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效度问题是人类测量活动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个问题。本文首先从效度的概念与分类、效度的理论公式以及效度的评估方法等三个方面讨论了经典效度理论存在的弊端,然后针对这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效度理论的重建。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公共课心理学教学,过分关注基础心理学理论教学,忽视了心理学的实验和测量,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进行公共课心理学教学改革一直是心理学界探讨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在公共课心理学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所进行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高然 《考试周刊》2015,(32):144-145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人们对人的能力、人格、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进行测量,从而加深对人类心理现象的了解,促进心理学理论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实现了"人心可测"。与此同时,心理测量也有局限与不足,具有极强的间接测量的性质,心理测量的精确远远劣于物理测量,因此,人心依然难测。  相似文献   

4.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高校恢复心理测量学专业课程,到本世纪初全国每年考试人口高达上千万,心理与教育测量理论在测验和考试中的推广和应用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艰苦历程。在此期间,高校科研力量在测量理论的普及、应用和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考试科学化的研究与应用也初具基础。  相似文献   

5.
当前,伴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心理测量与咨询正为各级各类学校所应用.然而,长期对心理问题的忽视使我国在这方面缺少大量实践,也很少进行本土化应用研究,这导致了工作有效性不高的问题.中国人固有的群体意识弱化了个性意识,这在心理测量与咨询中体现为明显的类化倾向,如测量的结果往往是简单地把个体归入某一类中去;在咨询活动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类型理论等.在此,笔者拟从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我国的应用实际,对心理测量与咨询中的类化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从19世纪末科学的心理和教育测量诞生到现在,其测量理论不断发展和丰富,具体内容与形态有:常模理论、真分数信度理论、实证效度理论、概括力理论、项目反应理论等,测量理论跟心理学实质理论,计量模型与认知模型的相互结合,是新世纪测量理论发展的重要方向,测量理论研究存在一个由客观性科学原则的简单移用,到对被测现录能动性与测量活动主体间的自觉把握。这样一个方法论上逐步探索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对学校职业指导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学校职业指导工作既有利于学生职业选择,也有利于用人单位选择理想人才。目前,我国的学校职业指导工作有必要将心理测量纳入其中,学校应当建立职业指导的专门机构,加强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为经典测量的客观值理论和量子测量的整体性解释理论及其哲学基础的剖析,阐述了回到测量基底,通过对科学家的测量观的具体考察,展开对测量哲学进行系统研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相似文献   

9.
三种教育与心理测量理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静 《中国考试》2006,(6):33-35
教育与心理测量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前真分数理论占主导地位,称为经典测量理论阶段;50年代至今,除经典测量理论外,还有项目反应理论、概化理论等,可称为多种理论并存阶段。经典测量理论是教育与心理测量学发展历史中最早实现数学形式化的测量理论,现代测量理论大多是在经  相似文献   

10.
定期开展数字素养发展监测与评估是提升全民数字素养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学生数字素养评价主要沿用“依据规则给潜在特质赋值”的经典测量观,以标准化测试及自陈式量表为主要测评工具,存在评价内容有限、评价方法片面等问题。计算心理测量理论为破解学生数字素养评价难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支持。它主张综合运用心理测量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将评价嵌入真实情境任务中,激发并追踪主体与情境之间的交互,通过多源异构数据采集与分析,实现过程性评价。计算心理测量视域下的学生数字素养测评框架基于自上而下理论驱动和自下而上技术驱动相结合的推理链,在以证据为中心的设计思想指导下,构建复杂的任务情境获取细粒度数据,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海量细粒度数据中提取证据,进而实现精准评价。以此框架开展的面向小学高年级学段的数字素养测评实践表明,该测评范式有助于形成从数字素养“能力模型”到“测量模型”的闭环推理链,在经过多轮次迭代优化后,可形成高质量的学生数字素养测评任务、可靠的学生数字素养证据和稳定的学生数字素养测量模型。  相似文献   

11.
本课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关于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技能,懂得物理的测量规则,体会物理测量的意义,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养成。教学设计需把握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深刻领会苏科版物理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精心创设系列的测量活动,凸显学生的探究行为,并以评价促进学习。  相似文献   

12.
从理论到测量——幸福感心理结构研究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幸福感是研究人类良好存在的实证科学.幸福感理论模型是幸福感测量工具的基础与归宿,主观幸福感是幸福感研究的主流范式,侧重于快乐的体验层面,包括生活满意、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三个经典测量指标,另外两种幸福感研究思路,一是Ryff等提出的心理幸福感理论模型以及据此建构的多维心理幸福感问卷,其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层面,包括自我接受、环境掌控、与他人的积极关系,生活目的、个人成长以及自主性六个维度;另外一种思路是Keyes的社会幸福感理论模型以及测量工具,包括社会认同、社会实现、社会贡献、社会和谐、社会整合5个维度,其更加关注个人在社会领域面临的种种挑战.在幸福感40年发展历程中,幸福感理论模型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第一次是情绪幸福感与认知幸福感的融合,形成主观幸福感理论模型;第二次是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的融合,形成积极心理测量模型;第三次则是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与社会幸福感三者的融合,形成现代积极心理健康模型.因此,幸福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应当从多个侧面入手,更加全面揭示幸福的内涵与实质,把幸福感心理学理论模型与心理计量模型结合起来,实现理论导向与数据导向的统一,切实保证测量的科学性、准确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骆方  王珊 《中国考试》2023,(9):87-94
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暨全国教育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近日于广州成功举办,会议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心理与教育测量。会议共设有5个主会场、24个分会场,交流研究报告216篇、海报展示83篇,来自两岸三地高校和相关机构的409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会议涵盖心理测验理论与技术、信息科技与测验发展、教育测验新进展、人事测评理论与技术、临床与咨询中的心理测验、发展性诊断与测评、统计模型新进展等议题,集中展示了海峡两岸暨香港专家学者研究的前沿成果和最新进展,促进了心理与教育测量领域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评价:测量理论的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前学业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尚未形成一套规范的学业评价体系;缺乏对考试信息的深度挖掘;未能体现考试的诊断和发展功能。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真正将心理与教育测量理论应用于学业评价之中。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评价应以能力导向性、发展性和规范性为三大原则,把测量理论与技术运用于学业评价中,建立一套规范化的学业评价体系,借助认知诊断理论充分挖掘考试信息,具体体现学业评价的诊断功能。  相似文献   

15.
按照R.J.Mislevy(1993)的观点,心理与教育测量理论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标准测验理论阶段(standard test theory),包括经典测量理论(classical testing theory,CTT)、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IRT)和概化理论(generalizability theory,GT);第二阶段是以认知诊断(cognitive diag‐nosis)为核心内容的新一代测验理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目前学校教育中对心理测验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的现状,指出在学校中使用心理测量上的不足,并提出建立标准规范心理测量行为、加强本土化心理测验表的研制、培养施测人员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等建议,以期为学校中心理测量的应用提供更科学的指导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心理测量理论与技术在美国医师执照考试中的应用情况,包括考生构成和及格率的简要描述;项目反应理论的基本要点及其在医师执照考试统计分析,题库建设、考试设计和组卷程序中的具体应用;测验分数等值化的方法,分数报告形式以及及格标准的制定程序。  相似文献   

18.
心理弹性研究正受到来自各方的积极关注,然而围绕心理弹性的基本概念仍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对心理弹性的研究历程,心理弹性概念的争论进行综述,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在不同的情境下受到压力后仍然表现出健康心理的现象。并对心理弹性的测量进行了探讨,以促进这方面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心理与教育测量"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其教学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学以致用,用理论指导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应学会如何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军校学员心理测量工作中测量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和使用测量工具存在不足诸方面问题的探讨 ,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和对策 ,以期提高心理测量的科学性、客观性、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