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倪瓒画风的成因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四大家中倪瓒的绘画以笔简意幽、雅拙苍健、古淡天然、清新萧散而为后人称道, 成为元画极致, 是中国文人画完美形式的典型代表。倪瓒中年家遭不幸, 心境孤凄, 淡泊忧伤, 既信道教, 也崇佛学。论者大都认为倪瓒画风的成因主要是他的“出世”思想。笔者认为,倪瓒的绘画风格除受到元统治者民族歧视等影响外, “轰轰烈烈男儿事, 莫使磨砣过此生”的儒学思想才是形成倪瓒绘画风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坚持自我     
拜访倪瓒墓的路上,天空卷积起乌云。倪瓒墓离我家不远,而我从未去过,家里人也只去过一两次。我一时兴起,便孑然向倪瓒墓走去。纪念馆简单而略显荒凉。馆前的广场上,石板间长着膝盖高的杂草。两边是一块块石碑,上面刻着倪瓒的诗词。地上刻有浮雕,几棵枯松,几片山石,半截断砖砸落了剩下的画境,积水干涸留下的褐印,不知结了多少层。往前是巨大的倪瓒铜像,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手执狼毫,望向远方。铜像早已经被雨水刷洗得颜色斑驳,无人问津,只有辽阔的天空与其做伴。  相似文献   

3.
倪瓒是“元四家”之一。 倪瓒有“洁癖”,传说有一次他留客住宿,夜间闻客人咳嗽,疑心客人将痰吐在了窗外梧桐树上,翌日一早便命仆人将房前梧桐树都清洗一遍、还有一说,倪瓒喜欢梧桐树,争天早晨都要让仆人把房前的几棵梧桐树都清洗一遍,  相似文献   

4.
倪瓒是元代晚期的画家,他的作品借枯索之物寄情寓意,画风以疏远萧散、荒寒静寂为主,表现出一种极其萧疏空灵、天真淡雅的意境,形成了独有的"美"。倪瓒清逸和向往自然的美学思想,把简疏空灵的意境发展到了极致,拓展了文人画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5.
倪瓒作为"元四家"中以"疏体"见长的画家,其画作意境大多表现为疏简清逸、古淡幽远,其题画诗也尽脱元人之秾丽而得陶柳恬淡之情,与画作两相映发。倪瓒是元末题画诗存世最多、质量最高的画家诗人。元末及元以后题画诗的兴盛,与倪瓒的诗画创作实绩分不开。  相似文献   

6.
尚简,历来被认为是文人画最突出的审美趣味。倪瓒的画以独特的形象和鲜明的特点,被后人称为文人画的“第一逸品”,把中国文人画发展到空前的完美。从形式与构成方面亦可尽览其“简”与“澹”而至“逸”的风格特征。通过元代社会和云林本人的精神状态的共同铸造,构建起了一个只属于倪瓒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7.
倪瓒一生虽无关于画学的理论专著问世,但偶见于其诗文、画跋中那只言片语"逸"的言说,加之萧疏简淡、独创性灵的"高逸"画风,却在中国绘画史上确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风范.文章梳理倪瓒绘画中"逸气""逸笔""逸格"之间的关系脉络,蠡测其"逸"诸因素之间的内蕴关联.  相似文献   

8.
<正>[黄钟]人月圆(元)倪瓒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依素影,何处飞来?倪瓒(1301—1374),字元镇,自号云林子、风月主人等。本为西夏人,因其先人出使于宋,便留居中国,定居江南。  相似文献   

9.
元代绘画是中国绘画史的一座高峰,其中文人画代表了元画的主体精神,文人画中倪瓒的艺术个性最突出。他的山水画风格疏简萧散,意境虚静空灵。本文通过对他的杰作之一《容膝斋图》的解读概括了倪瓒山水艺术的四个方面的画风画貌及其艺术精神:精炼简率的笔墨意趣;净化的“三段式“形式表征;突出的诗文建构;虚静空灵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0.
列出画史上"元四家"之一的倪瓒诗文集的7个主要版本.明天顺荆溪蹇刻七卷本《倪云林先生诗集》,为倪云林诗文集之祖本;清康熙城书室刻十二卷本《清閟阁全集》,为倪云林诗文集最完善之本.而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中《云林画谱》为倪瓒所作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11.
《太原大学学报》2015,(3):120-125
人物作为中国山水画的构成元素之一,对画面情节的补充和画家思想的揭示有着重要功能。而倪瓒在其画作里,有意将人的存在取消,从而使"空亭"这一意象符号成为一种哲学标志。"亭下无人"既是"在"的缺席,也是一种有所向往的"召唤",其蕴含的美学意义和人文情怀有助于对倪瓒这位画家以及中国山水画所潜藏的思想性有更加深刻的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倪瓒是元代绘画史上最具代表性画家之一,本文主要从他的绘画美学思想及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这两方面来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3.
恽向对黄公望、倪瓒的评价之所以能落实到细微处,落实到笔墨上,这是基于他对黄、倪的理解深度,特别是倪瓒画中的简和逸气,黄公望画的笔墨及意境的追求上,使得其对黄、倪的绘画了解得更深更透切。恽向提出“气韵在笔而不在墨”,指笔乃出自天成,是决定气韵的内因;墨虽也是传达气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是附着在笔法之上的,笔是气韵生发的源泉。  相似文献   

14.
“元四家”是指元末活跃在江浙一带、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画家。本文主要就其在山水画方面形成的风格分别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5.
渔庄秋霁图     
倪瓒,他生活的年代,正是14世纪初叶至中叶时期。当时,元朝政府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个等级,在选拔官吏以及刑罚上都有差别。地位最高的是蒙古族人,最低的是南人(指南宋遗民)。倪瓒就属于南人这一等级。另一方面,由于元统治者不重科举,导致汉族士人失去了提高社会地位、升官晋爵的主要途径,他们只有寻找新的出路。事实上,当时知识分子地位十分低下,有“九儒十丐”之说,也就是说儒生在社会等级中排第九,乞丐排第十。可见,在那时汉族知识分子的地位有多么低下。  相似文献   

16.
倪瓒的文艺思想既有横向的立体丰富性,也有纵向发展的过程性。在其青年的形成期受到家庭及师辈张雨的影响,体现为进取受压抑的愤懑与向往超脱的闲适两种倾向;在其中年的转折期经历战乱漂泊的遭遇,呈现为慷慨激烈的情感宣泄与交游唱和的轻松放达两个侧面,并逐渐由前者向后者转换;在其晚年的成熟期则是将风骨气节的展现与空灵洒脱的书写相结合,形成倪瓒独特的“逸品上”的格调与境界。此乃倪瓒文艺思想的独特之处,也是元明易代文艺思想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7.
倪瓒是元代画坛名家,同时也是诗坛名家。通过对倪瓒题画诗种类、内容、风格的分析研究,展现其题画诗的清简之美,隐逸之志,以及诗与画的和谐互补。希望能揭示诗与画两种艺术门类高度融合之魅力,亦可为尚显薄弱的元代诗歌研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特别是两宋与明清画风的交替时期,倪瓒的“逸气”努力促进了文人绘画质的飞跃。无论从董其昌“以禅论画”到石涛“一画论”,都是在儒、道、释三种思想渗化的过程中,激发着新传统的创造和升华。  相似文献   

19.
很喜欢元朝名画家倪瓒《顾仲贽见访》中的两句诗:"一畦杞菊为供具,满壁江山作卧游。"受此启发,我在自己的书房里挂了三幅很大的地图。一幅是世界地图,一幅是中国地图,一幅是本市地图。每每茶余饭后或有烦恼  相似文献   

20.
正曹知白(1272-1355),字又玄,贞素,号云西,人称贞素先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元代画家。曾任昆山教谕,后辞官隐居,读经书,好道教。曹家为江南富族,庄园宽敞豪华而清幽,曹氏结交赵孟頫、邓文原、虞集、王冕等名流,与倪瓒、顾瑛并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