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984年全国新闻摄影作品评选已于3月初揭晓,人民日报记者王东拍摄的《小平您好》获得了最佳新闻照片奖。回顾这张照片并不顺利的编发过程,我们又一次认识到当一名夜班编辑有作为,以及当一名有作为的夜班编辑应备的素质。10月1日晚上,值班的编辑们一上班,就兴致勃勃地聊起白天游行、  相似文献   

2.
去年9月8日,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同时刊登了邓小平同志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记者迈克·华莱士电视采访的消息,并各配了一张新闻照片。我们把两张报纸的新闻照片放在一起比较,发现在拍摄角度、瞬间选择和反映新闻事件的特点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人民日报刊登的照片,是新华社记者拍摄的小平同志的半身肖像(见图),画面上没有反映环境和其他人,虽然小平同志面带微笑,却因孤身一人,读  相似文献   

3.
去年9月8目,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同时刊登了邓小平同志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记者迈克·华莱士电视采访的消息,并各配了一张新闻照片。我们把两张报纸的新闻照片放在一起比较,发现在拍摄角度、瞬间选择和反映新闻事件的特点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人民日报刊登的照片,是新华社记者拍摄的小平同志的半身肖像(见图),画面上没有反映环境和其  相似文献   

4.
新闻照片,顾名思义,是用镜头拍摄于瞬间发生的新闻事实的照片。而现在有些新闻照片,虽然也是经记者或摄影师后来摄于瞬间的画面,但场景的摆  相似文献   

5.
1984年全国新闻摄影作品评选已于3月初揭晓,人民日报记者王东拍摄的《小平您好》获得了最佳新闻照片奖。回顾这张照片并不顺利的编发过程,我们又一次认识到当一名夜班编辑有作为,以及当一名有作为的夜班编辑应备的素质。 10月1日晚上,值班的编辑们一上班,就兴致勃勃地聊起白天游行、阅兵的新闻,谈论最多的是“小平您好”的横幅。大家随之想到:摄影记者能不能提供反映这个场面的照片呢? 时针迫近凌晨一点,编完国庆活动的几篇通讯、特写,我们去挑照片。为有充分的选择余地,确保照片质量,编辑部除从本报记者摄的一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个摄影爱好者,20多年来拍摄了数百张新闻照片,一些照片分别被《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浙江日报》等新闻单位采用。我在采访实践中体会到,要拍出一张高质量的新闻照片,必须做到“新、快、真”三个字。新,就是照片立意要新。这就要求摄影记者有较高的新闻敏感性,既要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又要了解当地贯彻执行情况。  相似文献   

7.
高玲 《青年记者》2001,(3):50-50
(一)摄影记者重要的功夫在于新闻敏感,在于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水平。人民日报记者王东拍摄的《小平您好》,是在1984年建国35周年首都游行队伍中抓拍的突发新闻,它的画面也许没有多少值得特别赞赏的,但是它的内涵是很深厚的,反映了广大群众那种自发的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信任和热爱。十几年之后,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写进了我们的党章里。而在1984年,正当改革开放之初,人们  相似文献   

8.
刘爱平 《青年记者》2012,(35):41-42
新闻照片作为一种视觉传达,是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形式。好的新闻照片是新闻价值和视觉美感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记者要拍摄出好的新闻照片,除了熟练掌握摄影技术之外,还需要把握以下"四个要素"。搞好策划《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范敬宜曾经将重大战役报道的经验归结为四个字:  相似文献   

9.
新闻摄影的优势在于凝聚最新的瞬间形象。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是记者为之追求的目标。1995年4月15日(傣历新年),在美丽的西双版纳,我成功地拍摄了“李讷欢度泼水节”的一级新闻照片,《都市周末》、《云南日报》周末版、《东陆时报》、《中国妇女报》等多家报刊采用(转载)后反映较好,成为我这个文字记者发挥新闻摄影优势的一次有益尝试。这次采访是必然中的偶然。4月15日上午,正在西双版纳军分区采访的我,获悉毛泽东主席女儿李讷和她的丈夫王景清以及毛泽东主席当年的秘书张玉凤,将于下午来军分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庆祝傣历新年主…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的新闻照片中,有些照片看过以后,印象淡然。而有些照片,你一看画面,就会被它生动的形象所吸引,在脑海里留下难忘的印象。《三门峡新貌》就是属于后一类的一组照片。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新貌,是全国人民关心的报道题材,但是报道得好不好,还要看记者在采访拍摄过程中所下的功夫。这组照片看来记者在形象构思上和拍摄角度的选择上都作出了细致的思考。如《大壩工程全景》这张照片,记者为了反映大  相似文献   

11.
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如果能够很好地配合会使新闻报道锦上添花。本人通过多年来的新闻摄影实践以及近来担任文字记者的一些采访经历,深深地体会到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既不能机械地“合作”,也不能盲目地“单干”。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的这种“分”与“合”的关系如果拿捏得当,会充分发挥新闻照片在报纸版面上“一图胜干言”的良好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电视新闻节目中播放了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京接受大型专题片《香港沧桑》剧组采访的消息。镜头里,“铁娘子”金发红衣,光彩照人,她那侃侃答问的镇定自若态度,丝毫不减当年风采。这次采访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短暂接触中,这位著名的女政治家的气度风范,尤其是她镜头之外的言谈举止,无不给在场人员留下深刻印象。 撒切尔夫人此番是应中国外交学会之邀来华作短暂停留的。中央电视台《香港沧桑》剧组的工作人员得此消息后非常兴奋。作为一部面向“九七”香港回归祖国而制作的大型专题片,对撒切尔夫人的采访,已被早早地列入全片的拍摄大纲。身为一名历史的见证人,撒切尔夫人对当年历史事件的回顾与评述,与无数翔实史料相映衬,定会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进程。为此剧组早已作好采访撒切尔夫人的准备,不想,此刻撒切尔夫人忽然间已近在眼前,真可谓天赐良机!尤其是在开机伊始,就能采  相似文献   

13.
有些业余爱好摄影的同志,也想为报纸上拍点新闻照片。这个想很法好,编辑部需要也欢迎这方面的稿件。可是,有人把拍摄新闻照片看得比较简单,以为只要背架照相机跑到现场,“咔嚓!”“咔嚓!”几下就齐了。结果,片子拍了一堆,却很少能够被采用。这是为什么呢?一张主题鲜明,构图新颖的新闻照片,虽说是在“咔嚓!”“咔嚓!”的瞬间完成的,然而在“咔嚓!”之前,为提炼主题,选择画面,摄影者要费一番功夫,花一定气力。拍摄好一张新闻照片,选好题材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你所  相似文献   

14.
新闻摄影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有它的特殊性,选题宜“以小见大”就是特性之一. 小中有大一张新闻照片是很难表现一个大主题的,尤其是那些理论性的大题目.相反,那些具体而形象的新闻却容易用新闻照片来表现. 1985年,北京密云国际游乐场建成正式接待游人.它占地600亩,设有十七项大型游乐设施。在试运行时,我先后两次去采访,所拍摄的翻滚过山车的照片由于求全而显得平淡无味(图一)。在  相似文献   

15.
“隐性采访”,顾名思义,是指记者在采访中隐藏自己的身份和采访目的的一种采访方式。隐性采访往往使媒体能获得其他采访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事实,最大限度地逼近事件真相,突现采访环境的原生态和“内幕”后的真实情况,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就曾用偷拍偷录方式深入山东枣庄某些非法豆制品加工厂,在第一现场拍摄到非法加工者往豆制品中掺滑石粉和大黄等严重危害消费者生命健康的物品的违法行为,让人触目惊心;《南方周末》摄影记者亦曾用隐性采访方式,深入体验广州火车站周围的流浪汉、吸毒者等边缘人群的生活,并以镜头偷拍记录,引起  相似文献   

16.
中国记者:据了解,您从以《笼中》为主题的500多张照片中精选出45张,最终筛出12张送"荷赛",您的组照编辑思路及镜头表现、色调处理思路是怎样的呢? 郑晓群:组照《笼中》的第一张照片,是在2011年4、5月份去温州动物园采访时偶然拍摄的.当时,我在温州动物园采访结束后,还有点时间,就在园里转转.园内只有一只长颈鹿,比较孤单,我当时就拍了.回来将照片导入电脑,处理成黑白照片时,我感觉这照片有点意思.为什么呢?孤寂!  相似文献   

17.
正当今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发展,给大众传媒带来了巨大影响,数码技术的普及使任何人都可以抢拍新闻,而数字影像处理技术冲击着新闻图片现场纪实性。及时抓拍到的现场新闻照片迅速通过网络发布,其中一些有价值的新闻照片呈现在公众视线,这表明新闻摄影记者已经受到现实的挑战。如何应对突发新闻挑战,是每一位新闻摄影记者直面的课题。突发新闻的采访拍摄,一般都是线索突然、情况紧急、时间短促、任务紧迫。这种采访拍摄活动,记者没有充分的准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供摄影记者拍照的镜头应有尽有。在拍摄新闻照片时,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巧用各种类型的镜头,不仅能够改变千篇一律的单调画面,同时能增强照片的感染力。图一是我用鱼眼镜头拍摄的一张小麦丰收的照片。由于镜头的特殊作用,使画面形成了一个圆形的构图,人的视线一下被麦浪吸引住了,一片大面积小麦丰收的景象展现在你的眼前。这样的效果是一般镜  相似文献   

19.
报载:首都一名资深摄影记者,因拍摄两位同行,被多家报刊采用,而被起诉上了公堂,索赔十万八千二百元(1995早5月16日《中国青年报》经济蓝讯)。 此案并不复杂。某报摄影记者在采访人大四次会议时,未经原告同意,便拍摄了两位同行的照片。此后,照片在6家报刊上发表时,都没当新闻照片发,而且做了配文的插图。或是为“按劳分配,皇帝的新衣”点缀;或是为“失宠的文科大学生”配图。最不能容忍的是某报竟把图片标题写成是“等待判决”。由此而给原告精神、名誉和身体造成了损害。 当然,孰是孰非,法庭自有公断。笔者以为,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报刊的编辑未经作者允许,擅自改变照片说明,把新闻照片当作插图来用。张冠李戴,焉能不错乎!  相似文献   

20.
现在恐怕是新闻照片产量空前高的时期,原因明摆着,报纸多了,版面多了,摄影记者多了,加上方便的、无须担心浪费胶片的数码相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部分照片被人遗忘了,只有少数照片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少数被人记住的照片中,有一幅是《三秦都市报》摄影记者杨小兵拍摄的《孩子上学“走钢丝”》。 让人过目不忘的优秀新闻照片,大多是用“心”拍摄的。 杨小兵说,他1994年去陕北采访,路过安塞县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