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华北自治运动”是 2 0世纪 30年代中期 ,日本军国主义者假借“自治”之名 ,在华北制造傀儡政权的运动 ,是日本侵略者推行“华北分治”政策的手段。从日本侵华政策层面和运动本身考察 ,1 935年 1 2月并非“华北自治运动”的下线。 1 937年 4月 ,日本内阁抛出《对中国实施的策略》 ,标志着“华北自治运动”的破产。  相似文献   

2.
何谓“华北事变”,华北事变是指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而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其内容应包括“河北事件”及《何梅协定》;“张北事件”及《秦土协定》;“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及“冀察政务委员会”,这些事件基本上都发生在华北地区,故称华北事变。  相似文献   

3.
“七七”事变前夕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华北的猖撅走私,是它侵华政策的产物和侵占华北的重要策略和手段。“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矛头直接指向华北。同时积极实现对华北的侵占,变华北为第二个伪“满洲国”。为此日本帝国主义在动用武力、玩弄骗术,培植和策动第五纵队进行分裂、颠覆、暴动以及大搞“独立”、“自治”等丑剧的同时指使大批日鲜浪人在华北进行猖撅的走私活动,妄图扰乱中国金融、动摇中国财政、摧残中国民族工业、破坏中国海关行政统一,配合其军事、政治、经济的侵略活动来实现对华北的侵占。  相似文献   

4.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达到侵占我国华北的目的,策动了华北事变,这是继“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的又一重大步骤。本文试通过有关史料的分析,论述华北事变策动的背景、经过,尤其是它所引起的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的若干转变。  相似文献   

5.
李琼 《历史学习》2004,(3):10-11
所谓华北事变是指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而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其内容应包括“河北事件”及《何梅协定》;“张北事件”及《秦土协定》;“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及“冀察政务委员会”。这些事件基本上都发生在华北地区,故称华北事变。华北事变是日本灭亡中国的一个重要步骤,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作为其独霸亚洲、征服世界的战略基地的野心。华北事变不仅使华北的局势,而且使整个中华民族都处于危急关头,它决定着30年代中国政局的走向,对国共两党的政策以及国际关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有“牵一发…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占领了山东大部城镇和交通干线大片地区,并将其纳入华北占领区的统治范围。期间,日本军政当局在“以战养战”总经济战略指导下,为建立殖民地经济体系,攫取重要国防资源(如煤炭、矿石、棉花、原盐等),实施国家资本的绝对统制,构建“日满支”经济共同体,制订了大量的“产业开发”计划,使其所实行的军事殖民统治下的经济掠夺活动呈现出极强的统一性和计划性。剖析日本关于山东及华北的“产业开发”计划及内容,有助于了解日本经济侵略活动的真相。  相似文献   

7.
百团大战的发动是为了打破日本对国民党战场的压力,以华北的胜利影响全国战局,制止国民党内存在的妥协危机;同时百团大战的发动也有击敌和友,加强国民党团结的目的。百团大战在华北予日军以重大打击,直接减轻了日军对国民党战场的压力,使日本企图利用德、意胜利的形势加大对国民党军事压力,以彻底解决“中国事变”的方针落空;在政治上,打破了国民党散布的“八路军游而不击”、“专打友军”的谣言  相似文献   

8.
“华北自治”与“一二·九运动”李德臣“华北自治”运动是日本侵略者为了变中国为它独占的殖民地,从1935华北事变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华北制造的一个事端。目的就是为了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进而侵占全中国。“华北自治”运动使得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七七”事变50周年。华北事变是“七七”事变前日本全面侵华的又一重大步骤。本文试图通过有关史料的分析,说明华北事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后果,从中进一步了解在“七七”事变前,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基本根据。  相似文献   

10.
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名为自治,实为强夺;号为运动,实为威逼”。①它的战略意图是在华北建立一个在日本统治下同伪“满洲国”有着密切关系的“特殊区域”,即“防共亲日满地带”,以便“任其操纵利用,在不引起列强实力干预的情况下,达到蚕食中国的目的”。②无疑,侵略和控制华北是“华北自治运动”的核心和目的。 渗透和分裂华北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国策。在日方看来,华北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经济改革,离不开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而中国金融的发展又离不开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政策与改革定位.本文从我国国情、金融历史发展入手,就研究中国金融现存困难、研究问题的切入点、中国模式金融的要求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重新梳理中国金融的有关问题,对中国金融的研究发表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12.
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而言,海外研究中国者在过去统称为"汉学",现在则称为"中国学"。目前,鲜有中国人自谈中国学,而在美国则有美国学,不仅有研究群体,而且有学科体系,并在著名大学开设有相关课程,可授予学位,因而中国人也不可不谈"中国学"。"中国学"如果作为"学",就与其他学一样,不可能包罗万象,而是应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体系。中国人要与世界对话也必须回答:中国学是什么?中国学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中国学?本文将围绕以上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3.
解读 China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通过不断汲取理论养料并不断结合时代特点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思想,它有着一脉相承的理论特色。毛泽东时代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思想的基础,邓小平时代它得以初步形成,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使其进一步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使其进一步丰富起来。十八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思想加快了与国际话语体系的融合,迈上了以提升文化领导力和增强自身文化魅力来维护和确保安全的新路。  相似文献   

15.
二战时期,得到罗斯福总统特别信任的赫尔利最初是以总统私人代表的身份来华调解“史蒋矛盾”,随后升任驻华大使开始调处国共关系,从处理“史迪威事件”到代表国民政府与中共签订《延安协定草案》,赫尔利似乎取得很大成绩.但就是赫尔利在华的15个月中,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日益失去灵活性和现实性.他不仅与驻华的外交官们发生冲突,而且使罗斯福政府的对华政策逐渐从军事上的“援蒋联共”转向政治上的“扶蒋抑共”,又从“联合政府”构想下的“扶蒋压共”转向意识形态的“支蒋反共”.导致罗斯福政府对华政策的转交的动因,既有赫尔利的个人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也有意识形态的影响,更有美国政府对中国革命发展趋势的错误判断和自身利益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中国在南海的岛屿海域主权、经济权益和国际法地位,受到法、日帝国主义列强的挑战和侵犯,且愈演愈烈,部分岛屿一度曾被吞并。民国政府对南海诸岛的统辖,大体可分为三期一续。即:一、承续前清朝(1911—1939年);二、日踞期(1939—1945年);三、国府收复期(1945—1950年);四、台湾当局恢复余续(1950年至今)。总结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海岛、海洋、海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从政治、经济、军事理论与实践上全面开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7.
为了在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的过程中寻求高师教育自身的发展,西部高师教育应将培养目标由单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转向培养基础教育师资、职业教育师资、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的多维教育目标上来,为西部教育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师教育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在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的过程中寻求高师教育自身的发展,西部高师教育应将培养目标由单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转向培养基础教育师资、职业教育师资、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的多维教育目标上来,为西部教育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相似文献   

19.
古代中国对来华外人采取的大多是优待政策,但同时也始终坚持了自己国家的司法主权。无论是唐宋时期的“藩坊”制度,还是明清时期中国政府对澳门以及中俄边境这些特殊地区外国人的法律管理,都说明了这一事实。虽然在两千多年漫长的时间中确实出现过个别特殊案例,是有过外人在华犯罪逃脱中国法律惩处的现象,但这毕竟是不符合当时的中国法律规定和国家主权原则的,决不能以此认定古代中国就已给予了在华外人以治外法权。  相似文献   

20.
所谓佛教中国化,是指佛教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出于传播的需要而逐步中国化,最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佛教两千多年的"中国化"经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内在机制和发展动力等方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因此,科学地汲取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利于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次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