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鲜 《家教指南》2022,(2):81-91
本文从勘误《蛮书》所载南诏王红色头囊的对应图像入手,考订了以往对《南诏图传》梵僧头饰文图对应和意涵释读的错误。结合对卫藏、敦煌、藏东等地吐蕃缠头佛教造像的梳理,厘清了南诏大理国头囊的正确图像和形制特征,证实了《南诏图传》中梵僧红色头饰“赤莲冠”为南诏头囊原型,其源头为吐蕃缠头。吐蕃缠头佛教造像对南诏大理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唐统治时期,在唐王朝的扶植下云南区域内崛起了一个强大的王朝——南诏。从天宝至大和年间这80多年时间里,南诏与中原王朝之间时聚时分,先有天宝至贞元年间的南诏叛唐投靠吐蕃;后又有贞元十年的点苍山会盟,南诏与唐和好。至大和年间,南诏又发动了侵略成都的掳掠战争。这中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是什么原因使南诏与唐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出现了几次分分合合的局面呢?笔者打算通过本文来解答这些疑问,并通过史料来分析、论证剑南西川节度使在南诏与唐的关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文学文化角度探究南诏前期文化与夷汉文化渊源、碑撰者与书者。认为南诏《德化碑》是文学与文化价值并行。从两爨碑到《德化碑》,可以看出一条文学文化带——骈散兼行的碑体文学文化带,它深深地扎根于蛮夷之中  相似文献   

4.
南诏国自649年建立大蒙国,亡于902年,历十四王,254年,几乎于唐相始终。南诏与唐关系密切,除和平时期的遣使入贡学习之外,战争也多次发生。但纵观二者关系,和平交流占主流,战争区域在西南一隅几乎未跨出四川地区。笔者认为,除与南诏实力相关始终不敌唐以及在和唐长期接触中,对唐先进文化的向心因素之外,与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相对应的历史时期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向达、方国瑜、王叔武三位先生辑佚的徐云虔《南诏录》佚文反映了南诏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南诏前后政治制度的变迁和完善,也反映了南诏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反映了南诏对以唐文化表现出来的儒家文化的吸收,体现了不同政权之间的制度文化的传播。同时,佚文反映了南诏对农业的重视,为南诏的军事提供了保障;也反映了南诏社会文化与现今云南某些民族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以及当时唐、南诏两政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南诏德化碑》是著名的唐代古碑,碑文详载了南诏初期的历史、天宝年间的两次战争,及南诏与唐、吐蕃的关系,许多史实为诸多唐史典籍所失载。以碑文所记为纲,参照其它史书加以研究,可以认为:唐与南诏的关系带有功利色彩,虽然曾爆发战争,但合作是主流。  相似文献   

7.
2006年6月,修武县城关镇赵厂村韩氏后裔在赵厂村北韩氏祖茔内挖掘出宋熙宁款《唐韩文公故里》碑、明嘉靖款《唐昌黎伯韩文公墓》碑、明隆庆款《唐昌黎伯韩文公故里》碑、清嘉庆款《韩文公祠祭田》碑、清道光款《唐昌黎伯韩文公故里》碑等五通石碑。这些碑刻确认了韩愈故里在修武、韩愈墓在修武的事实,从而为研究韩愈故里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8.
南诏是一个与唐中央王朝有相对独立性的地方政权。在南诏治滇的两百多年里,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南诏文化,这是南诏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结果。兼容性是南诏文化鲜明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李思训碑》,唐碑刻,又称《云麾将军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全称为《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唐开元八年(720年)六月刻立。碑为竖方形,高约400厘米,为唐碑中之巨制。李邕撰文并书,行书,30行,行70字。碑现存陕西蒲城县西7公里的麦田中。碑下截已漫漶不清,上截亦布满石花。碑文内容为李邕为  相似文献   

10.
人们学习楷书,往往注重唐碑而忽视魏碑。因此,谈到楷书则言必称虞欧褚颜柳诸家。其实,北碑与唐碑皆属楷书范畴,而风格却迥异。唐碑是楷书法度达到极致之后的端庄遒美,是一种成熟、严谨乃至刻板的方正典雅。而北碑则不同,  相似文献   

11.
<正>《段志玄碑》,唐碑刻,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刻立。碑为螭首,高334厘米,宽105厘米,厚35厘米。碑额篆书"大唐故右卫大将军扬州都督段公之碑"16字,无撰、书人姓名。碑文为楷书,23行,满行65字,全文2000余字。此碑原在陕西礼泉县昭陵乡庄河村北段氏墓前,1975年移存昭陵博物馆,为唐太宗昭陵陪葬碑  相似文献   

12.
唐朝扶持建立的国家公元八世纪中叶到十世纪初,在我国西南地区,出现了一个奴隶制政权——南诏。在南诏建国前,与它同时存在于云南洱海周围地区的还有邓赕诏、越析诏、蒙嶲诏、浪穹诏、施浪诏。它们与南诏合称“六诏”。“诏”即“王”之意。唐朝初年,吐蕃(藏族)的奴隶主势力向云南地区扩张,同唐王朝在这一地区发生  相似文献   

13.
蒙舍诏本是位于今云南省巍山县一带的地方政权,因处于诸部落之南,又称为南诏。在其统一六诏逐步扩大势力范围的同时,出于自身利益和对具体形势的考虑,和唐王朝的关系呈现出一种时战时和的状态。而与唐及南诏同时存在的吐蕃,也是影响唐与南诏战和关系的重要因素。本文将试着探讨在这种时战时和的历史现象以及在现象背后发挥作用的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14.
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正书,波斯传教士景净撰,吕秀岩书并题额。唐建中二年(781年)二月四日立于大秦寺院中,明天启三年(1623年)出土,现藏西安碑林第二室。此碑身高197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102厘米,32行,行书62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所撰内容,文字优美,书法温润,堪称唐碑上乘。碑文记述了当时景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表现了唐政府当时包容、自由、宽  相似文献   

15.
正《李元靖碑》,又称《广陵李君碑》《李含光碑》,全称《有唐茅山元靖先生广陵碑铭并序》,正书,颜真卿书。唐大历十二年(777年)刻。碑石原在江苏茅山句容县玉晨观,高333厘米,宽108厘米,厚34厘米,四面刻,前后各19行,两侧各4行,行29字。宋绍兴七年(1137年)五月十四日,碑被大风折断,后由沈作舟重立。明嘉靖三年(1524年)又遭雷火,碑毁为碎砾,至晚清,残石仅存数片。李元靖为颜真  相似文献   

16.
课本第138页《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中的“南诏”政权在第140页中的《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中变为“大理”政权,说明:一、南诏政权一直存在到五代十国前期;二、大理政权是由南诏政权直接过渡的。然而,这两点都是错误的。《辞海》对段思平的介绍中有“唐昭宗天夏二年(公元902年),贵族郑买嗣灭南诏。其后,历经大长和国(902~928)、大天兴国(928~929)和大义宁国(929~937)。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原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建大理国。”五代十国存在时间为907年到979年,故建议将《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中的南诏改为“大长和(大天兴、大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南诏的社会性质以及南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类型问题,史学界争论多年,但迄今未取得一致意见。其中,既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理论问题,也存在着有待进一步商榷的史料问题。如何把理论和史料结合起来,正确阐述南诏社会的性质及其向阶级社会演变的类型,这是西南民族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南诏在历史上存在了二百五十余年,其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从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细奴罗发迹到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皮罗阁统一洱海地区,受唐封为云南王,共89年为一段。 中期,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皮罗阁兼并五诏到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唐册异牟寻为南诏,共56年为一段。  相似文献   

18.
韦皋与唐代的西南边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皋,字城武,唐京兆万年人,因平定朱论和朱滔的叛乱有功,受唐德宗的赏识和重用,公元785年(唐贞元元年)被委以重任,提任剑南节度使,直到公元805年(永贞元年)去世为止,在任对年。韦皋在任期间,忠实地执行了唐廷关于西南边疆的战略方针和决策,削弱了吐善在西南边疆的势力,截断了南诏与吐善的联盟,使南诏由叛唐而复归唐,稳定了西南边疆,对云南的文化。教育。手工技术等社会经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唐代和云南发展史上,都是一位值得肯定的重要历史人物。公元七世纪中叶,我国西部的吐善奴隶主政权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  相似文献   

19.
<正>【作品概况】《虞恭公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亦称《温彦博碑》。唐岑文本撰文,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立。欧阳询楷书。全碑36行,行77字。原碑在宋代已残。有北宋及之后传世拓本数种。【观典赏析】此碑为欧阳询晚年作品,属于标准的唐初正书格调。结体严谨匀整,书法平正清穆,  相似文献   

20.
正《鲜于氏离堆记》,又称《鲜于仲通碑》,正书,颜真卿书。唐宝应元年(762年)五月刻,时年颜真卿53岁,此作为颜氏中年的重要书迹之一。碑原在四川阆中市离堆山。清嘉庆年间发现,仅存残石,碑之形制、字数、行数无考,现仅存四残石47个整字、7个残字。书法雄健清劲。传世拓本,以"未、水、虚"三字未损者为初拓。《臧怀恪碑》,全称《唐故右武卫将军赠工部尚书上柱国上蔡县开国侯臧公神道碑铭》,正书,颜真卿撰书。北京故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