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对发生在课堂互动和课外活动中的、以师生为核心话语主体的教育话语进行语用学视角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层面进行:教育话语主体身份、角色的话语特征与表现;教育话语在不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整体结构特征和局部结构特征;教育话语的目的以及实现目的的主要话语手段与方式;教育话语的仪式性。这一教育话语的语用分析模式可运用于机构话语其他具体类型的话语分析中。  相似文献   

2.
鲁迅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是由官方操办的盛大庆典。它具有仪式的形式感——仪式的规模、地点、数字、文化内涵。但是,在这个仪式的背后,存在着许多自相矛盾的裂缝:在这个仪式上,官方否定了“文革”,可又悬搁了“文革”;纪念鲁迅,可又回避了鲁迅的启蒙精神。官方的深意是什么?官方话语是否存在着“能够拥有两种隶属于截然不同话语群的绝然不同的陈述?”  相似文献   

3.
仪式教育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其性质、内容和形式经历了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既取得重大进展,也面临诸多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应满足学生主体需要,抓住仪式教育的关键;构建仪式教育监督机制,避免仪式教育形式化、功利化;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提高大学生参与度;营造健康社会氛围,构建稳定的仪式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4.
学校仪式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它承载着特定共同体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社会情感、行为规范,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本文在阐释学校仪式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学校仪式活动的强化价值引领、塑造集体认同、增进道德情感和促进行为规约等价值功能。在当前的学校仪式教育实践中,仪式教育形式化、参与主体缺位、内容创新不足等问题阻碍其德育功能的发挥。对此,可从制度、文化和主体三个层面寻求纾解路径。  相似文献   

5.
从广义的学校仪式的角度来看,当前学校仪式文化建设主要存在重形式缺内涵、德育化倾向、欠缺特色和远景规划、忽视主体参与、简单移植等问题.仪式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新方向和新视角,能促进学校核心文化观念在校园内的传播.学校应正确认识仪式文化的意义,重新审视仪式的文化内涵,明确仪式建设的原则,创造新仪式,改进旧仪式.  相似文献   

6.
学校仪式活动是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对全校师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指导、矫正和重塑的功能。然而在现实中,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未得到充分发挥,还无形中发生着异化。回归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德育主体价值和内心情感体验,并进一步充实仪式活动的德育内涵,规范并创新仪式活动的德育形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广义的学校仪式的角度论述了当前学校仪式文化建设中的误区,主要有重形式、缺内涵,德育化倾向,缺少特色,缺少远景规划,忽视主体参与和简单移植的现象。针对这些误区,作者提出了认识学校仪式文化对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审视学校仪式的文化意义,确立学校仪式建设的原则,创造新仪式、改进旧仪式等四条建设取向。  相似文献   

8.
在微观的互动仪式理论视域下,学校仪式是一种关于个体身体空间、关注焦点、生命情感体验的互动结构。但在学校教育的现实境遇中,教育者不断为仪式活动增值、赋义,实施过程中身体的离散消解了仪式互动的基础,固化的制度程式模糊了相互关注焦点,严格的科层结构抑制生命体验,学校仪式沦为一种形式表演。构建自主、自然、自发的学校互动仪式,需转变仪式实施理念,凸显学校仪式的育人价值;打破仪式空间阻隔,保障学校仪式的身体聚集;放活仪式制度程式,传达相互关注的焦点;优化仪式科层结构,分享共同情绪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9.
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华优秀传统仪式教育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与个体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中华优秀传统仪式所具有的道德教化、组织凝聚、文化传承等功能,能够将其本身所承载的中华优秀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有效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对其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提升中华优秀传统仪式教育的育人成效,要挖掘传统仪式教育的内涵,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增加活动的深度;要丰富传统仪式教育的内容,发挥参与主体的自主性,增加活动的体验度;要创新传统仪式教育的形式,与时俱进进行转化发展,增加活动的时代感;要拓宽传统仪式教育的载体,运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增加活动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10.
仪式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存在形式刻板、内容乏味、效果不佳等问题。这些问题背后是我国仪式教育淡化学生个体存在,仪式教育中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等深层次矛盾。我国基础教育应借鉴西欧教育人类学对仪式研究的前沿思想和实践经验,在开展仪式教育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诸如拓展仪式定义范畴,关注仪式中参与者的体验与收获,挖掘仪式的历史性和文化性,重视仪式的个性化与国际化等理论建设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1.
仪式作为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是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具有象征性、神圣性及展演性特征。仪式在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合理运用,对于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从现实来看,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仪式运用存在仪式目的与仪式手段的价值分离、仪式特征与仪式功能的价值缺失、仪式传承与仪式发展的价值冲突等问题。为了充分发挥仪式在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需要高度重视仪式的目的和手段,有效发挥仪式的教育功能,创新发展仪式的内容与形式。  相似文献   

12.
天地会是有清一代反社会性秘密社会组织。仪式行为建立并夯实了家族伦理秩序的组织结构,确立起价值观充分整合的文化同质性组织。仪式行为藉由民间信仰的宗教话语表达,促成组织结构、组织行为与组织价值整合的世俗话语落地。  相似文献   

13.
从云南普洱边疆少数民族春节的集体“拜年”场景中,指出其仪式活动与“普洱民族团结盟誓”的话语同构,通过对其内在的文化心理的分析,指出春节“拜年”仪式对建构边疆和谐民族关系和国家认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统婚嫁仪式是A村土家族社会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是村民们在漫长的文化时空中创造并积累的,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形式和风格,是土家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体表现和反映。随着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大量都市文化潮水般冲击着A村传承了多年的文化、村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他们的价值判断和择偶观。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A村传统婚嫁仪式的变迁与现状经历了婚前仪式的简化、正婚仪式的随意化,婚后仪式的淡化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大学仪式的形态、特征与功能的分析,研究表明,大学仪式的主要形态是通过仪式、庆典仪式和纪念仪式;大学仪式的主要特征为主旨内涵的教育性、文化性;教育形式的规模化、工业化;建构特征的表演性、象征性;规律呈现的例行性、周期性;大学仪式的主要功能体现在身份认同与组织凝聚、道德教化与价值认同、历史传承与文化传播、情绪体验与情感升华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族群的核心符号体系以生死关怀为元话语,即“话语的话语”;这种元话语典型地表现在作为人生过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丧葬仪式中。苗族文化体系中的丧葬仪式深度反映人与神、生与死、先祖与后代之间的复杂关系。丧仪展演把苗族社会的灵魂观念和社会活动勾连起来;灵魂观念既为社会活动提供指导,自身也在这个社会活动中得到创造性的复制。文章拟通过对西江丧仪的展演过程、丧俗禁忌、符号象征等进行历时性分析,透视西江苗族社会在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如何保持自己的核心符号,同时也在器用上“与时俱进”,实现了“原生论”与“工具论”的“二元和谐”。  相似文献   

17.
以H校为例,发现技工学校仪式教育的开展存在重视度不足,教育价值欠缺;"形式化"泛滥,教育意蕴淡薄;内容同质化严峻,不合实际;主体缺失,工具化严重;系统性不够,规范性缺乏等问题。探析其原因,主要有理念的欠缺、物质条件的缺乏以及指导教师的缺失。解决现存的问题,需要改进仪式教育的价值观念、提升仪式教育的系统性、突出仪式教育的学校特色。  相似文献   

18.
学校仪式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学校通过程式化的仪式对不特定多数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仪式的组织主体和举行地点,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仪式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前者包括开学典礼仪式、毕业(学位授予)仪式、青年礼仪式、校庆仪式、运动会仪式、升旗仪式、主题教育仪式等,后者包括成年礼仪式、纪念仪式等大众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9.
学校仪式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学校通过程式化的仪式对不特定多数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仪式的组织主体和举行地点,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仪式化大众思想政治教育,前者包括开学典礼仪式、毕业(学位授予)仪式、青年礼仪式、校庆仪式、运动会仪式、升旗仪式、主题教育仪式等,后者包括成年礼仪式、纪念仪式等大众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20.
贵州麻山地区苗族的丧葬仪式围绕核心人物亚鲁王而展开,在开路仪式上唱诵的《开路经》、在砍马仪式上唱诵的《砍马经》构成史诗的主体内容,唱诵史诗《亚鲁王》是葬礼的灵魂。在苗族丧葬仪式上展演的活态史诗《亚鲁王》为我们探讨史诗的仪式起源问题提供了鲜活的例证。史诗的仪式发生说对于文艺起源的探究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