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善”是西方伦理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苏格拉底使之成为一门完善的伦理哲学并且至今仍作为衡量西方人道德追求的终极目标的标准。本文探讨了善的内涵、善的追求、善的社会意义,从而引导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倡导人们追求至善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善、理性和美德是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彰显出霍布斯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和理论特征。霍布斯认为人本性追求绝对的自由和主观的善,结果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态。暴力致死的恐惧使人们发现自我保存是最根本的善也即客观的善。为达到自我保存这一目的,人们的正确理性发现了自然法,并立约建立国家主权来提供道德和法律保障机制。霍布斯的伦理思想以人性论为基础,突出了公民的主体意识,兼具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的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3.
性善论是儒学的重要观念。关于人性是善还是恶,古圣先贤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从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到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荀子性恶到董仲舒性三品,从朱子“性即理”到阳明“心即理”,儒家人性论的辩争,基本上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史。性善与人性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人性论问题来说很重要,这反映了儒家先贤的思路架构。儒学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讨论凸显了中国哲学的特质:求善——一脉相传的仁义之道和关注内在道德性的生命学问。  相似文献   

4.
人性善是孟子政治设计的观念前提,其对民、君、臣角色的定位体现了对个人道德的自信,高扬了理想主义精神,但却形成了其政治设计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5.
与传统自然哲学的发展不同,古希腊哲学"如何向善"的研究姿态一直延续到当代整个世界思想体系,并更趋活性和斑斓。与传统道德学家后裔思路不同的是,尼采严厉批评了道德论说中"修持至善"的伪命题。尼采对"疾病使人变善、强大使人变态"命题的追问不仅揭示了现代社会人性的脆弱,更测定了在政治、话语结构和社会心理等更广阔的领域里,更具普遍性的人性"善"变的界限。不过,尼采的智慧之果仅仅是一个提问,答案的核心在于对个体或一种个体化集体自我能力发挥的正当化限定及其社会权力的消解。  相似文献   

6.
试论数学之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刻认识数学之善是正确树立数学教育目的观的思想基础 .B .Demollins说 :“没有数学 ,我们无法看透哲学的深度 ;没有哲学 ,人们也无法看透数学的深度 ;而若没有两者 ,人们就什么也看不透” .本文从数学与哲学两者结合的角度 ,在前人对善、数学与善的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数学之善的概念 ,将数学之善概括为思维之善、模式之善、人格之善、应用之善四个方面 ,并且就这四种数学之善分别作出具体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善"是一种价值判断,存在于人们的灵魂深处。"善"不同于简单的产品和服务,且在追求的过程中,追求得越多越接近美的标准。"善"可以分为理智的"善"、激情的"善"和欲望的"善"。"善"是客观存在的。"善"的边际效用是递增的,即人们对追求"善"的数量的增加,"善"的边际效用也会随着提升。  相似文献   

8.
西方人性基础上制度设计的政治哲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优于人性是西方政治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邓小平政治制度哲学的鲜明特色,西方性恶论基础上的制度设计不无启示,中国传统性善论可能是人治的痼疾。法德兼治是符合人性发展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9.
城邦哲学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重要特色。自然、政治和善既是亚里士多德"城邦"哲学的三层重要内涵,也是透视"城邦"哲学的三个重要维度。自然是其城邦哲学的本原性之维;政治是其城邦哲学的现实性之维;善是其城邦哲学的理想性之维。三维互构互渗的共在是理解亚里士多德城邦哲学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的祛魅与现代国家的形成导致了正当与善分离以及政治与道德的双重分离,从而使正当性陷入危机之中。现代性所开创的自由民主具有正当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正当性危机在哲学中充分体现为近代政治思想在支配框架里对道德与政治、正当与善的关系的深切关注。近代的哲学家们不是通过简单取消道德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来化解正当性的危机,而是致力于澄清道德与政治各自的条件和界限,并提醒我们注意到了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区别,即二者之间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边界。  相似文献   

11.
霍布斯的人性观是其政治哲学的基础,但是目前学界对霍布斯的善恶观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最普遍的观点是认为霍布斯的人性观是"恶"的,但对霍布斯人性观进行重新审视后发现,其实霍布斯的人性观并不是"恶",而是"非善非恶",这种人性善恶观也正是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绝对善是存在的.人类是求善避恶的;善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是不断累积的;人类对善的追求是无限的.绝对善与相对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绝对善的内容是具体的、相对的;绝对善存在于对相对善的追求之中;绝对善是相对善追求的最高目的.  相似文献   

13.
"善"孕育幸福,滋生和谐;"善"升华德行,提升价值.认真把握亚里士多德价值哲学的核心思想,会使我们的灵魂得到真善美的洗涤;深刻掌握善的本质,会让我们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作出德性的选择.本文首先通过对亚里士多德价值哲学的核心思想--善的研究,揭示善是人性得以存在的德行.其次详细作了关于善与德性的论述.明确了什么是向善能力和怎样进行德性的选择.再次进一步研究亚里士多德关于善的界定、善的性质,从而得出幸福是行善的目标.最后分析了亚里士多德以善为价值哲学核心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道德哲学中,至善是伦理学中善观念的一种终极的或本体的表述,是对终极道德价值的追求。本文主要试就《追风筝的人》中主要人物的精神以及灵魂的救赎过程,来分析西方至善的本质、追求方式以及至善的价值内涵,从而启迪人们不断地进行至善实践,获得至善人生。  相似文献   

15.
政治价值是政治哲学的永恒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价值导向和规范性标准。无论是政治人性的理论预设,政治道德与政治理性的价值属性,政治平等、政治民主和政治自由的逻辑发展,还是政治正义的永·巨追求,政治文明的现实建构,无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层次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6.
说善     
善并非人的先天本质,而是后天的观念。以自我为中心的善的观念,目的是维护人的利益,结果却往往损害了人的长远利益。善从目的上来说应该是利他的。对个人来说,对他人有益的便是善;对于人类来说,是对自然规律的遵循。这种定义不同于片面的利他主义,而是理性的选择。善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是人幸福的源泉。至善无善。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多元异质的开放社会,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宗教传统和道德至善论,这种现象是现代社会一种正常状态和持久特征。以某一至善论为所有人规定一客观正确的道德至善和美好生活方式,既不再被现代心灵所接受,也会败坏人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性。道德底线通过用最为基本的道德义务来对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行为进行限制,从而为人类的生存构建了一个最为基本的防卫体系,也为人们能够自由而安全地追求自己所欲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至善提供了保障。道德教育要做的是引导青少年在多元异质的社会里与他人进行平等开放的道德对话,在坚守道德底线的前提下寻求更加广阔的道德共识,自由地追求至善。  相似文献   

18.
《宜宾学院学报》2016,(10):67-74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对比从两个维度展开,在指向普遍人性的内在维度中,两人都对人性品德——智慧、勇气和正义高度认可,并执着于至善的追求;在具体化时空下的外在维度中,处于春秋战争时期的孔子试图通过"内仁外礼"走向大同社会,而民主时代的苏格拉底则要求"内理外法"通向理想国。两人的人本思想交汇为21世纪各国文明对话的基础,指明了未来哲学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在实践哲学领域中,特别是在康德的哲学思想中,其运用纯粹理性的方式对意志自由和至善做出了深刻的论述。而在近代以来,人们充分挖掘理性的同时,依然认识到追求至善是人的自身的目的所在。对道德至善与意志自由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得出意志自由是实现道德至善不可缺少的前提,并且实现道德至善又是意志自由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0.
人类从古至今,一直满怀梦想与愿望,试图摆脱有限、寻求无限,从而实现超越。也正因此,促使人类不停地寻找各种不同的超越之路,也因之而表达出不同的至善愿景。人、道路与至善是中西哲学对话的三大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