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包世臣的吏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世臣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位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家。他“少攻词章,有经济大略”(《清史稿·文苑传》),究“漕、盐、河工之学”与“理财用人兵农之要”。这些方面,史学界已有所探讨和论述。然而,对包世臣丰富深邃的吏治思想的研寻,迄今尚属鲜见。本文拟就包世臣的上述思想,仅作试论。因囿于学力,简陋不免,尚乞高明,绳愆纠谬。包世臣是“文成而后学政”,而且,“颇究吏事”(《安吴四种》卷25《农政》),以下凡引自本书者不再一一注明书名)。因长期周旋于官场政要之间,“几经阅历”,并  相似文献   

2.
<正> 清末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家包世臣,是一位学富才赡的“全才”。他不仅深入研究过农政、盐务、漕运、河工、货币、鸦片以及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对中国自然经济的破坏等大政利弊,均有著述;而且还是一位有创见的书学理论家和著名书法家。《清史稿》说包世臣“论书法尤精,行、草、隶书,皆为世所珍贵。”《清代七百名人传》称“其书法备得古人执笔、运锋、结体、分势之奇,推为书家正宗。”包世臣“论书,精细之至,为后世开山。”然而,迄今对其书论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却尚阙如。本文拟仅就包世臣的书学理论与实践,略陈窥见,尚乞书苑鸿硕,不吝匡谬。  相似文献   

3.
包世臣跨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是嘉道时期经世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虽仕途不得志,但通过上书建策施政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包世臣是当时难得的通才,除了河、漕、盐、兵、农等经世之学,于诗、书等也颇有建树。晚年,包世臣整理生平著述,编为《安吴四种》。此书在晚清共有四个版本,全面记录了包世臣一生的主要活动及思想,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包世臣泾县人。家境虽贫,父却文雄郡邑。世臣幼时饱学经史,“资质绝人”。中举后,在赈灾、咨政、知县中均多有建树。包世臣在经济上重农,文学上否道,书法上博学兼采,自成一家。此外在诗、文、赋诸方面,世臣亦有不凡之绩。  相似文献   

5.
一发愤著书的由来包世臣曾在他的《艺舟双辑》中说: “(司马迁)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这是包世臣对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如实理解,可以说是知音之言。的确,司马迁在被刑后而不死者,是“以  相似文献   

6.
刘基从小受教于永嘉学派传人,和永嘉学派有师承之实。他承绪事功之学,以“见于行”、“措诸用”为旨归,和永嘉学派有共同的事功理论;他“敬以一之,仁以行之”,和永嘉学派有共同的事功实践;刘基和浙东事功学派、永嘉学派诸领袖虽然有不同的人生轨迹,但却有着共同的事功目标,通过经世治国。取得共同的事功业绩。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书坛出现了一种引人注意的现象——“碑学热”。清代著名学者阮元的《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为确立碑学的地位而“伐木开道,作之先声”。沈鹏先生在《刘海粟书法》序中说:“清代阮元启端开辟了碑学道路,经过包世臣发扬光大,直到康有为集大成,形成了完整的碑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是一位感情丰富热烈的人,他的学研究作,也打上了这种印记。他往往能够在“知人论世”的传统方法的基础上,通过体会作之“意”而深层次地求得作之“情”,而且他是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超乎强烈的感情去观照、碰撞研究对象的感情。此外,他的论语言也充溢着浓厚的情感。富于情感,可以说是梁启超学研究的一个鲜明特质。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的修辞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他有着“权变”、“辩证”和“和谐”的科学修辞观,其次是他对学修辞的审美追求、语法程度、逻辑理据、心理机制和游戏意味有着独到的理解,第三是他的接受修辞理论颇多新见,如“活参”、“阐释之循环”、“考辞之终始”等。可以肯定地说,钱钟书涉及修辞学范围之广、建树之高,在中国修辞学界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10.
左宗棠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所从事的洋务活动,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一个爱国者的思想风貌,闪烁出爱国主义思想的火花。下面拟就左宗棠办洋务的出发点,略加论述。青年时代的左宗棠很推崇林则徐、龚自珍、魏源、包世臣,深受《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当英国殖民者加快侵略步骤时,左宗棠在他探求《经世致用》之学的同时,又增添了研究外国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11.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毕生躬行“师道”,追求通过社会教化方式来实现理想的社会之治。在为师目的上,他希望通过教育方式使社会能够形成“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理想状态;在为师要求上,他强调一个人必须“修身立本”而“内圣”,继之“处为天下万世师”而实现“外王”;在讲学内容上,他注重把百姓日用之“人欲”与圣人之道的“天理”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大成学”思想体系;在教育方法上,他注重案例式、启发式、榜样式的讲学创新,形成“百姓日用之学”的讲学风格;在教学对象上,他坚持“有教无类”,使得教育对象更加平民化。  相似文献   

12.
《万木草堂藏画目》不仅是康有为书法艺术的珍品,也是康有为在绘画方面的理论著作。康有为自幼“性癖书画”。一八八九年,即他第一次上书清帝不达,遭封建顽固派攻讦,他复“洗心藏密,冥神却扫”(《广艺舟双楫序》),“日以读碑为事,尽观京师藏家之金石凡数千种”(《康南海自编年谱》)。他自己也擅长书法,临池之时,专用园笔,肆意逞豪,不避粗率;字风浑厚雄放,尤善作擘窠大字,是与清末吴昌硕、沈曾植齐名的书法家。他在包世臣论书的基础上,“发先识之复疑,窍后生之颐奥”,著《广艺舟双楫》,凡二十七篇。  相似文献   

13.
清代嘉道时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唤起了一批士大夫的忧患意识,竞相提出各种改革主张乃至从事某些财政、经济改革的实际活动。包世臣作为其中的一员,其“天下之富在农”、“本末皆富”、提倡私人商业活动、“行钞代银,夺银之权”等经济改革主张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温泉 《现代语文》2006,(3):100-101
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学批评史上,有这样一位批评家,他以作家的身份出现而又以批评家的身份为批评界所瞩目,与同属“京派”的朱光潜、李健吾等批评家比较起来,他不是“纯正的”批评家,甚至没有自己的批评体系,但他以一种独特的批评角度与批评方式,给批评界带来一股清新、素朴之气。他就是沈从。本欲就沈从对“海派”的学批评,探讨他对学商业化的忧思与抗争。  相似文献   

15.
薛瑄为学的特点在一个“实”字。他提倡实学,反对空谈。他说:为学“千言万语只是实,思想万事万理不过一实”。又说:“人于‘实’之一字,当念念不忘,随时随处省察于言行居处应事接物之间,必使一念一事皆出于实,斯有进德之地。” 薛瑄重视实用之学,这是他为学的宗旨。他说:“读圣贤之书,句句字字见有的实用处,方为实学。若徒取以为口耳文词之资,非实学也。”要理解薛瑄为学实用的  相似文献   

16.
“碑学”是从清乾嘉时期崛起的以宗碑贬帖为特征的书学流派。以王羲之、王献之为正宗的“帖学”体系在明清时期已发展成程式化的“馆阁体”。面对毫无生机的书坛,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为代表的碑学学掀起了学习和研究北碑的热潮。碑学充分体现了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使书法艺术摆脱了实用性的束缚,反映了人们对雄强刚阳书风的追求,促进了书法艺术的个性化、人性化,给晚清书坛带来新的活力,成为清代书法艺术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过程中,“导”与“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中“学”是核心,“导”是关健。“导”作用于“学”,“导”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的成效。因此,在语文课上,我们要着力于“导”,着眼于“学”,让学生在教师循循善“导”的过程中生动活泼地获取语文的知识和能力。一、导趣,诱发学的愉悦性。心理学家认为,兴趣与爱好就是一种同愉快情绪相联系的认识倾向与活动倾向性。当学生情绪高昂时,他就会有良好的情趣去学习他所乐意学的东西,效果也特别好,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  相似文献   

18.
“经”史”之别是王闿运《春秋》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并形成了他治《春秋》的整体思维意向。他认定《春秋》及《公羊传》、《榖梁传》是“经”不是“史”,在“义”不在“事”,而《左传》为记事之书。在此前提下,王阎运展开了对《春秋》学的研究,沿袭公羊家之“义例”解经风格,阐释经典之微言大义,以达通经致用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刘海峰教授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他首创科举学,强调理性评价科举;自诩高考改革的稳健派,主张务实渐进。他经常用“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教诲弟子;“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为其学术准则。20余年来,因其学术上的累累成果,人誉之考试研究的“专业户”。刘海峰教授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183;诸子》篇一直不被龙学研究者所重视。刘勰通过对诸子学术的评述,比较系统地表达了他的子学思想,其核心是“以子离经”的思想,表现了他充分认识到子学所独有的学术价值、文学价值。这种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他认为子学与经学同样都有悠久的历史,提出了“经子异流”的论点,这大大超越了《汉书&#183;艺文志》子学乃“六经之支流裔”的观点,从而表达了他抬升、推崇子学的思想;二、刘勰的“以子离经”的思想,表现在他对诸子文学成就精辟而客观的评论上,指出了子学独有的文学性;三、《诸子》篇所谓的“道”的内涵,实是以儒家思想为根本,而兼容其他各家的。这是刘勰从两汉经学思想体系挣脱出来的结果,也是魏晋以来儒家一尊局面逐步被打破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