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阎连科的《受活》运用怪诞的手法,在历史叙事中对生命的本源意义和主人公命运进行了深入的描摹和展示。但在反复推演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下"发展"所面临的文化困境的同时,又借助历史语境中呈现出乡村乌托邦图景的巨大诱惑力,以独特的人文视角启迪人们对现实社会进行思考,其间既有苦涩也有幸福,使置身中国广大乡村之外的我们,在用怀疑的目光打量受活、以荒诞的心理阅读《受活》时,也会感受到以"善"为内核的真实的中国乡村的模糊映像。  相似文献   

2.
在世纪初的当下中国,底层命运面临着如何被言说表达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学命题的问题,而《受活》则正是这样一部对于底层命运进行了真实艺术表达的优秀长篇小说。《受活》以一种寓言化的表达方式,运用一种本土化的语言叙事策略,在对底层命运进行成功艺术表达的同时,也近乎完美地传达出了作家对于现代化问题一种深刻的质疑与反思。  相似文献   

3.
论无名氏小说中的生命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名氏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作家。他以孤高的沉思、高超的技巧、充满个性的风格显示出独特的艺术光彩。在小说主题意识上,他自觉追求对"生命玄机"的探索,投身四十年代的人性批判、文化反思的主潮,忧虑着人类生存的命运,丰富了现代小说的内涵。他推出的惊世骇俗的长篇小说《无名书初稿》前三卷(《野兽·野兽·野兽》、《海艳》、《金色的蛇夜》),为四十年代文坛射出一束强光。无名氏以生命这一哲学上的重大问题为其作品主旨,用他丰富独特的生命体验拥抱生活。他写自我又能超越自我,把理想寄托在其笔下人物印蒂的身上,让印…  相似文献   

4.
《过于喧嚣的孤独》是捷克作家博·赫拉巴尔一生中最重要的代表作,他擅长以温暖的笔触,书写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被时代抛弃在"垃圾堆上的人"。结合赫拉巴尔的生命历程,探讨他努力在小说里彰显出小人物的精神气息与生活态度。小说灵魂叙事的运用,与艺术表现方式的融合,使小说在哲学和文学意义上达到了一定的精神高度。  相似文献   

5.
陈河的小说既提供了一种奇特陌生的生活图景,宽厚而强韧的生命特质,又展示了娴熟的叙事技巧。《西尼罗症》、《黑白电影里的城市》等小说展现了陌生、独特的生活情境,对处于各种"常态"中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挖掘,将人物内心深处"反常"的欲望呈现出来,进而在欲望的张扬与受抑的矛盾中,揭示了人物漂泊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6.
法国文学家阿尔贝.加缪在其成名作小说《局外人》中,以其感受世界的独特方式表写着"未曾投入,却已疏离"为重大主题的美学哲思。他以最深刻的笔墨勾勒、审视着当下人类生存的遭际处境。加缪通过默尔索对己身存在意义所隐含的生命意识的追问与反思,强而有力地导出"荒诞"意识背后隐潜着种种生命精神关联的"存在之思",势必给活在当下的人们以人类命运极深巨的视境启悟。  相似文献   

7.
《说岳全传》是清初的一部章回体英雄传奇小说。这部小说在主体上继承了中国"史官"文化的传统,对历史的基本面貌进行了还原,同时又融入了文人叙事和民间叙事的特点,在"虚实"处理上恰当自然,既尊重历史而又不过分拘泥于史实,从而为大众所接受。受明代"四大奇书"的影响,小说在一些情节和人物安排上不免带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影子,但在结构设置、叙事观念以及叙事视角的运用上都表现出了精湛的技艺,形成了鲜明的叙事风格,体现着作者对英雄传奇文体的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8.
"两脚踏东西文化"的林语堂,了解西方异质文化的优长与缺陷,也体认到中国文化的缺陷与优长。他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吃、喝、玩、乐等世俗化的寻常人生,表现中产阶级以及市民阶层的生存境遇,使人感到生命的快乐。他将哲学拉回到现实生活中,哲学的严肃性在他笔下成了生活的轻逸性。《生活的艺术》用渐近自然的风格,消除了语言华丽、夸炫,也不特别注重审美技艺,少了逻辑,却多了常识,能让一般人明白、理解、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艺术被他以另外一个语言系统解读之后,面貌焕然一新,从而也确立了他在国际文坛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人生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生命,思考人生,是《庄子》的核心所在。他反思人生的困境,寻求一种解脱,虽在现实中苦苦挣扎,但他对生活有一种深沉的爱,表现出超人的智慧和达观,以艺术的眼光审视生命,超越苦难和无奈,将生命演绎成动人的艺术。  相似文献   

10.
《家》、《憩园》、《寒夜》是巴金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三部家庭题材小说。这三部小说的叙述角度经历了全知叙事→"第一人称"限制叙事→"第三人称"限制叙事的转换。随着叙事角度的转换,叙述者和文本中艺术世界的关系也逐渐拉近,从对故事中悲剧事件的"掌控者"变为悲剧事件的"观察者",最后又成为悲剧事件的"亲历者"。这种转换表现出巴金悲剧性生命体验的逐步深化。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文化视角解读王尔德的短篇小说《坎特维尔城堡的鬼》。与18世纪英国哥特小说的特点不同,虽然此小说也是一个有关鬼的故事,但由于故事发生在欧洲和美国文化冲突和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小说中鬼魂出没的场面却不再具有恐怖的效果,变得滑稽可笑但又蕴含深意。文章从3个方面解读这篇小说:首先从文化角度评述小说中"新"、"旧"两个世界的冲突和调和;接着分析达成二者调和的小女孩弗吉尼亚在小说中的作用;然后论证主人公西蒙爵士的鬼魂是堂吉诃德式的形象,而《堂吉诃德》是这篇小说的潜文本;最后,以《坎特维尔城堡的鬼》的双声性作结,揭示出这部短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伤逝》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都是描写婚恋题材的小说。鲁迅以启蒙者的立场写了人物激越飞扬后爱情的悲剧意蕴;张爱玲则是从世俗的人性写看似成功喜剧背后的无奈与苍凉。两位作家从不同的角度完成了对"五四"时期的爱情神话的解构。通过两部作品的比较,可探究到张爱玲与鲁迅的文化关系,以及两人在思想深层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3.
莫言和爱丽丝·门罗分别是中国和加拿大国内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以长篇小说见长,门罗则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他们以讲"故事"人的身份用不同风格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讲词表达各自的文学"故事"观。两篇演讲词超越地域界限和性别视角,在母亲主题,成长地域环境的影响,追求独立自我的写作风格,对写作理想的执着追求等四个方面传达出共同的"故事"理想和不同的写作态度,展示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表现两位作家对人生共同的追求精神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弃医从文"包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家族文化的背景对鲁迅的精神发展产生很深刻的影响,奠定了鲁迅后来的人生理想与方向。而留学日本,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他以自由、开放的心态改造、整合中外文化。鲁迅童年时代的人生体验和文化个性在新的文化因素的碰撞中升华。鲁迅又以敏锐的洞察力重新认识社会人生,深刻反思家族、家庭与自己的人生体验,作出了"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鲁迅在国危民难中,从文化关怀的角度确立了自己的社会角色,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5.
老舍的短篇小说《热包子》,用短短的篇幅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真实地再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在本文中,作者撇开了道德批判、国民性批判及文化批判,肯定了社会底层小人物应有的追求生命幸福的权利与尊严,用平等、理解的眼光看待他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邹自振新著《汤显祖与玉茗四梦》以全方位的视角,开放的思维,来观照汤显祖与“玉茗四梦”,力图高屋建瓴地把握汤显祖戏剧的文化价值。通过全书,人们对于汤显祖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宏观地位,将会有更加清晰和充分的认识。作者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紧扣汤显祖生平经历与创作心态,将“四梦”融于其中,进行专题性的细微考察。在作者感性的体认和智性的审视下,汤显祖的戏剧和人生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汤显祖与玉茗四梦》无疑为繁花锦簇的“汤学”园林,又增添了几许春色,是新世纪“汤学”研究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7.
以色列优秀作家阿摩司·奥兹在其《忽至森林深处》中以纯净的笔调描写了一则童话故事,在故事中流露出自己对犹太民族苦难历史的回顾与思考。奥兹用童话隐喻被迫害的犹太人伤痛与畸形心理反应:被欧洲化了的犹太人只能在心中保有对欧洲执着而痛楚的单恋;犹太人在面对排犹尤其是纳粹屠犹问题时有着深重的屈辱感并保持沉默;犹太人自闭性保护行为表现在"格托"与"精神格托"等现象上,这些"格托"现象背后深藏着强制性文化规范,隐藏着犹太人对自身生存、对犹太文化延续的深刻焦虑与强烈的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18.
杜拉斯的短篇小说《琴声如诉》是女作家当时自身生活状态与心境遭遇的写照。小说探讨了爱情的面貌,指出爱情既具有诱惑力又具有毁灭性。通过安娜这一人物形象,作品表达了对于激烈火热的情感的向往,同时也阵痛于甜美、永恒爱情的死幻与不可得。小说以酒精、木兰花作为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营造烘托气氛的道具,体现出杜拉斯沉郁、缓长、忧伤的文学风格。整篇小说以及小说里展现着的爱情,仿佛一首如泣如诉的行板,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9.
宁夏回族作家李进祥的小说弥漫着诗意、悲悯,讲述一个个带有民族文化烙印的"清水河"畔的故事。在全球化语境下,作家用极具地域民族风情的语言,对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之路进行探索,摸索出一个撞击与融合、继承与超越的特殊模式——河流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