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徽歙县歙砚厂刻制出一方巨型歙砚,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先后作了报道:2月2日人民日报八版署名少求的文章介绍说:“最近,安徽歙县歙砚厂刻制成一方长一米、阔八十五厘米的巨砚,重达二百四十市斤,堪称歙砚之最。”2月7日文汇报头版据新华  相似文献   

2.
安徽歙县歙砚厂刻制出一方巨型歙砚,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先后作了报道: 2月2日人民日报八版署名少求的文章介绍说:“最近,安徽歙县歙砚厂刻制成一方长一米、阔八十五厘米的巨砚,重达二百  相似文献   

3.
《新闻战线》今年第四期刊登了《巨型歙砚知多重?》一文,说笔者在2月2日人民日报八版所发表的《歙砚巨观》中的数据同文汇报2月7日头版所载新华社消息所说的不一致,引起读者的质疑。经编辑部直接打电话至安徽歙县歙砚厂,该厂生产科的张安展答复说,此砚“长九十厘米、宽六十五厘米、厚十厘米、重量近三百市斤”。为对党报、贵刊及读者负责,弄清究竟,以正视听,笔者曾特地去歙砚厂,找到张安展,问明答复巨砚数据的详情。才知他因不明情况,是随口估计的约数,以致舛误生谬。后听  相似文献   

4.
郑寒 《新闻世界》2009,(5):141-141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歙砚雕刻技艺”深受业内外各界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因为“歙砚雕刻技艺”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被忽视,一直未能被升华到“文化遗产”的高度来进行审美审视,所以一旦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格外引入关注。同时,更因为“歙砚雕刻技艺”是个实践性、理论性均较强的命题,因此导致砚雕家与理论家均难以单独来完成,需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而前不久,笔者有在清华美院的“充电”机会,学习了一些理论.于是将实践经验予以总结,就有了这篇《歙砚雕刻技艺之我见》。  相似文献   

5.
古语云:“当官不打送礼人。”其实在古代也不尽然。翻开史册,我们可看到古代官“打”送礼人的很多佳话。“子罕不贪宝”。据《左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人得到一块玉石,把它献给大夫子罕。子罕不接受,献宝人说:“我给雕玉的工匠看过,他们认为是真正的宝玉,我才拿来献给您。”子罕严肃的对那人说:“你以玉  相似文献   

6.
郑寒 《新闻世界》2010,(9):188-188
"文化入砚石成金",是一位美学家对于笔者的歙砚创作新理念的高度概括与厚评。而在"文化歙砚"理念中,最为重要的,则是歙砚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创作《长方龙纹砚》、《和谐砚》、《高士赏梅图砚》和《竹里馆砚》等高端歙砚力作时的体会,记录一些点滴感悟,与同道朋友们切磋和分享。  相似文献   

7.
唐彪在写作理论上是很有成就的。他说:“作文有深造之法。如文章一次作不佳,迟数月,将此题再为之,必有胜境出矣。……作文如攻玉,今日攻去石一层,而玉微见;明日又攻去石一层,而玉更见;再攻不已,石尽而玉全出矣。”(《读书作文谱》卷三)  相似文献   

8.
砚话·笔话     
砚话·笔话何西来【北京】砚话我家有六方砚,虽然说不上名,也说不上古,却一样敝帚自珍,享之千金。即使有收藏家愿出高价求购,我也未必就肯轻易转让。六方砚的第一方,是祖传的“磨而不磷”砚,硬木砚匣现已破旧不堪,但仍在超期服役,是案头常用的;第二方是“知难行...  相似文献   

9.
“替罪羊”一词是出自基督教的宗教典故。在基督教《圣经》中灼《旧约全书》中说:上帝为了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叫他带着他的独生子以撒到一个指定的地方,并把以撒杀了作燔祭,献给上帝。正当亚伯拉罕要拿刀杀他的儿子时,有个天使出现并加以阻拦,说:“现在我知道你是敬恩上帝的了。”后来,亚伯拉罕便把小树林中的一只公山羊抓来杀了,代替他的儿子作为燔祭,献给上帝。  相似文献   

10.
左传七篇     
虞公出奔虞国国君的族弟有一块美玉,国君向他索要,他不给,想想又后悔了,说:“周朝有句俗话说得好,‘老百姓本来没犯法,有了财宝就犯了法’,我留着它有什么用,只能招来祸害。”便献了上去。接着国君又来索要他的宝剑。他说:“这样没完没了地要,最后便会要我的命了。”干脆起兵造反,结果虞国的国君逃亡到了共池地方。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壁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相似文献   

11.
古砚的故事     
年青时在故乡福州见过一方古砚,是汉代的砖砚,很大,很重,以前从未见过。它长有一英尺二,宽约七英寸,厚有三英寸余。翻遍有关书籍,均未见有介绍汉砚的,这很怪,令我困惑很久。 砚者研也,古无砚字,后来才有,宋马永卿《嬾真子》说:“文房四物,见于传记者若纸笔墨皆有据,至于砚即不见之。独前汉张彭祖小与上同砚席书,又薛宣思省吏职,下至笔砚皆为设方略。”由此可见,砚字实始于汉时,然唐以前“即不见之”,则不为人所关注。观被视为珍玩乃在宋时,关于砚说之类书籍大为流行,著名的有米芾的《砚史》,李之彦的《砚谱》等。苏东坡在《万  相似文献   

12.
轻轻地说话,轻轻地走路,轻轻地做事,他就是刘波.可是“人不可貌相”,在他的名下,有一个与他外表不太对应的美誉——“新闻获奖专业户”.从1981年到1994年,他获得中央、省级新闻文学奖18次,年年都得好作品奖.刘波用他一摞厚厚的奖证为洪湖有线广播电视台争得了名誉,同时也展示了这个30刚刚出头年轻记者的美好前景.当人们羡慕刘波、夸奖刘波的时候,不禁问他,这连连得奖的奥秘在哪里?可刘波只是轻轻一笑;“那些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就不再提了.表面上平平静静的刘波,内在却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火:观察新闻,观察生活的火眼金睛,火一样的工作热情,雷厉风行的采访作风……刘波采访,不但有一股拚劲,而且有一股赖劲.在他已见诸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的20多篇论文中,初步建立起他自己的新闻采写“理论系统”,如:“文外功夫说”、“新闻攻关说”、“新闻艺术说”、“新闻边际说”等等.至于“赖劲’那就只是“文外功夫”的一个道道.  相似文献   

13.
孔子祭鱼     
〔原文〕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圣人之赐,可无祭乎?” 〔译文〕孔子到楚国去,有个渔夫很诚恳地献给他一条鱼,孔子不肯接受。献鱼的人说:“天气很热,离市场又远,在这里卖又卖不出去,本想把它丢了,可又想不如把它献给先生。”孔子拜了两拜后将鱼收下。他让学生们清扫住处,准备祭拜这条鱼。学生说:“人家准备丢弃的鱼,现在您却要祭拜它,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过这样的话,尽力施舍他人而不糟蹋多余财物的人,是圣人。现在受到圣人的赐  相似文献   

14.
报道关全局,得失寸心知。有一回,我向报社老领导请教,正在兴浓处,他话锋一转,说:“莫以为跟着叫好就省心,不,不!”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他还是顺着自己的思路开拓。什么报人可不能学街头围观卖膏药的那帮人,只要人家双手抱拳,走一圆场,说一声:“哥儿们弟兄给捧个人场”,我们就扯着脖子直声吼:“好!”不管他卖的是真东西还是伪劣货;  相似文献   

15.
半句话     
过去有种说唱表演形式叫“三句半”,很时髦了一阵,现在不多见了。“三句半”由4个人说,一人一句,最后一个人说半句。如:科长局长一大堆。群众到底听谁对?最后还是不统一。开会! 也许是因为最后半句太直白的缘故,不太招现代人,尤其是现代某些干部们的待见,现在不少当官的喜欢说半句话,说一半留一半,或是说一少半留一大半,官职越大,保留的越多。 半句话,说得最绝的是秦桧,他给岳飞定死罪的理由是:莫须有!也许有,也许没有。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像许多特权一样,  相似文献   

16.
只还十元     
小明对玉文说:“今天我忘了带钱,你愿意借我五十元吗?” 玉文说:“当然可以。” 后来,小明说:“我想借三十元就可以了。”第二天,小明只还玉文十元。 玉文说:“小明,你向我借三十元呢!”  相似文献   

17.
有一位撑竿跳的选手,一直苦练都无法越过某一个高度。他失望地对教练说:“我实在是跳不过去。”教练问:“你心里在想什么?”他说:“我一冲到起跑线时,看到那个高度,就觉得我跳不过去。”教练告诉他:“你一定可以跳过去。把你的心从竿上摔过去,你的身子也一定会跟着过去。”他撑  相似文献   

18.
唐伯虎诗趣     
唐伯虎戏作登山诗 唐伯虎自恃才高,喜欢戏谑。有一天,他穿着破烂衣服,打扮成一个乞丐的模样,来到几位饮酒赋诗的秀才们跟前要酒喝。秀才们不认识他,故意捉弄他说:“你这个叫化子会作诗吗?”唐伯虎说不难,就提笔写了“一上”二字,停了停,又接着写“一上”二字,再停片刻又写“又一上”,秀才们讥笑道:“这算什么诗?”唐伯虎说:“有酒才能写出好诗,请斟酒来!”秀才们让他饮一杯酒,唐伯虎接着写成了  相似文献   

19.
读报多了,才想到了“囫囵吞枣”的典故。元代《湛渊静语》载:从前有个自作聪明的人,一次听人说“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他便得意地表示“那我以后吃生梨时只嚼不咽,吃枣子时只咽不嚼,就有益无损了!”别人笑道:“吃生梨只嚼不咽,倒可做到;吃枣子只咽不嚼,囫囵吞枣,可受不了啊!”后人就把不求甚解、含糊了事称为“囫囵吞枣”(辽宁人民出版社《成语典故》P252)。不料当今生产精神食粮的文人中,有的也爱“囫囵吞枣”。如1992年末月发现的下例:  相似文献   

20.
采访前有无准备,效果是不同的。对此,我深有体会。有一次,我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去采访一位老掏粪工。见面后,我对他说:“听说您最近被批准入党,祝贺您。”他回答:“我58年就入党了,刚入党的是我弟弟,他也在我们卫管所”。我连声说:“我弄错了,错了。”接着问他:“您老伴身体好吧?”他显得有点不高兴,冷冷地对我说:“我老伴已去世好几年了。”当时,弄得我很尴尬。我又问他:“您最近把小儿子调到卫管所当掏粪工,当时是怎么想的。”他站起来说:“我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