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8 毫秒
1.
被遗忘权是技术变革和法律制衡的产物,旨在调和记忆和遗忘的关系。探讨被遗忘权对档案工作的影响,有助于论证被遗忘权本土化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围绕被遗忘权的立法环境和档案管理实践,总结出被遗忘权对档案工作不同层面的影响:对档案收集而言,来源背景考察趋于复杂、个人隐私信息识别困难、面临移交机构的“删除行为”;对档案鉴定而言,要求重新审视档案价值的主体有用性,需要反思档案鉴定的取向和依据,突显档案保管期限的功能和作用;对档案处置而言,目前存在两种做法,包括反对被遗忘权而坚持原有归档方案、避免事后问责而灵活调整销毁计划,这体现出伦理反思下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的对抗;对档案利用而言,需要重视档案泄露中的适用规范,面临封闭期档案检索的控制行为,还需把握档案开放与隐私保护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数字时代个人存档变得十分便捷的同时,也面临管理、保全和利用方面的诸多问题,研究个人存档面临的挑战及破解逻辑,对提升大众个人存档素养,保存个人与社会记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本研究对21位档案工作者访谈记录开展扎根理论研究,构建了个人存档面临的挑战及关系模型。发现数字时代个人存档面临动力不足、规范和工具匮乏、档案海洋和数字化焦虑四项挑战,认为解决“规范和工具匮乏”是破解数字时代个人存档面临的诸多挑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3.
档案法律应融入整个数据法律体系,其内在逻辑在于“数据”与“档案”的密切关系,即“数据态”是档案的存在形态之一,档案是需要长久保存的数据,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数据需要归档。然而,当前档案法律在数据长期保存中的角色有待明确,数据法律对档案工作造成挤压,档案法律对数据归档的解释力不足,为公共利益的存档与个人数据权益存在矛盾。为此,应该重塑“档案”认知和“归档”思维,构建数据协同治理机制,促进档案法律和数据法律下位法的协调。  相似文献   

4.
网络空间领域中,"被遗忘"的需求日渐凸显,通过解构档案价值与被遗忘权之间在记忆、伦理、数据、法制等视角下的取向矛盾,阐析被遗忘权行使于档案利用过程中的等效代换、限度修改、数据保护及授权征求四类折中原则,依循法规确权、主体分域、数据分层、安全防护四方面提出可行路径,为档案利用工作中纳入被遗忘权理念寻求可调空间.  相似文献   

5.
应用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知识图谱、虚拟现实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城市历史时空的逆向建模和回溯是推进档案资源深度开发、智能化档案数据服务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多重需要。本文在介绍欧盟“时光机”等城市时空回溯类数字人文项目的基础上,综合“城市记忆工程”和“逆向工程”理念,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逆向记忆工程”概念并对其学术内涵、理论基础、实践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剖析。“城市逆向记忆工程”是城市档案管理部门及公共文化机构以收藏和保存的历史档案文献为依据,通过语义数据反向推导和关联融合,在网络空间重构城市空间格局,模拟社会活动过程,构建城市时空本体数据集,并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和利用的过程,是我国城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沿领域,具有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和人工智能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双重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6.
应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由“信息管理范式”向“知识管理范式”迁移的挑战,为档案数据化工程技术规范的制定提供基础逻辑支持是当前我国档案学研究的迫切任务。本文在梳理档案数据化工程运行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档案数据基因系统”的概念,从逻辑框架、数据模板、数据规则和技术体系四个方面解析了其原理并对实践应用提出若干建议。“档案数据基因系统”是致力于实现大规模多源异构档案数据跨系统融合共享的逻辑框架、数据模板、数据规则和技术体系的总称,对于提升档案数据化工作的规范化程度,建设可信社会记忆基础设施,提供智能化档案信息服务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档案作为记录社会活动的原始性凭证,蕴含族群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集体记忆和身份信息,是族群认同的关键性材料,彰显记忆价值、认受价值和文化主体价值。本文基于档案在族群认同中功能展开的观察元框架,通过明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认同传递机制,解析个体通过“刻写实践—共谋筛选—档案保管”向族群传递认同的交互行为,以及族群经由“仪式展演—情感交互—情景识记”联结个体认同情感的过程,进而分析档案层垒与族群认同的记忆空间,同时引入时间轴概念,完整揭示族群认同的历时性传递与档案价值之间的同构机制。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9,(7):74-82
数字化记忆是网络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随着互联网的渗透,个人信息的即时搜索、长久留存、关联分析已成现实,"被遗忘权"(Right to be forgotten)作为一种数据保护方式逐渐发展为关乎公共领域构建的热议话题。本研究将以2018年5月25日生效的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为切入点,围绕"被遗忘权"这一概念的复杂性展开,探讨其如何在保护个人利益的同时兼顾公共利益,重点分析互联网环境下"被遗忘权"面临的多重价值分歧,进而为"被遗忘权"的本土化路径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齐继伟 《档案学研究》2021,35(3):127-134
秦代“徒作簿”作为官府劳力管理的簿籍文书,政府对其制作、审核、校对、存档等细节有着严格管理。本文通过对里耶秦简所见诸多“徒作簿”的考察,结合岳麓简“内史仓曹令甲 ”,可知秦代“徒作簿”至少分为“日簿”和“ 簿”(或“月簿”)两类。县属机构是“徒作簿”的制作部门,县廷负责“徒作簿”的审计。“徒作簿”以“疏书”的格式记录,以“牒”的形式呈送及存档。“徒作簿”的呈送方式依据县属机构距离县廷的远近,所需呈送的日期、频率、地点各有不同。但在实际呈送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也可灵活处理,显示出秦代政务运作的适度灵活。  相似文献   

10.
孙丽敏 《图书馆界》2023,(5):5-7+26
在网络和大数据环境下,“记忆”和“遗忘”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个人信息安全构成新的威胁,于是对被遗忘权的保护有了必要性并推动了对该权利的立法。但是,被遗忘权的立法对图书馆工作理念、业务管理都造成了新的影响。我国虽然未明确赋予被遗忘权的法律地位,却为这项权利的立法留下了空间,而且现行法律法规中已经包含了被遗忘权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我国更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读者个人信息,包括将图书馆业务纳入法治框架、设置读者个人信息管理机构、建立读者个人信息使用政策、引入技术措施等效代换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个人信息被遗忘权作为一种新型私权,是平衡言论自由和隐私自主的重要途径,其在欧美国家的立法进程中均有重要体现。[方法/过程]从欧盟与美国对“个人信息被遗忘权”法理逻辑和立法进程的历史考察入手,探讨欧盟与美国“个人信息被遗忘权”法理逻辑差异的缘由,并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个人信息被遗忘权”的法理逻辑再定位进行考量,以法律逻辑再定位为切入点,对被遗忘权的权利空间布局进行细分,以应对数字时代的新挑战。[结果/结论]信息控制者在收集和处理公民个人信息过程中必须履行审慎义务,构建个人信息利用中的主动保护模式,不断与国际个人信息保护趋势接轨,为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2.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档案所固有的社会记忆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并推动了社会记忆的数字化进程,从而不可避免地与被遗忘权产生冲突。起源和发展于欧陆地区的被遗忘权,旨在擦除过时、失真的个人信息,用以回应数字化记忆带来的遗忘难题,但鉴于被遗忘权对档案事业的潜在影响,该项权利的推展受到了欧洲档案界的冷遇。从中国实际出发,我国引入被遗忘权具有现实可能性,而调和档案事业与被遗忘权之间的张力,需要运用利益衡量的方法,并根据衡量结果将档案事业区分为保管和利用两个层次,档案保管应超然于被遗忘权的行使,档案利用可以有限制地适用被遗忘权,从而就档案信息所关联的社会历史进行智慧记忆和遗忘。  相似文献   

13.
冯丽  戴旸 《北京档案》2015,(5):23-26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建档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我国的非遗建档保护起步较晚,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探讨了Web2.0技术对我国非遗建档保护的促进,在总结Web2.0技术引入非遗建档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从收集、分类、鉴定和宣传四个环节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4.
WEB2.0网站隐私权保护条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Web2.0模式的出现,网上个人信息被滥用的风险加大,制定网络隐私权保护条款是目前国内外Web2.0网站普遍采用的措施之一。根据Web2.0的特征提出加强个人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紧迫性,分析了国外Web2.0网站隐私保护条款的现状并针对条款的制定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私人建档分为“证据导向的私人建档”和“记忆导向的私人建档”,并提出当下私人建档的发展现状可集中表现为:记忆导向的私人建档,包括个人/家庭建档与社群/社区建档,开始不断发展兴盛。这种发展现状预示着档案资源建设正在由“档案权力”(国家化)转向“档案权利”(社会化),私人建档亦开始越来越朝着“集体化”“自治化”“资源化”的方向发展。这应当被视为档案领域的“社会化大挑战”,需要重大的创新性突破以及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共同参与来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 个人存档困境是个人面对如何有效留存个人档案时所产生的一种不知所措、左右为难或焦虑的情绪状态,科学测度个人存档困境的主要维度及其程度,有助于改善个人存档规则、工具与环境,提高个人存档效率,缓解困境感。[方法/过程] 借鉴个人存档挑战、困境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前期研究形成的"个人存档面临的挑战及关系模型"为基础,构建个人存档困境测量量表,经过优化与修正的量表信效度良好,以此作为个人存档困境测评工具,从动力不足、数字化焦虑、工具匮乏、规则缺失、档案海洋5个维度对公众的个人存档困境展开测评。[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公众个人存档困境处于中等水平,并呈现出年龄愈长困境感愈强、学历愈低动力不足感愈强、学历愈高数字化焦虑感愈强、具有档案学背景者规则缺失感低于非档案学背景者等特点,提出通过完善个人存档规则、研发个人存档工具、提升公众档案素养和开展个人存档研究等方法缓解个人存档困境程度。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分析了Web InfoMall和WICP的体系结构,并基于Web InfoMall提供的中文网页测试数据集,分析了中文网页、网站以及域名的规模,保存格式等。结果表明,中文网页、网站以及域名的分布与全球互联网都遵循近似相同的规律,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另外,中文网络资源归档在内容收集、长期保存的格式及实现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比较分析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个人信息权利与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中的个人数据权利,为健全我国个人信息权利体系和加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采用比较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从权利主体、权利客体及权利内容3部分比较分析我国个人信息权利与欧盟个人数据权利的异同,阐述我国个人信息权...  相似文献   

19.
Web Archive存档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Web Archive有效存档研究中几种典型的存档策略:基于外部索引的压缩存档、基于多文件服务的存档、基于格式迁移的存档、基于特征抽取的存档,对它们的保存背景、策略应用以及实现特点进行分析,希望为我国在Web Archive存档研究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amined postgraduates' personal digital archiving (PDA) practices in China.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the PDA practices of postgraduates in Wuhan University, many problems in PDA were found; postgraduates have a higher awareness of PDA, b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grades level and disciplines are obvious. Many postgraduates are technological optimists. Those wh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PDA lack real action and can only use a single strategy. The protection of personal privacy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is still challenging.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efforts from individuals and institution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the suggestion that institutions should implement an advanced intervention in PDA progress to improve postgraduates' PDA awareness, and the suggestion that postgraduates should view archiving technology dialectically and make rational use of archiving tools, using various strategies, regularizing their PDA behavior, and taking multiple measures to protect their personal privacy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