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学者,也是杰出的教育家,他一生以救国为己任,通过分析当时国内国际形势,提出救国必须"新民","新民"必须新教育.他以包容的胸怀,"化合"中西文化教育凝练出他的"新民"教育宗旨,并从塑造新民的途径、新民的特性、新民的普及性以及新民的道德核心作了系统阐述.这一切"不在于它对教育有多少建树,而在于他的思想给人们留下许多思考问题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正晏阳初的"新民"情结早在19世纪末,梁启超提出"新民之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新政府、新国家。这种新民观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毛泽东、鲁迅、胡适等亦深受影响。晏阳初对"新民说"的呼应,是在平民教育实践层面的呼应。他迈出了通过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去改造"国民性"的这一步,而且这一步,晏阳初一迈就是七十年,从中国到世界,从  相似文献   

3.
民本、新民思想是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理论的核心。他认为乡村建设的开展以农民这一主体的素质提高为先决条件,乡村建设的成功以具备新智慧、新展望、新技术、新才能的"新民"为必要条件。晏阳初的这一思想给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以重要启示:只有作为"三农"问题承担主体的农民具备现代性素质,"三农"问题才能成功解决。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也是著名的编辑出版发行家,他为了编辑出版发行事业可谓呕心沥血。他敢破敢立,实现了以新文化的感召力去启蒙民众和改造社会的愿望,在他创办的《新民丛报》上,使他所倡导的"新民体"的运用成为现实,体现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他确立的编辑出版发行原则及思想,催生了近代中国出版事业的明智发展,立下了卓越功勋,不愧为出版发行界的先驱者之一。21世纪的今天,再学习梁启超的编辑出版发行思想,对促进我国新常态下文化发行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新民主义"是华北最大的汉奸组织新民会所推行的一套完整的汉奸理论,它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为装饰,以美化日寇侵华为目的,宣扬"战争有理"大东亚共存共荣"等歪理邪说。抗战胜利后,新民会解体,其汉奸理论沦于破产。  相似文献   

6.
对新民资源的选取与整合是梁启超新民活动的重要内容.面对晚清以来教育文化资源领域内日渐凸显的中西分立格局,作为过渡时代的士人一知识分子,梁氏力主"因时变通",在不同历史情境下提出了风格各异的新民资源整合模式.20世纪初,梁启超逋日之后的西学摄取,使他的新民宣传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影响力,但其对于"圣道"的疏离,也渐渐引来康有为及诸同门的不满和批评.在此背景下,经过1903年的新大陆之行,梁氏对于民权自由、革命破坏诸说的流弊益加警觉,其于新民资源的整合,亦由先前之"中西并重",调整为"科学与道学互补".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后期,日军为巩固在华北的殖民统治,对日伪新民会活动进行调整,并召开各级新民会联合协议会以示民意.从山西忻县新民会等原始档案,考察新民会联合协议会的成立、代表来源、协商程序及协商结果等,可以看出新民会联合协议会虽以"民意代表机构"相标榜,其所代表的"民意"实为日伪政权之民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梁启超新民体为主线,通过阐述政论文的发展体现出“新民体”的写作特点。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接触到更多西方文化,结合游历欧洲的生涯,使他更具体地触碰西方社会。这一系列人生经历,造就了他饱满的爱国情怀。从而促使他在后期革新文学,以期通过文学体式的变化唤醒国民。在新文学革新中,使新民体展现出一种波澜壮阔的文章美,...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社会一向以利己为恶德,梁启超从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益出发,积极地为利己正名。他强调独立基础上的合群、国民基础上的国家、己利基础上的群利。在他看来,道德就是利群,利己与利群是二而一的。因此他把"利己"思想升华为"新道德"的内涵并把它内化到他所主张培养的"新民"中去。  相似文献   

10.
浅谈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在救亡图存的条件下,梁启超以新民作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保障,形成了他的新民思想,是近代中国系统、完整提出新民思想的第一人,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意在提高中国的全民素质,造就具有新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和社会能力的新人,它突出了人的重塑、完善,启迪了一代青年的思想,并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新时期强化为民谋利思想的依据 ,分析了影响其强化的因素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论江泽民探索实现人民经济利益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利益至高无上是贯穿于江泽民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江泽民探索实现人民经济利益有效途径的新思路,是江泽民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13.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是践行立德树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重要环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这为新时代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对于落实党和国家教育理念,培养又红又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优秀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必将置于新的时代坐标之中,具有新的逻辑定格和现实根源。邓小平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富有精深的理论要义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特别是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戊戌维新后,梁启超东渡日本,发表长篇著作《新民说》。其时,深受民主思潮影响的梁启超开始从新的角度审视中国的变革事业,得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1](P272)的结论,把国民素质的改造作为建设资本主义新型国家的先决条件和根本途径提上了议事日程,亦由此凸现了人的近代化在中国近代化事业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6.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包括: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统一起来;把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等。这些思想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各国企业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后,对人才的需求越发重要。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而对于企业来说,人才管理的创新成为管理创新的主题。文本就新经济时期,企业人才管理提出几点创新意见。  相似文献   

18.
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最高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是对唯物史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的发展和创新。邓小平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包括人民本位论、人民主体论、人民利益论、人民民主论等方面。这种民本思想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实现了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理论的超越,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当代中国合乎逻辑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由于特殊的历史现实,从世纪初严复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这一命题起。国民性改造就成为时代主题之一而受到20世纪中国思想家们的极大关注。文章从思想基础、对现状的认识、改造途径等诸方面来比较梁启超与晏阳初的新民现所表现出的异质性,力图找到二者发展的不同基础奠定,从而探索出后来二者“异路”的溯源所在。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人民公社时期的乡村治理模式,认为人民公社模式的产生具有内在根据,适应了把农民组织起来、巩固人民政权的需要,也有中国革命经验的惯性作用.人民公社模式在乡村治理方面实行“三级管理制度”的组织结构,基层生产大队也形成了党高度一体化领导的权力系统,采取计划取代市场的生产生活活动,导致公社社员全面依附公社.从整体上看,人民公社模式下的乡村治理,扭曲了农民的政治参与,激化了乡村社会矛盾,阻碍了乡村社会的正常分化,破坏了农业生产,影响了乡村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