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全面抗战初期,教育文化界人士以期刊杂志为阵地,从教育问题出发,掀起了战时教育思想大论争。此次论争建构了不同的战时教育主张,如维持学校改革论、彻底改革另组论、战时统制论、三民主义论、崇实主义论、民众解放论、生产建设论及调和论等;论争人员涉及范围甚广,呈现出民众动员、救亡与启蒙、生产建设与社会关系调整互动的多重变奏,形成一股战时教育思潮,并影响了国民政府的战时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2.
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基于战争的现实诉求及对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杨东莼逐渐形成了系统全面、理论丰富的战时教育思想。杨东莼的战时教育思想是战争时期的一种非常态教育理念,他以抗战需要为起点和归宿,以教育、文化为切入点,统合了战争与教育的互助之效,对战时教育的任务、内涵、原则与策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探究了争取抗战胜利之良途与教育出路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徐莹晖 《生活教育》2015,(7):22-25,14
生活教育运动历经闽南、粤东的兴衰后,适逢抗战全面爆发,为适应战时生活所需,生活教育运动转为战时教育运动。以潘一尘为首的生活教育社同志辗转浙江云和,在浙南开展了短暂而又轰轰烈烈的战时教育运动,一方面推动了云和的抗日救亡,另一方面扩大了生活教育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陈诚重新主政湖北后,根据当时社会和政治需要,在全省实行“计划教育”,对各级学校的布局调整、教育经费的筹措和使用、学校教学训导的改革以及学生的升学和就业进行统筹安排。这是一种战时教育统制政策。本文考察了这一政策实施的背景和经过,分析了其历史成效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试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教育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摧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育工作,国民政府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和措施,从而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战时不仅没有长期停辍反而有所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民政府的相关教育政策措施的合理性以及其在宏观掌控上所做的努力。文章通过分析国民政府"战时"教育政策以及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上取得的成绩,以使读者对战时的国民政府教育有一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对现在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廖世承重视高等师范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主张以师范独立为办学体制、以培养合格教师为办学目标、以严选师资力量为办学保障、以三育并重为教学内容。廖世承的高等师范教育思想与社会教育和战时教育紧密相连,形成了其独特的高等师范教育思想体系。廖世承的高等师范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申府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抗日战争时期,他投身战时教育讨论的热潮,揭露了现行教育不能适应战时需要的弊端,提出了战时教育的原则,并且厘定了战时教育的措施。他所揭橥的教育革新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抗日战争时期,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发展为全面的抗战教育实践。他的教学做合一和小先生制对中共抗日根据地小学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他的战时教育理念也给当今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是抗战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他创办晓庄师范和育才学校的政治目的都是为了把日本从中国赶出去,把学生培养成抗日救国的小战士。他组织“国难教育”和“战时教育”以及出游欧羡二十八国都是在宣传抗日救国。他把“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在“抗战教育”上就是战时教育理论,即“过抗战的生活,受抗战的教育”,“民族解放大学校”,“抗战教学做”三个方面,并使这三个方面为中华民族的中心政治任务——抗日战争服务。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中国近代教育家、民主主义战士,毕生致力于救国事业、民主事业和教育事业,以普及人民大众的教育为奋斗目标,积极创立并倡导生活教育理论,先后开展了乡村教育、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等运动,领导和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被外国学者颂为“新中国的教育之父”,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中的最后一  相似文献   

11.
1938年国民政府增设的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作为战时重要的师范教育培训机构之一,在完成为地方培养高质量中小学教师的使命之外,还为增进师范院校服务地方教育开展了一系列协作活动,主要有开设在职师资晋修班、开展暑期学校各科教育讲习会、设置师范学院附属学校等。这些探索不拘一格,形式多样,注重地方现实需要,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直接对话中凸显地方特色,并在短期内集中师资力量提升在地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的这些探索不仅切实促进了云南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很好地反映出彼时联大师范学院在学术研究与社会教育之间、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之间的互动状况。  相似文献   

12.
抗战之前湘中地区教育发展缓慢,抗战爆发后,湘中地区的教育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阶段。不仅学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且首次出现了完备的现代教育层次与体系,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战时湘中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繁荣发展,不仅为抗战培养了大批人才,同时也促进了湘中社会的发展,为战后湖南教育的恢复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在“战时应作平时看”的教育立法的原则指导下,国民政府一方面从抗日战争的需要出发,制颁一系列应急教育法规;一方面从建国的长远目标着眼,制颁一系列调整性的教育法规,教育立法由此进入应急调整阶段(1937~1945年)。这段时期的教育立法,既为战时教育提供适时的法律依据,又为下一阶段教育立法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1930年中英两国达成协议,将英国退还的庚款为基金投资兴办实业,再以其所得利息资助教育事业。举办九届留英考试,培养193名各学科的专业人才;资助高等教育基础建设,安顿战时流亡的教授及毕业生;配合国家政策致力于西北教育开发。中英庚款对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方面的内容,在抗战时期,陶行知的这一教育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付诸实践,本文主要论述了陶行知在抗战时期所提倡的国难教育理论及战时教育理论,并结合育才学校的创立阐述了“国难教育”、“战时教育”同陶行知以往的生活教育理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学校教育情境中,为了学校整体发展,依靠学校全体教师,立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融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于一体的教育行动研究,称为校本研究。其特征突出表现为,以校为本,主体是全体教师,基础是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方法是教育实践研究、反思性教学实践,目标是教师、学生和学校的整体发展。其内容几乎涉及学校的所有领域,又以课程与教学研究为主。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在"战时须作平时看"教育方针指导下,教育部门及各高校都制订了系列政策和措施,积极恢复和发展因战争而打乱了进程的研究生教育。留学教育政策的紧缩也为国内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八年抗战中,研究生教育历经了恢复调整、发展壮大和巩固提高三个阶段,研究所数量、招生人数以及专业分布,都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各高校根据时代的需要及所属地的实际,探索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模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研究生教育制度化的发展,以专业模式进行,适应国家战时需要。抗战时期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抗战建国及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可贵的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8.
闽西苏区妇女教育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烙着鲜明的"战时"特征,表现为直接服务于革命战争需要、全民化的教育理念、强烈的实用倾向。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不仅使一部分劳动妇女脱了盲,而且许多妇女与男子一样担当起了苏维埃政权建设与巩固的重任。闽西苏区妇女教育以政权力量为后盾、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以及充分调动当事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实践经验,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仍不乏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战时应作平时看”的基本思想是保持教育的正规化,即现行学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基本不变,而不是将各级学校办成“战时短期训练班”。这一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使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没有被打断,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使战时高校科研继续发展,避免了人才断层,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绥远省的边疆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绥远省政府实行的教育措施起了推动作用,但由于战时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教育资源缺乏,教育对象的思想认识低下,以及绥远省政府在推行边疆教育政策的方法中存在着严重脱离实际等同题,最终导致其教育预计目标不可能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