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三受降城修筑时间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受降城(东受降城、中受降城、西受降城)是唐代前期沿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黄河北岸所修建的三座城堡。它们既是唐王朝防备突厥,保护北部边境以及都城长安的重要据点,又是向大漠南北用兵的中继站。在唐王朝与突厥长达数十年的纷争中起过重要  相似文献   

2.
天德镇始设立于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史书对这个藩镇辖区范围的记载颇为混乱。问题集中在它到底领有几个受降城。对此,宋人已不清楚,后人也鲜有考证。是否象今天有的同志指出的那样,“特别是贞元十二年天德军置都防御使以后,天德军成为唐朝直属的地方藩镇,天德、丰州、中西二城(有时包括东城)都在它的统领之下”①。实大有再讨论的必要。从唐玄宗开元时起就统于朔方军的丰州、天德军、西受降城与东、中二受降城在唐德宗大历十四年,分属灵武节度和振武节度。《旧密书·德宗本纪》: 大历十四年闰五月,以朔方右留后常谦光兼灵州大都督、西受降城、定远军、天  相似文献   

3.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描写戍边将士思乡情怀的诗作。诗的前两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中提到了两个重要的地名"回乐烽"和"受降城",对理解这首诗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中的注释:"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回乐烽,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相似文献   

4.
关于唐代天德军都防御使所辖,诸书记载有异,尤其是天德镇设置之初所辖范围,学界说法不一。经考证认为:贞元十二年(796)置天德军都防御使,领丰、会二州,东、中、西三受降城。最迟元和六年(811)割出会州,至迟元和八年割出东受降城,领丰州和西、中二受降城。至唐末,天德军都防御使辖区几无变化。  相似文献   

5.
一、情景组合。通常有三种类型:1.情随景生,就是经常所说的触景生情。生活中,诗人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在某个环境里,突然看到某样景物,或遇到某种情况,一下子触动心境,激发自己的强烈情感,随之凝结于胸,挥毫成诗。如: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是一首征人思乡的诗作。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  相似文献   

6.
战后应以和平为惟一目的的芷江受降并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和平,而是成为了国民党在和平的烟幕下谋划内战的一个重要步骤。从争夺受降权,到受降的过程,再到受降后内战局面的形成,其内战路线贯串始终。认识芷江受降内战的一面,对更好弘扬其和平的一面,是必要而且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7.
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由于江西玉山机场被破坏,加上芷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国民党政府最终将对日受降地点放在芷江,但由于盟国的受降工作尚未完成、国民党政府对日受降准备工作尚未充分,加上日本侵略者投降专使地位不足以及日方的故意刁难,使得在芷江举行对日受降签字仪式条件不成熟,不得不将原计划的受降改为商谈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条件。学术界因此称此为“芷江洽降”,这有失偏颇。称“芷江受降”或“洽降”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讲的,从日本侵略者的角度而言是“洽降”,从中国方面的立场而言,是接受日本侵略者投降,是“受降”,因而称“芷江受降”更合适些,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所接受,更能明了芷江受降的历史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8.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相似文献   

9.
《集宁师专学报》2019,(1):52-55
唐朝前期,后突厥势力复兴并逐渐强大起来,威胁着唐朝的北部边疆。为了防御突厥南下,时任朔方军总管的张仁愿在黄河以北突厥腹地修筑了三座受降城。三受降城连同周围的其他军城一起构成了防御突厥的第一道防线,遏制了突厥的南进,对唐朝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江陵城是古代荆楚地区的重要城市。现在的江陵城(俗称“荆州古城”)究竟始筑于何时,前人看法很不一致。本文对当今学界盛行的关羽始筑江陵城说提出了商榷,认为此说是在明、清学者的一种误说基础上而形成的观点,汉末关羽对江陵城的修筑是扩建而非始筑。同时,对清人杨守敬怀疑关羽未曾修筑江陵城的说法,也从文献记载方面,作了一些辨析,从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当时江陵城的地理问题  相似文献   

11.
通过源流探索和文本分析 ,本文认为《全唐诗·李益集》之《长干行·忆妾深闺里》的作者既非李益 ,亦非李白 ,而应是张潮。  相似文献   

12.
卢纶和李益同为唐代大历十才子,以边塞诗闻名于诗史.卢纶边塞诗颇有"盛唐之音",李益的边塞诗可以说是开了中唐边塞诗的先河.但二人对塞外景象的描写、戍边士卒感情的不同表达、边塞军旅的不同感情等方面在内容取材上各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3.
温庭筠《谢襄州李尚书启》,是大中六年(852)六月至八年(854)三月期间上李景让所作,要投献的人不是李翱或李程。庭筠以这篇启感谢被推荐的官职是秘书省的官,不是感谢被推荐入东宫从庄恪太子游,也不是感谢被推荐入御史台。它与唐文宗时宦官操纵政治、开成年间庄恪太子被贬暴亡等事件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自创作以来,关于其主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共出现了近20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其中以爱情主题说为主,又以李、杨爱情说为主导的评价不在少数。但细细品味,如果知晓白居易早年的初恋悲剧经历,不难发现这首长篇叙事诗里融合了太多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情,而这感情的酵母,正是他的初恋女友湘灵。  相似文献   

15.
理学始于宋代,创始人为周敦颐、张载、二程,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理学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主张"即物而穷理"。后期有陆九渊的心学,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主张"致良知"。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得出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作为思想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学对我国传统的法律思想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补录《全唐诗》及其续补著作失收作者胡生并诗三首,刘采春诗一首,《南岳魏夫人传》中诗一首,补道士吴子诗二首并删正作者名条;考订《全唐诗续拾》卷五七所收作者贾松实为晚唐曹松;考订《全唐诗》及《全唐诗续拾》所收李山甫诗本事及题赠对象。  相似文献   

17.
晚唐诗人李商隐以写情闻名于世,一千多年来,关于李商隐诗歌的接受和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晚唐到明末;明末到1978年;1979年至今。李商隐诗歌研究存在着六个障碍。研究李商隐贵在“原”商隐诗歌之“始”。  相似文献   

18.
李商隐的《别智玄法师》是其晚年一首重要作品,但此诗写作的具体时间一直没有确定,对此诗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存在不少误解。根据佛教典籍及相关史料考证,智玄就是唐代法师知玄,李商隐与知玄有过密切的交往,此诗是李临终前夕写给知玄的诀别诗,也是他的绝部分笔。  相似文献   

19.
唐代常熟文学以诗歌为主体。邑人诗僧常达的五律组诗《破山山居八咏》饶具禅理禅趣。来常熟游览并留下诗篇的有常建、皎然等。常建题写于常熟破山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最杰出的名篇之一。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张旭与常熟也有一段因缘。  相似文献   

20.
李绅《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诗,是研究中晚唐牛李党争与文学关系的重要文献,诗歌虽然从自身的角度记载表现史事,但涉及到众多的人物与事件,尤其是党争激烈时,官场上、人事上倾轧的程度与复杂的关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特别是党争使他的政治命运受到很大的挫折,对他心态的变化更有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