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郑恺 《华章》2009,(13)
华语流行音乐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三十多个年头,而在流行音乐中加入民族传统元素的流行音乐民族化创作,近些年似乎已经成为众多华语流行音乐创作者所较为钟爱的一种创作方式,本文通过对民族化相关概念的梳理,总结了"民族化"以及"流行音乐民族化"的概念,希望对今后流行音乐民族化音乐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个方面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流行音乐民族化在当今华语流行音乐坛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选取了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的一个具体表现阶段--"中国风"阶段展开分析,重点从"中国风"的文化属性、艺术特征等角度展开其流行音乐民族化模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我国音乐文化悠久,民族调式作为民族音乐基础,在展现作品风格,丰富创作内涵方面有着直观的体现。随着我国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从民族音乐中汲取养分,利用民族调式进行流行音乐的创作。本文从民族调式的含义出发,结合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探究其在创作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认识李泉,大多数人都是从那曲《上海梦》开始。在乐坛沉寂了一段时间后,李泉加盟BMG唱片公司,出版了他的第三张专辑——《与走钢索的人》,这张专辑是他近两年来创作的精华,完整地呈现了这两年中他的积累,改变与成熟、而整个华语歌坛格局的改变及流行音乐健康聆赏习惯的复苏,也为这张专辑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4月底,李泉《走钢索的人》中国发片会  相似文献   

5.
流行歌曲产生的背后有其深厚的历史成因。学堂乐歌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奠定了流行歌曲产生的群众基础。"五四运动"为流行音乐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方向。中国流行歌曲的发源地上海是个兼容并蓄的开放港口城市,工商业发达,为流行音乐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中国流行音乐之父"黎锦晖,通过自身的经历和积累创作了我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开启了中国流行音乐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金秋的到来,华语乐坛一改上半年的冷清场面,迎来了流行音乐的丰收季节。各路流行歌手争相出碟:超人气组合S.H.E率先带来《我的电台FMS.H.E》,两位天王接踵而至,周杰伦打造《魔杰座》,王力宏飚唱《摇滚怎么了》,内地创作型歌手许巍则继续唱着他拿手的青春主题《爱如少年》。这个金秋,从锁定我的电台开始,尽享华语流行音乐……  相似文献   

7.
老舍是海外华语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在异域的创作以平等的交流姿态展示着高贵的民族文化人格,以坚实的民族之根为创作的精神归属,以语言的民族化显示华语的巨大魅力,为海外华语文学奠定了优良的传统,值得当代海外华语文学创作者很好地借鉴。  相似文献   

8.
他们拥有为数最多和最忠诚的歌迷,他们擦亮了一代人的青春;他们改变了人们对流行音乐的看法;他们影响了整个华语流行乐坛。他们的名字叫做——Beyond。  相似文献   

9.
王俞之 《音乐世界》2020,(2):70-79,F0003
民间音乐的传承和流行音乐的发展是当下及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凉山弈族流行音乐唱作人扎根弈族文化,融入流行音乐的元素,集创作与演唱于一体,创作出大量高质量作品,成为流行音乐民族化和民族音乐流行化的优秀范例。本文从文化背景、音乐创作及演唱风格的角度,对凉山弈族流行音乐唱作人作了系统的研究,并希望由此对中国流行音乐及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当代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流行音乐随着时代的变迁变化发展着。近年来流行音乐对戏曲的吸收和借用很广泛。这种现象成为流行音乐创作的特征与时尚,同时对流行音乐和戏曲的发展和革新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流行音乐历经“西风东渐”的影响以及商业化运作之后,逐渐开始探索建构自身的音乐体系,积极争取与主流文化相融入。在这一进程中,最为突出的是“中国风”的兴起。“中国风”流行音乐全方位融入了民族元素,主要体现在歌词文本中对古代诗歌等传统语言文化的引入、旋律上对民族调式的运用、演唱中对地方民歌与戏曲的借鉴以及配器上对民族乐器的广泛运用这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中国风”流行歌曲的这些创作特征。有助于更为直观地理解和把握新时期民族化这一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走势。  相似文献   

12.
该文分析了通俗音乐中戏曲元素的使用,举例说明戏歌、京剧流行乐和中国风作品中戏曲元素的运用和变化,阐述了这种音乐现象的社会效果以及如何发扬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初的中国大陆和港台流行音乐发展不约而同地呈现出一种“传统化”的趋势.即关注中国和被中国广泛接受的西方传统文化,并将其注入流行音乐的创作中。文章选取中国台湾地区有代表性的周杰伦、林俊杰、S.H.E组合和中国大陆的张靓颖,以他们的代表作品为切入点分析他们的音乐风格.进而分析产生这一“传统化”趋势的原因,同时得出结论:流行音乐将不断挖掘中外传统文化,多种曲风将不断融合并最终形成具有中国传统化特色的流行音乐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4.
“流行音乐”是我国大众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们研究当今音乐与现实生活关系的重要课题。中国的流行音乐经历了近二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开始迈向成熟期。本文结合中国当今社会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因素,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以及流行音乐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一些特点、问题进行了新的认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流行音乐不断创新发展,特别是融入了一些古典元素的以RB为代表的流行音乐,更是让众人耳目一新。这些在文学、形式、内容等方面上的古典元素融入的流行音乐给流行歌坛注入了全新的概念和活力,不但丰富了流行音乐的内涵,而且推动了流行音乐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古典元素在文字、形式、内容等方面为流行音乐创作者提供了更多新的思维和借鉴,为流行音乐走出一条融合创新的道路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流行音乐正式登上中国历史舞台以来,其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形式,百余年来在普罗大众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也参与了青年人的人格塑造与价值观形成过程。伴随消费主义思潮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群体,非常容易被当下眼花缭乱的媒体和传播手段裹挟而呈现“认同”危机。通过梳理中国流行音乐中的“家国叙事”,分析大学生“家国认同”危机的表现形式,提出了在大学通识教育中通过加入流行音乐教育这一环节,更加涵育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构建“家国认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后期迄今的中国流行乐坛,与时代政治、文化、经济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折射出大众情感结构和社会心态,这种可理解的社会心态和大众情感又促进多种不同的流行音乐及其演唱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改革开放以来大陆、香港、台湾通俗音乐的发展为脉络,对中国通俗音乐(流行音乐、爵士音乐、音乐剧等)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的编曲和配器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声乐学科在发展过程中被无数歌唱家不断创新,有了很多的流派。声乐在中国主要分为美声、民族、通俗,近年来又出现原生态唱法。那么中国的声乐学生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美声唱法的要点?美声训练又该从哪里入手呢?从教学实践出发,给出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流行音乐又称通俗音乐(Popu larMusic)。我国“文革”以后,流行歌曲蜂拥而出,它的出现与发展带有各种文化现象的历史必然性。这些流行歌曲是与本民族、民间音乐与新时代的现实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并具有其独特性。另外,流行歌曲还具有一些普通的社会功能。当然在流行音乐里也有些不健康的作品,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流行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流行歌曲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创出精品,创出富于强大生命力、永恒魅力的为人们喜爱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