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的名篇。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巴峡”在哪里?有几种不同的注释。现行语文课本是这样注的:“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东行,北转襄阳,再走向洛阳(这是杜甫想象中的回乡路程)。”只不过将原文用现代汉语译述一遍,至于“巴峡”在哪里,则含糊其辞。翻阅冯至编选的《杜甫诗选》注释:[巴峡]在湖北巴东县西。[巫峡]在四川巫山县东。打开中国地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课本及《唐诗三百首》、《唐诗一百首》等选本均选入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确实是脍炙人口的。我在备课中发现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对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里的“巴峡”  相似文献   

3.
杜甫七律名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巴峡”,历来注家众说纷纭。通过对巴东三峡、巴江巴峡、巴峡以及对杜甫出川路线的考辨,文章认为“巴峡”就是指巴县一带的江峡,具体包括合州以下嘉陵江下游的沥濞峡、温塘峡、观音峡以及巴县东部长江上的铜锣峡、明月峡、黄草峡。  相似文献   

4.
关于“巴峡”在哪里,主要有两说:一说在四川巴县,这是根据古本杜诗旧注;一说在湖北巴东县南,主此说者为一九五七年浦江清、吴天五合注的《杜甫诗选》  相似文献   

5.
一、讲书。(约10分钟)首先,用启发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接着,给学生简述诗中出现的六个地名: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之后我说:“诗人在区区的56字小诗中,连用六个地名,丝毫不觉堆砌,这是杜甫的高明之处。”最后,与学生讲“凌子”,明确古代的“妻子”是指“老婆孩子”,与现的“妻子”的含义完全不同。“古诗往往一字即一义,不要把诗中的单音…  相似文献   

6.
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家”,课本无注,因是常用字,教师往往不加深究,学生也等闲视之。其实,这“家”字是唐宋以来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中说:“家,自称或他称及普通人称之语尾助辞。”在自唐至清的诗词曲中,“家”作为人称语尾助词的用例极多。如,杜甫《吹笛》诗:“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谁家”即谁。薛涛《柳絮》诗:“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他家”指柳絮,即他。董解元《西厢记诸宫  相似文献   

7.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是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最后两句。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十月,官军进克东京(洛阳),次年春,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历时九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基本平定。时杜甫正流寓剑南的梓州(今四川三台县),忽听到这个重大的胜利消息,心情十分激动,奋笔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课本中杜甫七绝诗《江畔独步寻花》之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最后一句中“恰恰”二字,历来注家纷争,分歧颇多。概括起来,大致有四:其一以宋代朱翌为代表。他在《猗觉寮杂记》中依《广韵》将“恰恰”训释为“用心”,“恰恰啼”便是“用心啼”。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云“恰恰啼,犹言着意啼”,  相似文献   

9.
《江西教育》2014,(11):18-18
【教学流程】 1.讲书。(约10分钟) 首先,我用启发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时代背景。我说:“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靖的消息,不禁惊喜欲狂,j中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接着,我又给学生简述了诗中出现的六个地名: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我说:“诗人在区区的五十六字小诗中,连用六个地名,丝毫不觉堆砌,这是杜甫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10.
新编初中语文课本中,关于古代作者的注释有多处失误,举例如下: 一、有些名作家简介缺漏唐著名诗人杜甫,有“诗圣”之称。他的诗有八首选进课本,但各处均未有他的生卒年分和简介;宋唐八大家之一的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有三首诗选进课本,但也没有简介。东晋陶渊明亦无介绍。二、注释前后不一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初语二册注为(716-770),而初语六册注为(714-770);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初语三册注为(772-  相似文献   

11.
1 诗的大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相似文献   

12.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有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一首,对。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句中“三十”,一般注者多持“三十”为“十三”之说。如林庚、冯沅君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注为:“三十年,当作十三年,陶潜自太元十八年(393)为江州祭酒,至彭泽弃官共十二年,次年作这诗,正好十三年。”课本的注释是:  相似文献   

13.
夏季的雅称     
三夏:夏与春、秋、冬一样,三个月中也分有孟,仲,季。四月叫孟夏,五月呼仲夏,六月称季夏,简称“三夏”。九夏:夏季三个月共九十天,遂名“九夏”。晋代陶渊明《荣木》诗序有“日月推迁,已复九夏”句。长夏:本指农历六月,亦泛指夏季,是谓夏季白昼特别长。唐代杜甫《江村》诗:“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朱明:汉初学者编撰的《尔雅·释天》称:“夏为朱明。”东晋训诂(gū)家郭璞注:“气赤而光明。”《汉书礼乐志·朱明》有“朱明盛长,敷与万物”之句。朱夏:《尔雅》以“夏为朱明”,后因称夏为“朱夏”。三国时曹植《槐赋》“在季春以初…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和《春望》的标题中都有一“望”字,诸多诗词版本(当然也包括我们的课本)在选杜甫的诗时也有意无意把这两首诗并列。这不禁让我产生了无穷的联想.如果从“望”字切入.我们会开拓出这两首诗词教学怎样的境界呢?  相似文献   

15.
杜甫《遣怀》诗中有“气酣登吹台”句,《全唐诗》夹注云:吹台一作文台。看来,《全唐诗》编者持二说并存的观点,且必有所本。此后杜诗的诸多注本、选本均不加考辨地沿袭了“登吹台”之说,笔者认为,应以“登文台”为是。《遣怀》诗写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其时诗人在夔州。诗的首句“昔我  相似文献   

16.
一点说明语文课本所选的内容,在《水经注》中不是写三个峡, 而是写一个峡——巫峡。建议课本再修订时将这篇课文的标题改为“巫峡”。(请参看刘盼遂、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第六七○页)《巫峡》是郦道元《水经注》里写得精彩的一  相似文献   

17.
上海七年级语文课本收入杜甫《又呈吴郎》一诗。对于颈联"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课本注云:"杜甫将草堂借给吴郎居住。吴郎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但吴郎即是远客,该注似有未通。何人插篱,历来颇多争论。宋人蔡梦弼在《杜工部草堂诗笺》中说:"吴郎以远方而来,当谨藩篱,以防他寇,亦不害其为直也。"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说:"妇防客,时怀恐惧。吴插篱,不怜困穷矣。"浦起龙《读杜心解》、杨伦《杜诗镜铨》也说吴郎插篱,不怜妇人。今人曹慕  相似文献   

18.
对于齐己生卒年的考证 ,自宋以后颇多谬误。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 1 51称 :“宋人注杜甫《己上人茅斋诗》 ,谓齐己与杜甫同时 ,其谬自不待解。岑仲勉先生《读全唐诗札记》定齐己生年上限“不过生会昌四年” ,亦颇疏泛。考齐己《荆渚感怀寄僧达禅弟三首》之一称 :“电击流年七十三 ,齿衰气沮竟何堪” ;之二称“十五年前会虎溪 ,白莲斋后便来西。”由此可知齐己 73岁作此组诗时 ,已离开江西至荆州 1 5年 ,由此反推 ,齐己初至江陵时为 58岁。按齐己《白莲集》卷 5《渚宫莫问诗一十五首》前者有序 ,称 :“予以辛巳岁蒙主人命居龙兴寺。”…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十年制高中课本语文第一册《硕鼠》一诗中有“爰得我直”一句。课本注:〔直〕这里指处所。关于“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作“价值”。《史记·张汤传》:“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引伸为“工钱”。《后汉书·班超传》:“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值”。今人余冠英《诗经  相似文献   

20.
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登高》《蜀相》两诗,代表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胡应麟称《登高》“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诗薮》),纪昀称《蜀相》“忽变沉郁,魄力极大”(《瀛奎律髓汇评》)。本文试就《登高》《蜀相》“沉郁顿挫”之风格特点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