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影响读者文学消费自由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斯以读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理论对我国的学研究和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读的地位更被推到了极至,他们似乎主宰了学市场,可以自由地进行学消费,然而,读的学消费受着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消费的意识形态性,影响着读的学消费自由、化导师的权威引导,影响着读的学消费自由;新闻炒作的“畅销热”,影响着读的学消费自由。  相似文献   

2.
文学消费与文学的功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学的功用问题几千年来人们已形成了大体一致的认识。但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育的成熟和消费时代的到来,学的消费性受到空前的重视和强调,这固然突出 了读在学活动中的地位,但同时也带来不少弊端,造成不少作家跟着市场走、一味媚俗的状况,使学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自己的社会功用。本对此提出了批评,并对消费时代学如何发挥社会功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学消费是现代艺学中的术语,任何学样式的产生、流变、盛衰,都与其消费有着直接的关系。小说从产生时的“不登大雅之堂”到逐渐成为人们学消费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读的消费需求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从学消费角度看,我国古代通俗小说的兴盛趋势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4.
唐小玲 《中学文科》2007,(11):56-57
消费方式是指消费者同消费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是消费者在一定条件下,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占有、支配和使用以满足其需要的全部行为的总和。消费方式除受客观件的制约外,还受消费者本身的个性、情感、偏好等主观因素的制约。中职生的文学消费方式是指中职生对文学作品的选择、阅读以满足其心理需要的行为总和。本文意在通过对中职生当前的文学消费方式做出分析,在对中职生文学消费方式进行把握的基础上对学生文学教育方面有所作为,为建设较高品位的中职生文学消费环境和氛围提出一点个人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谢淑玲 《丹东师专学报》2011,(1):109-113,118
中国当代社会经济转型带动文化转型。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呈现出新的特点。文学与影视艺术作品结合。二者形成双向互动.互利共赢的局面。影视艺术作品依文学而立足;文学也借助影视艺术获得新的生长点。影视艺术作品扩大了文学的社会影响和受众的认知度。文学成为了影视艺术作品成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6.
在消费社会的新语境中,出现了大量挪用、拼凑和改写经典的现象,人们不再迷恋于经典的深度阐释,而是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表象游戏。我们应正确认识这种文化状况。本文通过分析消费文化的大众立场对文学经典的精英立场的冲击,并考察了文学经典自身的特质,认为经典化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建构的过程,应当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文学经典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数字出版和消费社会文化共同向文学的渗透,对文学消费产生明显的影响,文学消费呈现新的特征。本文立足消费文化潮流,结合数字出版,探讨当前文学消费的个性,以及运用数字出版技术带动文学消费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消费社会的新语境中,出现了大量挪用、拼凑和改写经典的现象,人们不再迷恋于经典的深度阐释,而是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表象游戏。该如何看待这样一种文化状况?本文通过分析消费文化的大众立场对文学经典的精英立场的冲击,并考察了文学经典自身的特质,认为经典化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建构的过程,应当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文学经典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杨一 《文学教育(上)》2011,(21):116-117
21世纪开篇不过十多年,文学生产就经历了一场巨大且迅捷的变化。很多人也许都能感觉得到这种变化,它几乎颠覆了上千年来世人对文学固有的传统理解,但较少有人会考虑它的范围或想象它的未来。本文试图从文学与文学创作者的关系,文学与消费的关系现状描绘中揣测其原因,展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化转型,当代中国学分化为主导学、高雅学和大众学。这三种学形态有层次高低之分,其中大众学处于最低层次,主导学处于中间层次,高雅学处于最高层次。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产品成为商品,学的效益决定其命运。主导学主要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和支持,市场化程度较低,不在此讨论范围。在当前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生产和消费高雅学产品成本高,收益小;生产和消费大众学产品的成本低,收益大。高雅学的衰落和大众学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随着人们明程度的不断提高,高雅学将充分实现其效益而逐渐兴盛。  相似文献   

11.
文化产业、文化消费与现代性问题有直接关联。变动不居的现代性是由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导致的。在现代性语境下。生产内涵从物质生产转移到文化生产,经济环节的中心也从生产转变为消费,是与经济格局从生产中心转移为消费中心相一致的。由现代性主宰的现代社会树立了文化消费的核心地位,文化消费成为审美活动的重要形态。文化消费的实质是符号消费。在现代性语境下,人们的生产逐渐由消费所引导,人们的消费也从物质商品的消费演变到文化消费,文化消费也从审美的消费转移到符号的消费。  相似文献   

12.
消费文化下的文学研究是当前文艺学的热点之一。消费文化是在消费成为一种主流时,社会主流群体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集体意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多元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在此情景下的文学研究所面临的是后现代语境和文学上启蒙范式的失落。消费文化对文学研究的激荡与提升可使其更加关注视觉文化与文学接受者的地位,并且更加关注自身的理论建设。当然,文学研究还需对自身进行及时重建与调整,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文化消费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消费是消费本身蕴涵的基本内容,它以物质消费为依托和前提。本文旨在通过论述文化消费的实质及其特性,阐明只有文明健康的文化消费才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只有合理规范物质消费行为,才能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商品经济和商业文化对文艺领域的全面渗透,文艺活动的商品经济性质和产业性质日益明显。因此,文化生产、消费的视角成了文艺研究的重要视角。本雅明和托夫勒等人关于文艺消费的研究都是在这种文化视野中取得的研究成果,虽然富于开创性意义,但他们的研究仍有颇多缺憾。这些不足显示出了文艺生产消费状况的复杂性,因此进行文化生产、消费的研究必须充分重视特定文化语境中文艺生产、消费状况的具体性、特殊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波德里亚等人的消费理论因其产生语境与阐释语境与中国语境存在差异,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的文化消费现实。在我国的文化消费及发展战略中,实现民众的平等而不是差异是一个主导策略。如果说平等是我国推进文化消费带动社会趋向和谐的核心理念,那么利润最大化则是激发中国的文化艺术生产单位走入日常生活,贴近民众的首选策略。在社会主义语境中多侧面、多层次的文化消费带动了文化生产,影响了文化产品的功能,使文化生产——消费系统不断调整内在结构,使消费对象、消费品身份、评判模式以及服务理念都发生着新的逆转。  相似文献   

16.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如同物质生产活动一样,也存在着一个从生产到消费的完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批评处在文学消费的一极,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文学消费活动。本文从文学产品的价值实现、文学创造活动的最后完成,以及对文学产品的再生产的反作用等角度,论述了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特殊性质的文学消费的诸般功能。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国宏观居民消费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消费"特征。消费者的"从众消费"和"保守消费"是产生"阶段性消费"现象的微观基础;而"谦和、低调、面子、攀比、群体规范、风险厌恶、风险敏感、节俭等"传统文化价值观,则又是"从众消费"和"保守消费"形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文学成为文学新宠,是消费社会特有的文学现象。随着电子媒介的兴起和消费社会的转型,网络文学也据此作出了自适性改变:一方面它因无法疏离"图像转向"的时代而不得不与图像频频联姻,另一方面它又因无法避免消费社会带来的挑战而不得不与"符号消费"彼此依附。面对这样一种挑战,对网络文学的"文学性"成分加以考察,对此双重语境加以审视,能够管窥网络文学的新视点。  相似文献   

19.
读者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读者意识在不同的时代也会有不同的形态特征。中国当代的文学读者意识在整体上呈现为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一方面,社会时代的发展和文学自身的发展影响着读者意识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它也强有力地影响着中国当代文学总体的发展趋势。从文学读者意识的发展流变来看,当代中国文学读者意识经历了从政治形态的读者意识到审美形态的读者意识再到消费意识为主导的多元化的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