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其他文化的影响颇深,但其本质没有发生丝毫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健身、娱乐、休闲是人们缓解社会压力的积极手段,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使武术的技击性向体育性转化得更加合理,提高人们对武术的参与程度,应成为当前武术研究的重点。文章就此提出了一些看法,意在抛砖引玉,愿与广大武林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
论武术与舞蹈的同源性、交融性、影响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认为在武术与舞蹈的起源及发展过程中,两者既相互交融,又相互影响。对此,从同源性、交融性、影响性三方面,论述了武术与舞蹈始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武术是时代的产物,套路是武术的表现形式.如何围绕武术套路的创编促进武术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武术面临的重要课题.武术的套路练习和对抗性练习,以及围绕它们而存在的功法构成了武术传统技术体系;而一系列有套路至单势散用,切合实用的训练过程构成了武术传统训练体系.因此,通过对表演性和健身性武术套路、竞赛性武术套路、实战性武术套路创编原则的探讨,为更好地正确认识继承和发展武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武术与养生同属于人体文化性质的范畴,它们有着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并在同一文化区域内相互融合、渗透,又共同丰富、发展。武术与养生的长期相互融合促进了二者的共同发展,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延伸。  相似文献   

5.
中华武术受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影响颇深,并由此脱离了简单的拳脚状态,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文化中,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与战争实践中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从文化的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方面来论述中华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武术运动长期以来以师徒相承的方式流传于民间,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深受传统文化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训练方法的内倾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内心体悟的认知方式及训练手段的自身化。内倾性训练特征既反映了武术技术动作的特殊性,又反映了训练手段上的某种封闭性,因此,既具有合理性,又具有局限性。显然现代的武术训练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从而形成符合武术运动自身需要的科学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我国武术的文化内涵入手进行学习、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武术影视对中华武术传播的影响作了一些综合性分析,从而厘楚武术影视与武术传播之间的关系,为两者之间的共同繁荣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论武术套路的传统特性与奥林匹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分别从文化传统、武术民族特性、竞技体育精神三个维度对中国武术与奥运接轨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在传统文化的总体氛围中长期繁衍的中国武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性:庞杂性、内倾性、竞艺性。武术文化内涵中竞争意识的淡化是它与竞争精神始终高扬的奥林匹克运动之间难以轻易接轨的主要阻碍因素之一。但是二者都具备教育与文化的价值,这为他们走向融合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最后提出了武术套路与奥运接轨的途径与思路。  相似文献   

9.
武术的属性:文化性、艺术性、体育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武术具有文化价值,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的文化属性是其首要属性,其次是艺术属性及体育属性。由文化属性而派生了武术的教育价值,并使武术成为中国、中国人的特征之一;由艺术属性而衍生了武术的表演价值,并使武术成为中国影视的主要元素;由体育属性而形成了武术健身、养生、娱乐的特征,并使武术进入了体育的行列。武术属性的准确认知与定位,是制定武术政策、发展武术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运城市民间武术进行深入调查。论述了关公文化与民间武术的契合点,对运城市民间武术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了运城市民间武术传承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运城市的文化特点和人文环境提出民间武术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地域成熟期,以当时主流强国为标志的地域武术版块组成了瑰丽多姿的中国武术体系,使得中国武术既包含中华不同地域的文化特殊性,又呈现民族整体系统的文化同一性。剑器和弓弩代表的春秋战国武器制作水准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吴越宝剑与秦弓工艺反映着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气质,深蕴的武术工匠精神折射出中华文化内敛雄浑的核心竞争力。百家争鸣融汇中国武术的德性文化内涵,赋予中国武术鲜明的武德文化标志。诸子养生思想涵化了中国武术养生文化特色,提升了中国武术德性文化特质,构建出极具生命科学图景的身体文化修炼系统,确立了中国武术恢宏的文化自信气度与厚重的文化自信根基。春秋战国出现的"武侠"群体与"江湖"概念对于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凡此种种皆显示出春秋战国的突出武术史地位,也蕴含当代中华复兴进程的武术发展启迪。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分析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社会的相互关系切入,论述了中国武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探讨了中国武术现代化的内涵、主要内容及其现代化发展的新起点等,并从辩证的角度阐述了现代科技对武术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旨在为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为中华文化奇葩的发扬光大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中国武术、武术本身及其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科学精神的缺乏,人文精神的缺失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将西方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渗透到武术的继承、发展和武术的教育之中,同时也要向西方文化展示中国武术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4.
心肾相交理论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传统武术的练养过程中备受重视,传统武术练养者在练功过程中积极追求心肾相交状态,以此达到培养内气、增长功力的目的。文章通过对心肾相交理论的阐释,归总出练养路径,并通过中医学理论知识进行原理阐释,以此达到武术练养者在武术练养过程中科学理性的认识和习练。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综述法,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对少林禅、武、医的关系与联系进行综合性研究,探讨了少林禅武医的起源与发展,论述了历代高僧的艰辛参禅习武行医经历和现代学者的研究现状,旨在完善少林传统武术文化体系,弘扬中国传统国粹,让少林禅武医文化在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道路上更加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田野考察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功法关系的研究,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与武术功法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儒家"仁"的精神,对武术功法的产生和运用有重要影响;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内家功法练习中得以体现;佛家的"解脱"精神与少林武术融合,形成了"拳禅合一"的少林七十二艺;中医的经络学说和子午流注法为点穴功法的产生和运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武术发展中文化断裂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化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解析与反思。发现:中国武术在文化层面上出现了极为严重的文化断裂现象,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发展极为不平衡、不顺接。认为:要走出瓶颈、摆脱困惑,实现中国武术从边缘走向文化的复兴,必须打破传统武术文化与现代竞技武术文化中二元对立的断裂思维僵局,接续武术的文化传统,实现武术的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对接和延续。  相似文献   

18.
随着武术运动的快速发展,各种理论、学科体系相继形成。但是,作为约束习武者思想行为的现代武德却未形成一种与时代相呼应的气息。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着手,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武德发展的关联,以期能够重建“尚武、崇德”之风,并能推动武德发展与时代接轨。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国学视野下对中国武术的属性进行解析,研究得出:传统文化内涵是武术与国学的最大结合点;武术"武以成人"的教化目的与国学对君子人格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武术是一种对外推介的民族文化符号,与国学同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武术具有国学属性,理应与国画、国剧、国医、国艺一样作为国学"术"的部分来认识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武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并慢慢被世人知晓,随着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会,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正渐渐被世界所接纳,武术将由此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我国古代、近代、现代的武术国际传播进行梳理与分析,并提出未来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