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类带来快捷与方便的同时,也导致生活世界趋于被淡忘.技术统治危机、“职业至上”观念,让职业教育逐渐淡化了生活与生命的真谛.职业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重拾生活之于教育、之于人类的价值与意义.职业教育生活化回归,是以通识教育为传播媒介,将学生的认知领域拓展到生活与生命全域,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价值观——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生存,培养一批建设和谐社会的平凡且普通的“现时生活人”.  相似文献   

2.
在对我校匡村中学时期"十大训育标准"的感悟解读中,提炼出"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满"16个字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进而将"对人生命的成全"确定为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基于我校的教育传承,我们提出了创设"教育生境"的基本声称。即创设一个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主线的,包括学校所有关系人在内的自然、社会和精神等因素组成的生态系统。在创设过程中,我们以校园生活社会化,生涯体验职业化,岗位实践课程化,发展评价智能化作为基本路径,以体悟教育为基本方法,让学生在亲历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的散文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在教学中,应有意识挖掘贾平凹散文的人文教育价值。贾平凹的"大散文"观扩大创作视野,包含对宇宙、自然、历史、社会、人生的感悟,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情怀;他的散文中生命意识浓厚,对生命存在和内涵的感悟,对人的终极关怀,是很好的生命教育资源;他对"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其散文的"美"是很好的审美教育资源;其散文的哲理阐释方式,娓娓道来,学生易于接受,这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具有很强的教育价值。在贾平凹散文的教学中应关注学生个人体验,真正使用好贾平凹散文的人文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4.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在政治课堂教学改革中,融入"生命教育"理念,将"生命教育"与"知识教育"紧密结合。在生活化课堂中,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立足"生活",放飞"生命",让课堂因生活而灵动,让生命因教育而精彩。精选生活案例创设教学情境,挖掘课程内容突显生命教育,运用实践探究感悟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5.
责任之于个人,就像鱼之于水、空气之于人类、水之于生命一样重要。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说:"有无责任心,将决定生活、家庭、工作、学习成功和失败。"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秉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将责任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层面,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应抱着对教育负责的态度,将责任教育贯穿于音乐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勇担责任的行为,成长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对自然负责的"可以拯救灵魂,让心灵充满纯  相似文献   

6.
学校是生命教育的主阵地,生命教育内容涉及各个学科,小学语文教学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将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深度挖掘素材,适当开展相关活动,引领学生融情入境地体验,让学生在习得语文知识的同时认识、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树立生命意识,他们自然就会生出对生活的热爱。  相似文献   

7.
生命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是让他们认识生命的意义,感悟生命的价值,能够懂得珍惜生命,挖掘生命潜力,提升生命质量,使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发展,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实现个人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渗进生命教育,生命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是唤起生命意识,培养生命智慧,追求生命价值的教育,他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点化和润泽生命就育的本源。那么,怎么将教材文本中的生命意识挖掘出来与学生们共同讨论,共同分享呢?一"、读"出感情教材中有许多语言优美、富有情韵、朗朗上口的作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情  相似文献   

9.
白玉玲 《中国教师》2013,(19):72-73
人文阅读是一个民族阅读灵魂的核心,是一个民族阅读文化的本质。人文阅读中所传达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人文阅读是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创设愉悦身心的人文阅读环境,可以让学生在自由的阅读过程中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感悟生命的神圣与美好。通过阅读活动可引领学生认识并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  相似文献   

10.
在"生存作文"教学实验中,以设定的异世界为生存地点,学生凭借小组合作进行生存体验。假想的生存并不空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反而能够观察自然、改编现实、自由写作、互评互改,从而使学生能够感悟生命、学会尊重、发挥个性,不断学会与自然、与人和谐生活、奋进生存。在教学实验中,德育自然渗透于整个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劳动不仅是个体创造生活世界的实践手段,还是个体显现人的类本质、实现自我发展的实践途径。因而,劳动教育具有人之何以为“人”、人之以何成“人”的价值导向与综合育人作用。“职业人”是个体社会化的应然归宿与身份确证,劳动教育对职业启蒙的意蕴投射实为生活世界中实践导向的内在要求与社会需要。劳动教育应当回归人的身体意蕴,把握其真;应当转向人的工具意蕴,发扬其善;应当激活人的创造意蕴,实现其美,从而促使个体成为拥有完整主体生命、能过德性生活、能创造美的“职业人”。  相似文献   

12.
行走在意义世界中——小学德育课堂巡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育课堂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事实世界与意义世界相互联结的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不是仅仅使人去认识一个事实世界,它的更为重要的职能是指引人们进入意义的世界。德育课堂是一个探索生活意义的课堂。它要使儿童逐渐去理解和体验:生活是有意义的,生活中的我是有价值的,它还要在不断丰富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拓展他们的意义场域。德育课堂是迷人的,这是因为意义世界是充满人性的世界,追寻意义的过程是一个人的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生命的潜能都被激活,各种能量都能得到释放。  相似文献   

13.
儒家学者历来重视个体生命及其死亡的伦理意义和价值,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理性思考.儒者认为生与死都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他们重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认为"人为天下贵";但在面对生死抉择时,更重视生存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4.
理性主义教育哲学观指导下的教育实践处于自然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双重背离之中,受教育者处在生活世界中机械盲目地占有大量的知识,却遗忘了对生命的生动体验。这实质上是教育人文向度的遮蔽和生命关怀的缺失。教育与人的“第二生命”互生互动,生命的完整与和谐始终是教育不变的情结。体验是生命最真实、最生动的表达,因此,唯有体验才是教育生命维度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充满意义的世界。行走在意义世界中的人是道德生活的主体,并在道德生活的实践中追求超越。正是基于道德生活本身的意义性,道德教育有意义既具有个人价值又具有社会价值。有意义的道德教育是内在于生活的道德教育,以生活这本大书为教材,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了生活而教育,使道德融合于生活,从而实现过一种有道德的好生活。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大众文化走俏、消费文化泛滥,受其影响,人的价值世界日趋平面化、世俗化。人是价值存在,对人生幸福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人的本性需求。好的教育必然涉及人的精神品质、关注人的价值世界,它承担着帮助和引导人进行价值探寻、价值决断、价值追求和价值生存的任务,承担着引导人学会过美好生活的职责。  相似文献   

17.
位涛 《中学教育》2022,19(1):63-73,112
科学教育的前提是对科学本身和个体成长的认识:科学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内容、方向和基本理念,个体成长的内在规律则制约着其起点、方式和价值目标。"科学"是指引人认识和理解自身以及周遭世界的一种方式,科学教育要培养个体正确地处理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能力和态度,这也关涉个体如何"成人"和更"好"生活的问题。由此,我们需要回到个体"成人"的内在秩序来重新梳理科学教育的展开理路,以认识自然(求真)和追寻美善生活(求善)为基本维度,以理性的完善为中心,引导个体以科学的方式和精神进入"科学的世界",实现其内在成长。  相似文献   

18.
“教育生活世界”是人类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是一个以育人为目的、融学校主体与资源、使命制度、价值观念、教学转化、环境熏陶、心性成长等特质因素为整体的实践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特定资格、责任、情感、格调、尊严的生活世界;其使命是“在教育生活实践中为国家与社会造就合格人才”,其总特征是“有序全面勤勉科学地培养学生的人格与智能”;主要特点为奉献仁爱、塑造人格、拥抱知识、以师为本、激情与理想;普遍的精神气质是正道、谦恭、包容、上进等。为维护教育的本性与纯洁,必要坚决克服学校教育中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依据人与所处外部环境的关系,汪曾祺在其小说中描述了生命的三种基本形态:其一是生命的自然形态。人的自然生命形态代表着生命最原初的现实形态,是生命的本真;其二是生命的社会形态。汪曾祺注重生命的社会性,重点挖掘了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人性美,以此作为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基础;其三是生命的精神形态。汪曾祺着重表现了民间社会生活中困苦和卑微的生命常态,他正视人类的生存困境,从生命的荒凉出发去追求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在他看来,比物质生活更重要的东西,是保持人的精神生命不受损害。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国的青少年教育多流于功利主义,不断培养出这样那样的"人才",相对忽视了培养"人"本身。这种教育过分注重让人去符合各种行业标准,却失落了对生命本质及其意义的探寻。一方面,社会固然创造出巨额物质财富;另一方面,许多青少年出现厌世情绪,自杀率居高不下。从哲学高度引导青少年反思生存和死亡,体认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已成为我国大中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