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非 《教学与管理》2010,(11):52-5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15课。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高段阅读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到语言内容,还要推敲语言的形式。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再凭借对言语内容的理解,品味、推敲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领悟言语形式的妙处,力求做到既能批文入情,又能因文悟道。  相似文献   

2.
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文”与“质”。即“语言内容”与“思想感情”,还要关注“道”,即“成文法则”,推敲语言形式的特点。尤其是对于高年级,更应注重新课标提出“领悟语言的表达方法,揣摩作者的表达形式”等要求。在本设计中,我努力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怎么言说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阅读教学的要求和建议中,多次提出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下面就此谈谈我个人的一点想法。一、为什么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我认为,对于中高年级来说,在阅读教学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既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一个主要任务,也是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文表达“经验意思”的语言形式和表达的技能。  相似文献   

4.
语文用一定的言语形式表达一定的言语内容,透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表达的妙处,获得言语运用规律、技巧及言语本身。但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人文理解、内容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到写,了解文童写法。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在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学中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实际上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布局谋篇的写作技法,亦即文章的章法。  相似文献   

6.
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更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在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中,在课文的品读与感悟中。在情感的蓄积与释放中.在模仿与借鉴中,寻求言语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教学的言语形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训练学生学会怎么说和怎么写,也就是进行言语形式的实践。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言语形式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领悟、去实践,从而能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解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敏锐度,从而彰显语文教学的本色。  相似文献   

8.
语文是什么?王尚文先生说:“就小学而言,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如何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呢?我认为阅读课上,抓住词、句、段、篇等细节,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里细品慢嚼,语言的本真韵味才会充分散发出来。  相似文献   

9.
<正>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也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也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意"是手段、是途径,"言"是主体,是根本。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目标追求。因此,语文课文词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魏蓉开 《新疆教育》2012,(20):155-155
我认为,语文学科中的阅读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感悟“语言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还要求学生领悟并掌握“语言形式”,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好在哪里?”小学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凭借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积累丰富、规范的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11.
只关注“言语内容”而完全忽视“言语形式”的教学倾向,会导致语文学科特点的丧失,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先把握“言语内容”后感受“言语形式”的教学理念,会导致教学环节重叠,且违背文艺美学的基本原理.正确对待“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的主张是从“言语形式”走向“言语内容”,即通过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言语形式”,从而理解这些“言语形式”生成、塑造的“言语内容”.教学中教师界说课文(言语作品)“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途径是借助题材,划清它们之间的边界线.  相似文献   

12.
教师在钻研文本、构思教学时,要重点思考:阅读教学中如何既让学生把握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旨、体会表达情感,又让学生关注领悟文本中遣词造句的特点、作用和效果,也就是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和效果。所以品味语言能将理解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融为一体,一箭双雕,实质是"工具"与"人文"共舞,"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兼得。  相似文献   

13.
陈英 《江西教育》2000,(11):32-33
叶圣陶先生在著名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一语文教学思想方法,归结起来就是要“遵路”、“入境”与“悟神”。这里所说的“路”是指文章作者的思路,即作者写文的思维过程;“境”指作者的思想境界,文章的中心思想;“神”指文章中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遵路”,就要引导学生弄清字词句段篇的各种关系,探明作者思路;“入境”,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悟神”,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语言,领悟语言,捕捉语言的神韵。…  相似文献   

14.
戴毅 《教师》2012,(13):38-39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集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在现代记叙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要词句进行体味、品读,对正确理解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教学也明确提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朱勤燕 《江西教育》2014,(12):30-31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当我们细品这句话时就会发现,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阅读教学的真谛:只有引导学生探究言语形式的秘密,既关注文本内容的思想情感,又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才能达到“文言相生”的教学效果。出于对注重语言形式会导致人文失落的担心,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把重心有意无意地偏向于文。  相似文献   

16.
王铁桥 《成才之路》2009,(14):94-94
一、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教” 1.提倡扩展教学,即扩展语文课内容的涵盖面 如教名著可以引导学生就课文中涉及的某些文化现象、文人心态等各层面生发开来,去欣赏社会生活中各类美的事物和美的蕴涵。学生跳出定式思维模式,变单篇课文的学习为对同类文章、同类文化现象的领悟、联想和欣赏。通过这种学习策略的纵横变通,学生不但能理清语言材料的基本框架,还可以透析审美心态和文化视野,扩充作品的涵盖面。  相似文献   

17.
在语用教学理念下,阅读教学的内容应该聚焦于文本的言语形式,将教学重心转向对文本语言形式以及语言运用规律的关注。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追索、理性洞察、对话作者,使他们在解读文本过程中感知理解核心词句表达、语段表达、结构设计的独具匠心,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8.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兼顾语言的内容与形式,不厚此薄彼,引导学生在读懂文本主要内容、品读语言丰富内涵、体悟作者真挚情感的同时,自主感悟文本语言多样的表达形式,体会其不同的表达效果,领悟作者用词造句、谋篇布局、抒情言志的匠心独运,并注重对文本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内化与迁移的实践,让学生"意""言"兼得。  相似文献   

19.
吴振华 《广东教育》2006,(11):52-52
阅读文章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从字间认读到篇章推敲,从语言感受到思想领悟,每走一步,都与思考有关。文章是作者思考的结果,阅读文章就是在思考作者的“思考”。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和锻炼这种思考力呢?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在高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学中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实际上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布局谋篇的写作技法,亦即文章的章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