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义乌杯第三届海峡两岸知识大赛》经过近一年的精心准备,已于10月中旬举行。来自祖国大陆、台湾和香港、澳门特区的21支代表队、百余位大学生参加了比赛。  相似文献   

2.
由中央电视台与台湾中天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知识大赛》已经成功地进行了三届。第四届大赛也已拉开帷幕。每届大赛制作的节目在CCTV-4和台湾中天电视台播出后收视效果都很好,说明我们的节目受到了两岸观众的普遍喜爱。  相似文献   

3.
柴璠 《现代传播》2004,(2):105-106
20 0 3年 11月 ,“厦新杯”第四届全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进行了复赛的六场比赛 ,决出30名选手进入于 12月举行的决赛。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一些专门从事播音主持艺术教学与研究的教师以及博士生们对大赛两个阶段的情况进行了认真仔细的分析总结。从大赛的组织、考核方式以及选手们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等对本次大赛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提出了一些值得参考和借鉴的问题。其目的是为了使大赛对播音主持人才的选拔更加科学 ,为今后的主持人大赛积累更多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尹力 《现代传播》2001,(2):49-52
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首届“荣事达”杯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从2000年夏开始至2001年春结束,历时近1年,其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成为跨世纪中国电视媒体活动中的一大盛事。应当说,大赛取得了较为圆满的成果。如何评价此次大赛,如何看待此次大赛带给业内外的较大冲击,大赛给予未来中国电视特别是主持人事业将带来多少令人深思的问题?本刊专门为此邀请了有关此次大赛的组织者、评委、研究者和获奖者等,就此次大赛及相关问题,分别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表了他们各自的感受、见解与思考。 参与此次“个案研究”的人员名单如下: 尹力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专题部主任,主任编辑,本次大赛主要组织者 吴郁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教授,本次大赛评委 曾志华  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主持人研究者 撒贝宁 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主持人,本次大赛金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5.
一“真实电视”亮相中国从2000年中起,欧美各大电视台掀起了一股“真实电视(Reality TV)”的流行风潮,同类型节目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推出。如《老大哥(Big Brother)》、《阁楼故事(loft Story)》、《诱惑岛(Temptation Island)》等,目前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于2000年5月推出的《幸存者(Survior)》风头最劲,而且这股真实风正在登陆中国内地,2001年8月5号,中央电视台二节套目颇受欢迎的《地球故事》栏目也为《幸存者》节目所代替,而国内一个名为《走进香格里拉》的野外生存节目显然是《幸存者》中国版。“真实电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崔永元为典型,分析中国电视精英在专业化长征路上的艰难努力。从《实话实说》转道《电影传奇》,及至今天的《我的长征》,在崔永元个性化的探索路径中,折射出中国电视媒介精英的心路里程和精神走向。但来自多方的限制约束了中国电视精英的专业化高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7.
2002年1月1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开播,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创办“民生新闻”的热潮,各家电视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时间民生新闻大战如火如荼。仅在南京市场,就有《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直播南京》、《服务到家》、《法制现场》、《标点》等六档民生新闻栏目拼杀得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8.
李蓁 《声屏世界》2006,(8):46-46
电视小品发展至今,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程,给电视观众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段,如《超生游击队》《吃面条》《烤羊肉串》《如此包装》《打“扑克”》《三鞭子》,培养和推出了一批明星:赵丽蓉、陈佩斯、黄宏、赵本山、巩汉林、郭达、蔡明等等。2005年的五·一黄金周隆重推出小品大赛,从样式看有正剧小品、喜剧小品、哑剧小品、音乐小品、方言小品、歌舞小品、戏剧小品等,种类繁多、百花齐放,显示出小品的编剧、导演、演员队伍越来越壮大。电视小品的艺术形态有着和其他艺术相通的兼容性和逼真性:所谓兼容性,是指电视小品可以兼容各种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胡广清 《现代传播》2003,(5):134-135
一、围绕中心 ,突出重点电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一般靠新闻栏目 (频道 )、新闻评论性专栏和社教类专栏来实施。例如 ,中央电视台是靠《新闻联播》、《午间新闻》、《晚间新闻》和新闻频道的各个栏目以及《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今日说法》、《社会经纬》等栏目来实现舆论监督。仅就《焦点访谈》来说每天都要收到 2 0 0 0多封反映问题的群众来信、接到 10 0 0多个举报电话 (以上数据《焦点访谈》记者已证实 )。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选取批评报道所需要的“点子” ,一个重要的选择标准是 :能否围绕当时党和政府的中心…  相似文献   

10.
黄钦 《传媒》2018,(9):43-46
近年来,电视荧屏掀起了一股扶贫潮,各类电视扶贫节目纷纷涌现.例如,广西台的《第一书记》、河南台的《脱贫大决战》、中央台的《决不掉队》、重庆台的《聚焦扶贫》、海南台的《脱贫致富电视夜校》、青岛台的《乡村合伙人》以及东方台即将开播的《我们在行动》,等等.可以说,电视扶贫在当下俨然成为一种电视现象.扶贫类电视节目通过形象、情节、价值观、仪式等要素建构起"召唤结构",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但这种结构存在对贫困群体的选择性遮蔽、批评性意见的暂时搁置、观众角色扮演的困扰、召唤与应答的失衡等问题,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1.
前一阶段,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城街道办事处双桥村村民委员会自筹资金办起了电视台,节目包括《双桥新闻》、《街头巷议》、《生活小窍门》等一系列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但此举因  相似文献   

12.
凌艺婷 《今传媒》2013,(5):51-54
对于青年亚文化的分析在西方社会较多,在中国还属于前沿研究领域。为加深对大众传媒与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关系的宏观研究,选取兼具流行性与复杂性的《全美超模大赛》电视选秀节目进行分析,向受众展示符号及其背后的亚文化现象。目的在于借助青年人中火热的《全美超模大赛》模特电视选秀节目,从传播学视角,以跨学科的分析方法,探索电视选秀流行热潮下,青年受众群被亚文化影响的传播过程,提出考虑地域性差异与受众反馈的跨国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3.
初读“新概念”,怀着神秘.好奇,甚至崇敬 的心情,因为它是由全国九所重点高校与《萌 芽》杂志社联合主办,且获奖作者可以免受黑色 七月之煎熬被一流大学提前录取。由此可知本 书的质量与价值绝非一般。 读了一遍,对其内容倒不是很在意,只是觉 得似乎找到了一种发泄的方式。一种用自己的 笔,写自己的文章说自己的话的心情,感觉很过 瘾。 待《第二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出 版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浏览了一遍,对新概念的 理解和认可又加深了一层,感到它不仅形式新, 内容新,思想新,甚至连标点用法也新(记得上 面有一篇好像…  相似文献   

14.
有一条规则最近几年正在中国电视界悄悄流行,这就是电视栏目的“末位淘汰制”。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去年下半年《电视你我他》栏目被通知取消,就是因为收视率低。央视2005年第三季度节目收视率报告也显示,《华夏文明》和《地球上的故事》因连续两季度处于最低排名而遭淘汰,《军事天地》、《让世界了解你》、《电视诗歌散文》、《文化访谈录》、《小崔说事》等栏目,因收视率降低被“黄牌”警告。嗬几年《读书时间》、《朋友》等栏目停播,也是收视率惹的祸。据说这种“末位淘汰制”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律,因此,全国各地电视台竞相效仿,制片人如坐针毡,难以安宁。这种简单的处理栏目的方式,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面对电视镜头,主要通过语言的交流来表现有所成就的人物的人生状态和人生感悟,细数起来,是《东方之子》首开了先河。立志要“改变中国人不善于用语言表白自己”的《东方之子》,开辟并在全国成功地推广了电视人物短片创作的这种新模式。今年年初,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联合举办了第二届全国电视人物短片大赛。大赛共收到作品60件。其中30件作品获一、二、三等及优秀奖。笔者参加了本届大赛和今年5月底举办的研讨会。通过观摩获奖作品和研讨交流,笔者对《东方之子》式的电视人物短片创作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一、如何…  相似文献   

16.
严瑶 《新闻记者》2007,(1):76-76
眼下,电视读报愈来愈多,正如石家庄电视台《天天读报》所概括的:“概览国内报章,坐看风起云涌”,真是热闹啊!在众多的读报类节目中,笔者还是比较喜欢中央台二套《第一时间》的“马斌读报”。它信息量大,兼有评论,正像有些学者所言,有杂文的风格,幽默含蓄的趣味。尤其是马斌喜欢借助各种手势来辅佐  相似文献   

17.
在2004年年末举行的首届“聚集新山东”DV大赛中,菏泽市牡丹电视台创作的电视短片《菏泽小吃情结》荣获一等奖。该片之所以获奖,主要是得益于该短片所蕴含的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人情味。一,反映了大主题  相似文献   

18.
《新闻战线》杂志2006年2月号上刊发李磊明写的有关省级卫视特色频道建设的文章中提到,20世纪80年代“一部《霍元甲》,一部《编辑部的故事》,就能造成万人空巷的收视热潮。”在这里“万人空巷”成语的使用很不恰当。成语“万人空巷”是指为了庆祝或欢迎,人们从家巷中出来了,是形容家家户户的人都到大街上或指定场所欢庆的盛况。可是李磊明的文章是电视节目好,吸引人们都回家收看,巷子没人了。这种情况用“万人空巷”成语来形容显然是不妥的。汉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使用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很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成语使用得当,会使文章简洁生…  相似文献   

19.
汪振军 《现代传播》2004,(5):110-111
对于目前中国电视业所出现的问题 ,发表意见的人由于文化修养、个人经历、现实语境等诸种原因 ,自然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现代传播》在刊出胡智锋、刘春的《会诊中国电视》 (2 0 0 4年第 1期 )之后 ,又刊出了侯卫东的《少谈些主义 ,多‘会诊’问题》 (2 0 0 4年第 3期 ) ,接着前两篇文章引出的话题 ,笔者不妨侧重侯文 ,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侯卫东在其《少谈些主义 ,多‘会诊’问题》一文中明确表达了对于电视研究的看法 ,按照他的观点 ,我们目前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当下现实问题的研究 ,而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理论的研究上。而我认…  相似文献   

20.
对电视"学术论坛"现象的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锋 《新闻记者》2006,(10):50-51
电视学术论坛现象的兴起电视媒介真正意义上染指学术,传播思想声音,开创“论坛节目”先河的是在1999年7月11日。湖南经视凭借岳麓书院丰厚的人文地理优势,以巨大勇气和战略[光推出余秋雨的]讲《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这种现场传播学术思想的传播样式后来]变为湖南卫视《新青年》子栏目《新青年·千年论坛》的雏形,并在2002年4月最终更名为《千年论坛》,成为独立栏目。与此同时,这种新鲜的极具生命力的节目样式,在一定程度上又孕育、催生了一批电视学术论坛节目。央视12频道《西部论坛》、央视2套《经济大讲堂》,中国教育电视台《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