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2年,以经营性出版单位全面完成转企改制为标志,中国出版的前改革时代告一段落.这十几年来,中国出版业完成了体制改革的线性推进,快速发展为出版大国.在出版产业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关键时期,“后改制”时代随之来临.  相似文献   

2.
陈菁 《出版广角》2015,(3):67-69
转企改制和数字出版是我国少儿期刊社必须要迈过去的两个坎,转企改制意味着要以市场主体身份参与文化产业市场竞争,数字出版则代表着数字技术与传统出版的深度融合。如果把中国少儿出版比作一片海的话,那这片海几乎是属于少儿图书出版和少儿数字出版的。约占中国少儿出版2%份额的少儿期刊想要在这片海里谋求属于自己的水域,难度是可预知的。目前,我国发行量较大的少儿期刊有不少隶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院校,而真正市场化运作、月发行量过百万的少儿期刊屈指可数。随着中小学"一费制"的实行,出版  相似文献   

3.
和龑 《编辑之友》2011,(3):21-22
一转企改制带来的新变局在影响2011年书业的所有因素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出版业转企改制。对于各地陆续建造的出版业"航空母舰"来讲,做好主业,提升图书产品的思想文化传承功能和社会教化功能,将是一个很严峻的考量。针对近年几大地方出版集团重组上市后在主业上的表现,中央有关部门在中国出版集团成立近10年后,又在2010年连续给力,整合真正将出版作为主业的中央各出版单位优势资  相似文献   

4.
缪宏才 《出版广角》2011,(11):22-24
喊的热闹与干的冷静近一年来的中国出版,随着"企业化"(出版社转企改制)和"集团化"的基本完成,出版的"数字化"就成了行业内最热门的话题。领导的重要讲话、业内的重大活动、媒体的主要版面,要是没涉及数字出版,简直就不可想象。"数字出版"将超越"传统出版"成为出版的主流,已成为出版业毋庸置  相似文献   

5.
谈谈编辑的“博”与“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编辑的要求是侧重于"博"还是侧重于"专",这是长期以来出版界和编辑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有的论者比较强调编辑的"专",主张培养"学者型编辑",而另外一些论者则认为,编辑所承担的稿件五花八门,涉及不同学科,因此不能过分强调编辑的"专",编辑应更强调其"博"和"杂"。由于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和出版的数字化转型,这个问题再次被提了出来。在出版企业直接面向市场的情况下,在出版内容提供与数字出版结  相似文献   

6.
从"被转企"到"干集团"近几年,出版界发生了许多大事,而真正把这个领域搞得天翻地覆涉及所有从业者且将对行业未来发展产生根本性影响的,只有三种:转企改制、数字出版和集团化。对于转企改制,绝大多数出版社是被动的。事实上,大多数出版社长期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和企业并无太大分别,所以也无  相似文献   

7.
不妨先来思考一个哲学命题:"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已经到了哪里?我们如何到达那里?"这组命题看似玄虚,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好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出版人来说,面对今天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有人说传统出版时代已经过去,纸书将会消失;有人说数字时代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文化生活,有人说全球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出版大有可为;有人说转企改制让出版松  相似文献   

8.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转企改制以及体制机制创新,成了摆在众多报刊社面前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对报刊社来说,转企改制的"转企"相对容易,他似乎更多的意味是一种形式上的改变,完成从事业单位转成企业。但"改制",从企业变成公司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就是一个实质上的相对困难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以转企改制为主要任务的出版改革和以数字出版为重要标志的技术革命双重推动下,中国当代出版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发展期.这基本上仍然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时期,前面充满机遇、挑战和诱惑,但也潜藏着某些未曾遭遇过的误判和误区.从认识和实践上警惕并防止蹈人这一误区,是中国当代出版健康发展的必要作业.  相似文献   

10.
林利红 《编辑之友》2011,(Z2):54-55
2010年底,148家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多数为专业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工作已经落下帷幕。转企改制后,出版社投入到出版市场的大环境中。转企改制、数字出版、集团组建等一系列出版界大的变革,促使编辑必须适应一系列的转变:从质量守门人变为品牌代言人,从"沙里淘金者"变为"金饰设计师",从生产者变为经营者,从只做嫁衣者到品牌带动者,从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中国出版业即将步入后改制时代。改制前,政府身兼"办出版"与"管出版"双重角色;改制后,政府的主要角色将是"管出版"。角色转变之后,政府对出版业的监管理念也应当有所转变。本文认为后改制时代出版业监管的理念应当是在分类监管的前提下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促进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近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以"转企改制·出版集团打造文化航母"为题报道了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转企改制后,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做专做细,取得了不俗成就。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总裁童健表示:出版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出版生产力,转制以后,集团以专业化为基础,实现集团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作为集团专业化发展的典型代表,堪称浙江出版的  相似文献   

13.
至2010年底,出版行业的转企改制基本完成,出版业进入了产业化发展时代.转制后的出版行业面临更多考验,但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在全面推向市场的情况下,须面对并接受这一事实.笔者作为期刊业的一名从业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期刊转企改制后经营方面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观点摘要     
陈昕: 出版体制改革不只是转企改制陈昕在接受《出版商务周报》采访时说,现在许多人一谈出版改革,就是转企改制,好像事业单位转成企业单位,改成股份制了,出版改革的使命就完成了。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完备的公司治理结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出版社已基本上完成了转企改制的工作.但是,从"事业单位"到"企业法人"这一形式的转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出版社转企改制之后,全国出版格局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出版社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出版社的生存与发展将面临更大挑战.出版社如何尽快转变观念、制定战略、完善机制,以实现科学发展,逐步把企业做强做大,是一个十分现实和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正当前,不少出版人感到出版不景气,出版不好做,都在探索各自的发展之路。这发展之路到底在哪里?面对汹涌的数字出版、自媒体、微信、微博、移动互联等,涉水者有之,呛水者亦不在少数,甚至涉足房地产、国内外贸易者也为数不少。这些探索本无可厚非,但关键还是要立足于出版物本身。数字出版作为一种崭新的技术手段,当然会极大地推动出版事业,但所承载的还是具体出版物。我们所说的出版物可包括学术著作、教材、大众化图书三大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作为一个中小型的专业出版社,现虽转企改制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但找准定位、发挥特色、与时俱进当为其生存之道。我们根据自身特点,坚持把"专、精、特、新"作为自己的发  相似文献   

17.
当下的中国只有不断改革才会有出路,图书出版业也是如此。比如出版社的内部,早期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改革,给了出版业一次腾飞的机遇;后来的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又一次为出版业注入了活力。今天,我们又处在一个时代的新起点,那就是如何实现中国"出版梦"的阶段,我个人认为,除了将改革引向更深处,别无他法。走到改革的深水区,这个时候的改革会触动一些根本的利益,"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敢闯"的锐气,因为只有"敢闯",才敢去触动利益,才会赢得发展的先机。首先,如果不敢闯,我们就无法实现我们的"出版梦"。早年一些出版企业上市和借壳上市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今传媒》2012,(11):88
正"目前,以转企改制为重点的第一阶段改革基本完成,第二阶段的改革现在已开始启动。"在今天举行的2012年出版传媒集团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上,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指出,第二阶段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在完成转企改制的基础上,以"三改一加强"为中心,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做大做强出版传媒企业,培育一批发挥市场主力军作用的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同时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产品市场体系和资本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县市报"转企改制"的推进、实施,"省管县"体制的试点、扩面,目前,这两者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将叠加到县市报的身上。"转企改制"必将给县市报带来更加充分的市场竞争,"省管县"的体制必将给县市报发展提供更大空间。我们必须要紧紧  相似文献   

20.
转企改制,对单个出版社来说,可能意味着改组、“改嫁”、改名甚至消亡;但对我国整个专业出版界来说,可能意味着甩掉束缚后的腾飞、脱胎换骨式的新生。因此,转企改制可谓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专业出版面貌的天赐良机。转企改制前,近200家中央级专业出版社分属各个部委。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部委主管主办的体制下,几乎没有什么机构能通过兼并重组或其他方式把这些出版社集中起来,以提高产业集中度。转企改制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让我们有机会借鉴国际成功经验,遵循专业出版的内在规律,对各种专业出版力量和资源进行大规模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