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正>教师是课堂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研究"模式"是为了摆脱"模式"和超越"模式"。教师对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中借鉴和运用已有模式,二是在教学中构建和创新自己的模式。一、基于准模式的转化与类化教师会在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总结出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流程,这些方法和流程偏重经验总结而缺乏理论  相似文献   

2.
目前,许多心理学家正在学校里进行研究,以鉴定和检验心理学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他们还把这一研究扩大到关于学校教育和教学的知识传授方面。这一研究的结果,可以通过学校教育、教学理论或者微型理论的模式加以说明。一般地说,这些模式的中心集中在教育改革上。在这些最新模式中,更为重要的模式在本文中作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正我第一次接触"模式"一词是早年做文化研究时阅读美国女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的《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一书。她在《文化模式》一书中说:"一种文化就像是一个人,是思想与行为的一个或多或少贯一的模式。每一种文化中都会形成一种并不必然是其他社会形态都有的独特的意图。在顺从这些意图时,每一个部族都越来越加深了其经验。与这些驱动力的紧迫性相应,行为中各种不同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模式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式 ,又称范型、范式。……在社会学中 ,是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式和解释方案 ,同时也是一种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模式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研究形式、理论构架及解释方案。现代教育技术学从产生至今 ,在研究模式上经历了一系列变革。世纪之交 ,回顾和反思这些研究模式的演变 ,分析教育技术研究模式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展望研究模式发展的未来趋势 ,无论是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发展 ,还是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5.
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孩子们在学习自然科学时不只是被动的学习者,也是积极的主动的参与者。现在的研究认为,只通过一些考试、测验并不能使孩子们真正理解那些教科书中所给出的公式、定义和结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去积极的思索理解。现代的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找出一种新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被确切地称之为创造性学习模式。这个模式的实质是:脑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来信息加以筛选,并积极地加工、改选这些信息,赋予这些信息以新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科话语与实践话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教论坛》2007,(4S):39-39
为什么要转换课程模式,这一争论的思想基础是什么,转换仅仅是表层的,还是深刻的社会思维模式的转换,厘清这些问题对于理解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些问题,徐国庆在《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撰文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正处于模式转换的重要阶段,即从根深蒂固的、传统的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转向以项目课程或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伴随着实践层面的模式转换,学术层面的话语争论一直存在着。一方是依依不舍的学科话语,一方是坚决的实践话语。  相似文献   

7.
Web用户行为模式挖掘是在Web日志挖掘基础上的应用研究,是以网络日志为研究对象,从用户的访问记录中提取感兴趣内容的挖掘模式。E Learning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它数字化内容进行的学习与教学活动。从Web用户行为模式挖掘方法及流程入手,对该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将这些方法运用到E Learning系统中,构建出一种基于Web用户访问模式挖掘的模型,实现从E Learning系统的日志文件中挖掘出有用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为教育决策和教育教学优化提供信息和知识服务。  相似文献   

8.
总体而言,有关高职德育模式研究的文献不多。我们从论述某一具体德育模式、某一背景(条件)下研究德育模式和泛论德育模式等三个方面对这些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发现文献所论述的内容大都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为构建相关德育模式提出了一些好的思路与建议,也深入地剖析了当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但是这些文献也反映出当前我国高职德育工作存在缺乏高度认可的德育模式,缺乏对德育模式的系统论述,以及高水平的研究文献太少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这一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引起学生学习障碍的原因,其理论源于温纳(Weiner)关于研究进取动机的模式。他在这一模式里把学生用以解释他们学习成败的几种原因归纳为几个范畴。最初,这些范畴包括原因所在和原因的稳定性,后来,又加了控制一说。这一多元模式问世后,理论界人士不断对其怦击,但温纳模式的基本结构还是得到了肯定与承认。温氏理论的核心是:学生在学习上成败的原因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关于这  相似文献   

10.
在以往对《自杀论》的研究中,学者多从社会学主义方法论视角和实证主义研究方法角度对《自杀论》进行分析。这些方面固然是《自杀论》一书的研究重点,但本书的写作模式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作为社会学历史上第一部以经验资料写成的标准的社会学著作,该书的论述严谨有序,结构清晰规范,在一破一立的过程中得到宗教、政治变革、家庭和社会团体等社会因素对自杀的影响,这种写作模式绝对可以称为社会学标准模式。  相似文献   

11.
从多年来双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中,探索适合中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合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总结了双语教学的目标、主要研究课题,分析了探索适合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从大学学习阶段、具体课程、个性化双语教学、工科双语教学4个方面,总结了双语教学模式的有益成果,旨在对发展适合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模式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2.
网络教研实践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网络教研起步早且模式多样,由于缺乏与省情相适应的有效的实践模式,网络教研推进力度不大,教师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信息素养不够、缺乏教研平台建设规范及有效的激励与评价机制.为此,应从理念层、管理层、物理层及应用层四个层次上构建网络教研实践模式,并采用"以校为本、区域协作"的"区校"二级管理机制作为推进策略,从而使全省网络教研能迅速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和应用模式,应用模式包括:PPT辅助传统讲授模式,利用“z+z”促进学生探究模式,通过网络课堂推进学生自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试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改造整合式、学科延伸式、条块分割式、系列专题式、自主课题式、记录本式、项目引导式等多种实施模式。面对这些模式,我们一方面应该持有宽容的态度,肯定学校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要深刻分析这些模式产生的背后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这些模式各有优缺点,每一所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灵活选择、有机整合各种模式,追求课程实施效果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之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盛兵 《教育研究》2005,26(11):55-58
我国研究生教育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尤以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为重要。以往的研究注重概念分析、总结模式类型、侧重借鉴国外、关注层次类型,但缺乏对研究生培养模式划分依据的重视和研究;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方面,忽视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发展背景相近国家的研究生教育状况; 尚未提出与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急剧扩大的发展现状相适应的有效模式。今后的研究中,要注重划分依据研究,分层次探讨硕士生培养模式与博士生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传统学科""跨学科""超学科"概念辨析,结合对学科知识生产发展历史研究,将学科知识生产划分为三种模式:传统学科知识生产模式,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超学科知识生产模式。三种模式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传统学科、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是超学科知识生产模式的基础,超学科知识生产模式是传统学科、跨学科知识生产模式的补充和延伸。学科知识生产模式的划分既促进不同类型知识生产、创新,又有利于大学更好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更好实现大学使命。  相似文献   

17.
视频示范教学法在自闭症谱系障碍者职业技能训练中的应用模式包括基本视频示范教学模式、自我视频示范模式、视频提示和视频反馈,并经常与虚拟现实和提示系统等其他循证实践一起使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应使用视频示范教学加强对非操作性技能的训练,探索更具竞争性的职业种类进行训练,培训专业人员,研发视频示范教学关联软件、注重被试样本的多样性及差异性、比较不同应用模式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研究含径向对流,辐射压为主的吸积盘的径向-环向的不稳定性,结果发现:即使存在很小的径向对流也对声摸产生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环向扰动的增加,使得热模变得更不稳定,而粘滞模更加稳定,对声摸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LT)是对传统学习理论的批判和发展.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探讨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常用的三种模式:课堂教学模式,个别化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Assessment feedback is increasingly being provided in digital modes, from electronic annotations to digital recordings. Digitally recorded feedback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more detailed than text-based feedback.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compared digital recordings with other common feedback modes, including non-digital forms such as face-to-face conversations. It is also unclear whether providing multiple feedback modes is better than a single mode. To explore these possibilities, an online survey asked 4514 Australian university students to rate the level of detail, personalisation and usability of the feedback comments they had most recently received. Of the students who received a single feedback mode only, electronic annotations and digital recordings were rated most highly on the three quality indicators. Students who received multiple modes were more likely to agree with all three indicators than those who received a single mode. Finally, students who received multiple modes were more likely to agree that the comments were detailed and usable when one of those modes was a digital recording. These findings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feedback design, indicating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particular modes, and the value of offering multiple mo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