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秘鲁把幼儿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对孩子的感性认识上,由此培养出了众多的艺术家、文学家和科学家。在秘鲁,孩子犯了错误,父母总是先问孩了当时的想法,对孩子就像对成人一样,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听完孩子讲述事情的经过后,父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生活中,大人教育孩子,早已习惯了对孩子发号施令,他们往往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到孩子的头上,而很少考虑到孩子内心真实感受。当自己的愿望和孩子的想法产生冲突时,做父母的往往就会对孩子大失所望或恨铁不成钢;而当发现孩子有过错时,有些父母更是常常不问缘由地大声呵斥、责骂,甚至大发雷霆、体罚,在他们看来,厉声训斥及打骂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其实,这样做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从孩子呱呱坠地之日起,他就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人看待,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因此,在美国最常用于孩子身上的一个词就是“尊重”———尊重孩子的观点、选择以及要求。当然,如果尊重变成放纵,对孩子也是百害而无一利的。美国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是有原则的。他们虽不勉强孩子做什么,但会按照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去做应做的事情。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在美国不满一周岁的孩子,当他们能自己捧奶瓶喝奶时,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捧着喝。喝完了,父母还向孩子道谢并加以赞许。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果真如此。美国父母…  相似文献   

4.
家教文萃     
《家教指南》2004,(3):32-33
30种尊重孩子的方法认真听取孩子想要说的事情尽量抽出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与孩子一同玩乐赏识孩子的才能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他们间的争吵喜欢听孩子最爱唱的歌对孩子做的事情表现出兴趣与孩子进行目光交流鼓励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允许孩子作出自己的选择尽量为孩子安排一个能与父母或某一方相协调的时间表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隐私通过语言或行动对孩子与众不同的出色表现作出反应称呼孩子的名字鼓励孩子有独立性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让孩子把话说完而不将其打断尊重孩子选择朋友和活动的权利允许孩子犯错意识到孩子有其个性与孩子打交道有…  相似文献   

5.
瑞典人从孩子降生那天起,便对孩子十分尊重。他们普遍认为,孩子是一个生命个体,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任何人包括父母都无权去违背孩子的意愿、抹杀孩子的个性。瑞典的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体现在生活的具体细节中,比如,瑞典父母在同孩子说话时,全都蹲下身来,与孩子在个头上"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6.
读了刘艳兰女士和她儿子李涛的信,使我感到他们母子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强烈反差:一方面,父母对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能够学有所成,但却对孩子的表现“伤透了心”;而另一方面,孩子渴望独立,对父母的要求、唠叨感到心烦、压抑,对父母为他所做的一切并不领情。刘艳兰女士的处境的确令人同情,但从刘女士的诉说中可以看出,家长始终就没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家长对孩子缺少理解和尊重,他们对孩子的要求几乎全是自己的一相情愿,而并不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或许正因为如此,才使孩子的学习走下坡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孩子被看成是全社会的,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有些孩子称呼父母直呼其名……美国家长经常对孩子说的是:“我爱你!”“孩子,你很棒,父母为你自豪!”他们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但在生活中。对孩子的费用方面很抠门,有时还很“残忍”,经典的故事是:孩子跌倒,家长不会去帮忙,让他们磕磕碰碰自己爬起来……  相似文献   

8.
秘鲁把幼儿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对孩子感性认识的教育上,对于一岁的孩子,也采取对话的方式进行教育。秘鲁家长普遍善于通过对话使孩子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然后主动去做,不逼迫孩子做事。家长们认为,让孩子独立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对孩子人性教育的基础。秘鲁孩子在自己的房间内是自由的,怎么装饰自己的房间,怎么玩,都由自己做主。家长期望孩子自由的个性在这  相似文献   

9.
父母都深爱着他们的孩子,父母都会认为自己非常尊重孩子,自己辛辛苦苦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孩子好。爱孩子是父母的本性,关心、热爱孩子,一切为孩子着想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在一切为了孩子的前提下,是不是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孩子都能接受呢?是不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引导都科学、合理,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呢?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特别需要教育双方的互动,需要教育者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否则,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也不容易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0.
我发现有些做父母的真是很糊涂。说他们糊涂吧,他们却是那么会赚钱;说他们对孩子不好吧,他们却是那么舍得给孩子钱,甚至是成千上万地给。其实,他们的糊涂恰好就表现在这方面,表现在只善于赚钱,只喜欢通过给钱来表达对孩子的爱。于是许多这样的父母,也就通过赚钱,通过给线,葬送了被他们视为心肝宝贝和掌上明珠的孩子。深圳的一对父母,由于太会赚钱了,也就忙得没有时间来管孩子。为了表示他们的内疚和爱意,他们就大把大把地把钱塞到孩子手里,好让孩子过得开心些。这个正在上初中的男孩,开始是拿钱请同学  相似文献   

11.
佚名 《辽宁教育》2013,(8X):43-43
<正>中国有句古话:"人前教子,背后教妻。"然而在瑞典,做法却正相反:人前不教子。这种教子理念和行为,真正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尊重。在瑞典的所见所闻,都让我们耳目一新。在瑞典人眼中,从孩子降生那天起,便对孩子十分尊重。他们普遍认为,孩子是一个生命个体,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任何人包括父母都无权去违背孩子的意愿,抹杀孩子  相似文献   

12.
钱国宏 《留学生》2011,(10):57-57
中国古话云:“人前教子,背后教妻。”而在瑞典,教子观念恰与中国相反:人前不教子!这种教子理念体现了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尊重! 在瑞典人眼中,再小的孩子也是生命,父母从孩子降生那天起,就要对这个生命尊重。他们认为,孩子作为生命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任何人包括父母都无权违背孩子的意愿、抹杀孩子的个性。  相似文献   

13.
保罗 《教师博览》2012,(8):45-45
在瑞典人的眼中,孩子是生命个体,应该有自己独江的意愿和个性,任何人无权漠视孩子的意愿,更不能扼杀孩子的个性。所以,家长从孩子降生那天起,便对孩子十分尊重。孩子在家,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欢做的事,就连穿衣戴帽这类小事,父母都要听孩子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微言选粹     
《陕西教育》2014,(6):49-49
@中国教育研究:#教育分享#[妈妈的专制让孩子丧失自我]专制型的父母会刻意按照他们的意图来塑造孩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那么,无论他们的安排多么完美,孩子都会认为不是为自己而活。专制型的父母不仅会剥夺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他们对孩子的真实感受也常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15.
黄河清 《家庭教育》2008,(12):36-36
许多家长把自己、家庭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希望孩子去实现自己未完成的理想。这些家长把对子女的教育放在第一位,他们为子女全力以赴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的甚至放弃工作做全职母亲。然而问题在于:父母对孩子投入精力并不是愈多愈好,家长如果认为自己投入的精力、时间与教育效果成正比,那就错了。  相似文献   

16.
法国的幼儿教育着重点放在幼儿的感性教育上,法国培养出众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首先是尊重幼儿,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尊重幼儿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先指责孩子,但是在法国,大部分父母总是先问事情原因,问问孩子当时是什么样的想法。对孩子就像对大人一样。听完孩子讲的事情经过,父母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就可以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形成一个互相信赖的关系,接下来即使是父母指责孩子,孩子也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刚过一周岁的孩子他们也采取对话的方式进行教育。法国家长…  相似文献   

17.
李春 《教育导刊》2007,(1):55-56
冯淑娟的著作《他们怎样管教孩子——美日韩幼儿独立性教育一瞥》,引起了我的深思。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美国父母培养幼儿独立自主性的方法:(1)鼓励孩子从小独睡;(2)让孩子从小了解劳动的价值,并让他们参加日常劳动,做些家务;(3)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隐私权;(4)通过对孩子进行“金钱教  相似文献   

18.
法国的儿童教育着重点放在儿童的感性教育上。法国培养出众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他们首先是尊重孩子,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尊重儿童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父母都是先指责孩子,但是在法国,大部分父母总是先问事情原因,问问孩子当时是什么样的想法?对孩子就像对大人一样。听完孩子讲的事情经过,父母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就可以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形成一个互相信赖的关系,接下来即使是父母指责孩子,孩子也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年龄较小的孩子,他们也采取对话的方式进行教育。法国家长很善…  相似文献   

19.
幼儿教育重点放在幼儿的感性认识上,因此,秘鲁培养出众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在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先指责孩子,但是在秘鲁,大部分父母总是先问孩子当时的想法?对孩子就像对大人一样。当听完孩子讲的事情经过,父母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就可以在孩子和  相似文献   

20.
孩子在学校,会学习很多门课程,但孩子最喜欢上什么课?他们喜欢的科目是否和父母所希望的一致呢?为此我们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孩子有自己的喜好,他们有时会与父母的期望有矛盾,但他们对父母是理解的。也有的孩子与父母的期望很接近,他们的喜好遵从了父母的愿望,但前提是他从这门课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希望做父母的在看了孩子的心里话后,能得到这样的认识:对孩子的兴趣要尊重,也要培养。当孩子从兴趣中得到了成功和满足,他自然会与父母的步调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