,对你的人格操守、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兴趣品位也有自己的看法。前不久,歌星孙悦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就公开对一些记者表现出了不屑。她说:“有些记者实在不怎么样,不久前,他们还是我的追星族,拿着个本子让我签名。这些毛头小伙子现在拿了个记者证采访来了,问的东西很无聊,回去就瞎编。”看来一些“娱记”在娱乐圈中人的眼里实在是没什么分量。  相似文献   

18.
残忍的提问     
去年4月新民晚报的《夜光杯》版曾登过一篇名为《提问》的文章,讽刺了一些记者采访时“不高明”的提问。诸如,北京隆福百货大楼起火,一记者向北京市市长李其炎提问:深更半夜赶来亲自指挥抢救,有什么感想?被市长斥责“这是什么时候了,还提这种问题?” 确实,这类不高明的劣质提问真让采访对象好气又好笑。但这种提问尚可接受,还有一种提问不只是不高明,而且让人感到采访者的“残忍”。 记得前几年在海南举行过一次铁人十项全能拉力赛,一名记者的提问给我的印象多年不灭。被采访者是刚泅渡完一段很宽水面进入马拉松跑阶段的运动员。记者跟在身边问:“刚游了那么远上岸没歇歇不累吗?”这动员喘得不止。记者又问:“请谈谈你现在的想法。”把话筒伸到运动页面前。当时看到这儿,我真想一拳把这位记者同行从电视画面上打出去。人家拼死命地在比赛,他却风风凉凉地让“谈谈现在的想法”,且不说影响比赛成绩,累得要命的运动员怎样才能分出神来回答呢。这位记者的采访既表现了自己无能又表现了自己的自私,只顾自己来访,不看采访对象处在什么环境。  相似文献   

19.
新闻心理学认为:“没有激情的记者,不是称职的记者;不善于对激情进行自我调节的记者,不是成熟的记者”。 作为记者,为了确保采访顺利进行,直到完成一篇或系列打动人心的新闻报道,应从哪些方面对采访激情进行自我调节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做法谈一点体会和认识。 访前激情的稳定和酝酿 记者在获得新闻线索时,受人物或事件的激发而产生某种激情,产生想要采访的冲动。比如,在得  相似文献   

20.
采访是获得新闻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但采访离不开问,只有问,被采访者才知道你要什么素材。可见,问是采访者的一门基本功。 怎样问才能捕捉到新闻的“一瞬间”呢,事情往往很奇怪,有时与采访对象交谈了半天,甚至几天,都不能使你得到满意的结果。有时采访对象的一句“变调”语言,一副“反常”神态,一个“出人意外”的动作,常常会出现活蹦乱跳的“活鱼”来。这突如其来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节,出现了许多感人的新闻素材来。 提问题宜小不宜大 记者采访,多半是事件发生后赶到现场的,也往往是人们把一件事情做了以后,记者才去采访。因此,记者采访在自己不能亲眼看见的情况下,就要通过问来补充。问,可以把那些眼睛看不到的经过和变化,重新了解清楚,补充记者有时无法亲临其境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