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释、道茶礼俗文化是武夷山茶文化的核心内容。儒家以茶修德,提倡中庸、和谐,目的是要修身、齐家、治国,茶礼俗也融合了儒家思想的精华。禅宗重视"坐禅修行",佛家茶礼以茶修性,清静寂灭,通过"明心见性",达到佛的觉悟。道家茶礼以茶修心,追求宁静淡泊,通过静观自然美景来陶醉自我,升仙成道。通过列举和阐述三教茶礼俗文化表现,反映了武夷山儒、释、道三教同处一山,武夷山茶与儒、释、道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和、静是三教所追求的境界,同样三教思想也丰富了武夷山茶礼俗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儒道释平等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多元化的人生格调和价值取向。儒家崇尚道德至善,追求仁义境界;道家崇尚清心寡欲,追求自然境界;佛家崇尚解脱,追求涅磐境界。虽然如此,儒道释三家思想中都蕴含着对乎等的向往,尽管他们对此所采用的表达形式不同,各家平等的内容也不一致,但在这个价值取向上他们却殊途同归、本文论述了儒家人格主义平等观,道家自然主义平等观和佛家宇宙主义平等观各自的基本内容,以彰明儒道释平等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中国习武者人格中的儒、道特征进行阐述,认为中国习武者人格的形成是以儒家和道家两种文化为基础,其人格特征带着浓厚的儒、道文化属性.其中儒家人格特征主要表现在"礼"、"义"、"智"、"勇"、"信"几个方面.而中国习武者的道家人格特征主要表现在对道的追求和隐逸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在梳理儒、道、佛家体育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家体育美学审美价值的反思,道家体育美学思想的审美判断和佛家体育美学思想的审美感知进行了阐述。研究认为,儒家体育美学的审美价值体现在个体生命的追求,道德价值的塑造和体育伦理的教化;在道家思想文化体系中,强调“身与物化”的审美价值取向,把阴阳、刚柔、虚实、动静等相对立的哲学概念范畴作为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5.
自佛家文化扎根中国文化土壤以来,儒、释、道三大哲学体系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此起彼伏的态势。元末,在佛家﹑道家等多元化思想不断冲击儒家正统地位的情况下,剧坛大作《琵琶记》巧妙地将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入蔡伯喈、赵五娘、牛小姐等人物形象上,试图以儒家忠孝观来教育世人、影响后人。这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呼唤儒家责任意识来弥补时代欠缺的精神,也使《琵琶记》得以进一步传承并被接受。  相似文献   

6.
儒、释、道三家思想在卢照邻的诗歌中都有一定的痕迹,在积极的一面,常是出于儒家,从积极而无可奈何地转为消极时,则由儒家转为道家、佛家。他早年热心于仕途,以儒家思想为主,渴望在政治上一展宏图,但现实的冷酷让他沉寂了二十年,由此转入了对道家的关注。卧病后,佛家思想占了上风,这也不过是在极度苦闷中寻求精神寄托。然而,无论是儒,还是道、佛,都不可能给病体垂危的他精神出路。  相似文献   

7.
儒、释、道三家思想在卢照邻的诗歌中都有一定的痕迹,在积极的一面,常是出于儒家,从积极而无可奈何地转为消极时,则由儒家转为道家、佛家。他早年热心于仕途,以儒家思想为主,渴望在政治上一展宏图,但现实的冷酷让他沉寂了二十年,由此转入了对道家的关注。卧病后,佛家思想占了上风,这也不过是在极度苦闷中寻求精神寄托。然而,无论是儒,还是道、佛,都不可能给病体垂危的他精神出路。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儒、释、道辩证统一的艺术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的人格这以千百年来一直受世人仰慕,真正的原因并不在于他的“隐逸”生活方式,而在于他思想上既儒、道、释兼综,吸取了儒、道、释思想中有益的资源,而同时又超越于儒、释、道之上,对之作出了辩证的扬弃。他的人格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艺术化、审美化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调适和心理治疗理念,对当前心理问题的解决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其代表是儒、释(佛)、道三家的修身思想,具体来说包括儒家的“仁”的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佛家的“无我”思想。  相似文献   

10.
胡素梅 《天中学刊》2009,24(5):70-72
先秦儒家、道家都注重形神兼养、动静结合、修养道德、节制嗜欲以养生,但先秦儒、道养生思想又存在不同.儒家重养生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抱负,道家则是为了保全人的生命价值;儒家养生重在修养道德,道家重在顺应自然;儒家养生偏动,道家偏静;儒家养生主张怡养情志,道家主张保精守气.先秦儒、道养生思想在今天仍然颇具启发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中具有非常丰富的生命教育观。儒家关注生命的道德主义教育,重视道德教化;道家关注生命的自然主义教育,重视养生保真;佛家关注生命的超脱主义教育,重视定慧修持。虽然儒、道、佛三家的生命教育观各有侧重,但能相融相济,形成了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的文化性格。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人生的不同阶段、人生的不同境遇中,它们不但成为中国人传统的生命教育观,也成为中国人传统的处世智慧。  相似文献   

12.
苏轼富有魅力的完整人生是由他独特的人生态度、艺术学术成就、社会实践活动建构而成的。受儒、释、道三种思想的熏陶与浸润,他审美地观照人生和世界,赋予普遍的东西以更高的意义;幽默地化解困顿与挫折,显示了积极人世、超越世俗、随缘旷放的生存智慧。他以佛家为安身之法;以儒家为治世之具;以道家为修身之术,聪明地将儒、释、道三者沟通起来,值得后人回眸钦佩,感叹深思。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家在追求道德完美的道路上创立了完整而缜密的人格学说,期望以知仁勇统一的理想人格的完善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勇"是一种以仁义之心,配之浩然之气的道德品质,没有"勇"就不能为仁为义,就不能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勇"与儒家的诸多道德德目关联在一起,要对先秦儒家勇德特征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阐述,需要通过与出世的佛家、道本自然的道家和知识是美德的古希腊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才能使先秦儒家勇德的特征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14.
人的幸福是多样的,于是“幸福”也就成了人类生活当中最捉摸不定的问题。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幸福理念,对于中国人幸福观点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儒家为主干,道家、佛家为两翼的三维结构。儒家的“德福一致”、道家的“自然无为”、佛家的“涅槊之乐”产生了和谐的碰撞与交融,为今天中国人的幸福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为中国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底蕴。’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的人生智慧,既不是儒家伦理智慧,也不是道家伦理智慧,又不是佛家伦理智慧,而是三者的生态有机统一。儒、道、佛三位一体的大融合,构成了中国伦理思想的人生智慧。生态有机体决定了大部分中国人不信仰宗教。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的人生智慧,既不是儒家伦理智慧,也不是道家伦理智慧,又不是佛家伦理智慧,而是三者的生态有机统一。儒、道、佛三位一体的大融合,构成了中国伦理思想的人生智慧。生态有机体决定了大部分中国人不信仰宗教。  相似文献   

17.
受儒、道两家学术思想的影响,中国文人一般都具有两重生命观。儒家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观构成了他们的外在生命,道家逍遥适性的人生理想构成了他们的内在生命。汉代儒学占统治地位,追求功业便成为汉代文学精神的主流;六朝玄学占统治地位,追求人生自由便成了六朝文学精神的主流,这明显是对汉代文学精神的黜退。唐代儒、释、道三教并立,表现在文学中,就是既重功名,又求人生自由。这种结合最突出地体现在李白的诗作中。李白以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把这二重生命统一起来,求得了中国文人两重生命内外互补的模式,从而使他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8.
人类思维认知水平与文学创作有内在联系。汉代离古未远,汉代文学代表作品的辞赋,表现出明显的理性思考的轨迹。汉大赋中的理性思考既表现为对儒家政治、道德的追求,又表现为讽谏意识的增强、讽谏内容的增多。汉代抒情、说理赋对道家自然无为思想的理性思考,具体落实在个人行藏出处的人格建构上,体现出对自然本真人格的追求。儒、道的合一影响及汉代士人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前后共有六个名号.其彼此往复变化给读者的表象是儒、道、佛三种思想相互交叉,甚至抵牾,但从根本上来说均源于孙悟空心性的变化:儒家思想是其基本的哲学思想,又以道家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去追求一份佛家"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济世情怀.  相似文献   

20.
金庸的武侠小说风靡华人世界,不仅是因为其塑造的绚丽江湖,更是因为充溢其中的中国传统儒家、道家、佛家思想。金庸做为一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潜意识里就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中国传统的儒、道、佛文化进行参照思考,并将这些人生领悟蕴藏于作品之中,沿着由儒至道、由道入佛的轨迹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设置情节。这个衍变融合的过程不仅仅体现在创作思想上,更是金庸做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思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