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逾》中大部分情况是作者个人“赤裸的自我”之表现;作者在婚姻、家庭和性爱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困惑,表明他是荒诞人生的最早感应者;象征和意象等手法的运用,加强了主题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常在主题意象中蕴含或喻示其判断与理念,“辫子”意象暗示和表现了多重意义,其中主要否定“铁屋子”里昏睡的国民的浓重的奴性意识,即否定国民的缺乏独立意识、不把人当人看及性格中的卑怯和巧滑。“辫子”意象的象征意义的呈现当然源自鲁迅一生与辫子所有的文化、心理和情感上特殊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好诗标准ABC     
好诗的标准大致有三。诗内两条:永恒的主题,卓越的语言表达。诗外一条:诗人高尚的人格风范。诗有社会主题、自然主题和人生主题。诗在关注社会时,应该是人类良知和社会正义的化身。诗在关注自然和人生时,表现的应是人诗意地栖居的感悟,是人立天地间的理趣、志趣和情趣。诗的语言应是借重意象和具有乐感的,不乏创意的。与西方的“文本主义”的孤立的文本研究的观点迥异,中国诗论一直强调作品与作者及其时代的联系,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是作者艺术造诣和深邃思想的结晶。本文着重分析贯穿于该诗中的“夏日”意象,笔者认为作者通过解构这一意象热情真挚地赞颂美,赞颂文学,归根结底是在赞颂人的智慧、人的伟大与不朽,从而清晰地表达了其深刻的人文主题。  相似文献   

5.
明月是中国古典学中最为重要的题材和意象之一,它与边塞战乱、游子思归以及作的人生机遇等紧密相连,成为历代学永不磨灭的主题意象.诗歌中的月千姿百态、意蕴丰富;散中的月清新绮丽、平而不凡;诗赋中的月丰富多彩、优游闲雅;神话中的月离奇玄秘、变化多端.月的“盈亏轮回”、“可望而不可及”、“广寒高洁”等特性成为诗人、作家托物寄意、抒情言志的客体和叙事写实的题材,或直喻淡泊名利,或折射洁志高存等,给读以艺术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小说作家,1987年发表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后崛起于文坛成为了中国新文学别辟异境的新锐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前期的小说因写“暴力”“凶杀”而其主题称为“死亡”。他用超然冷静的叙事手法揭露血腥人生和残酷的现实社会,随着作者创作的深入及思想认识的变化,作者的创作主题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是他创作的转折点。而《现实一种》和《活着》便恰如其分的体现余华“死亡”和“活着”的两个主题端点,作者的创作主题由“死亡”转向“活着”。本文就是从“死亡”和“活着”两个不同的主题来进行分析的。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继承了诗体文学中的落花意象传统并把它作为小说的中心意象,具有深厚的美学意蕴。它以“花魂”、“落花”寄寓理想人格美的追求和作者的人生悲剧意识,以葬“落花”加深死亡的悲剧意识并表达永恒的灵魂自守,标示着小说美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欧阳子在《(游园惊梦〉的写作技巧和引申含义》一文中,评价小说《游园惊梦》的主题是“人生如梦”,认为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人生观是消极的多。而笔者认为小说主题是积极的,作者是在“如梦人生”这一消极外衣的掩盖下,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学者们对《围城》主题的探讨见仁见智,至今影响较大的说法有四种:”围城”说、“爱情”说、“揭露现实”说和”人生境况”说。笔者认为,探讨《围城的主题固然不可轻视作者的创作初衷,但更重要的是立足于文本实际,还要分析作者的创作态度,以科学的方法和公正的态度探讨《围城》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10.
"背叛"是蕴含在当代作家张炜长篇小说《家族》中的深层主题。在阐述交叉于历史与现实史诗中的忠诚与背叛这一矛盾的产生、发展的基础上,诠释了"背叛"是为了神圣的信仰和崇高的理想这一本质的内涵。在这一主题带来的震撼中又有着史诗般的毁灭与悲凉,凸显了主人公的人格力量、审美内涵以及对人生对人性深层的理解与感悟。  相似文献   

11.
王立教授新著《武侠文学母题与意象研究》具有独特性,作者划分母题、范式的七种角度,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多是故事叙述所不可或缺的“多发性主题基因”的母题,一类是与环境、背景有关或能构成“定型性”象征的意象。“比武招亲母题”从人类学和跨文化研究角度,追溯出成婚考验习俗祭起母题的印度佛经来源。“跨国别忠奸之争”的解读,也为考察中国武侠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复仇主题置于跨东西文化的语境俯瞰,其意义不仅在对中国武侠文化的消极因素寻本清源,更在于深入阐明了问题具有的人文内涵。没有作者的理论阐释,我们就可能忽略许多现代武侠文本潜藏的丰富文化意义,并对它们的历史价值估计不足。  相似文献   

12.
摘要:《到灯塔去》是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来阐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内在情感,以及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东西。与伍尔夫丰富的阅历以及对人生的感悟紧密联系。很多作家对其中的象征意象做了不同的解读,但是仍然留有一些空白之处。有些情感和意识是无法用直接的语言能表达出来的,伍尔夫善于运用象征意象来诠释感情,因此,文章大量的象征用于更加流畅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本文主要针对小说的各部分标题:“灯塔”、“窗”、“岁月流逝”等意象进行了分析。借以深刻领悟作者的创作理念和文本的主旨。  相似文献   

13.
重点探讨王国维词主题及情思内涵。王国维词主题在对传统题材的沿袭上多有新意,尤其是对传统的伤春伤别、伤春悲秋词赋予了独特内涵,其中包括对传统诗词中女性形象的突破,对伤春悲秋词的哲学思考。词集中多次出现“人间”意象,寄托了王国维对人生的感悟,本文围绕此意象从哲学内涵的角度做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凯瑟琳·安·波特运用跨时空蒙太奇、梦幻、内心独白、象征意象多重意识流艺术手法,以松弛、随意的流向,深刻地展示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流程以及各层次的意识和矛盾心理;在表现人物的人生经历与心路历程的同时,含蓄地发掘作品主题,使貌似平常的事件意味深长,从更深的层次唤起读者去思索:妇女如何从内心真正摆脱从属的心态与角色。作品中意识流技巧与内容的完美结合,获得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海子诗歌的主题意象可以概括为“青春远行” ,从中又延展和生发出村庄、麦子、天空、远方等意象。“青春远行”在本质上是一种“浪子”式远行和美学历险 ,其目标不是指向“家” ,而是指向遥远的“天边外” ;其结局是悲剧性地“死于中途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的价值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调动自己的社会人生经验、根据个人的理想、审美标准和价值观等对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意象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能让读者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丰富作品的艺术外延,加强作家和读者的沟通交流,促进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7.
“双减”背景下如何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跨学科主题式作业是一种有效尝试。吴正宪老师执教六年级“百分数”,课末布置学生完成作业“二年级小朋友踢多少个毽子算达标”。以真实的问题为载体,以“主题式作业”为抓手,采取项目活动的方式呈现,学生融合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应用意识与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18.
孙波 《文教资料》2006,(13):138-139
张炜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这些英雄来自民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但作品中他们最后的命运却是悲剧性的,这是“民间”给张炜创作带来的局限。强烈的“民间”意识既成就了张炜也限制了张炜。  相似文献   

19.
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张爱玲作品中月亮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可见月亮情结对张爱玲创作的意义在于:它是作者家园意识的投影;它是作者超越自我、把握人生的契机。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中,涌现出了大批乡愁诗,在主题、意象等方面都有着惊人的趋同,如其中的一些意象“笛”、“歌”、“云”雾等,本文试就这几个意象做总体上的解读,希望藉此达到对这一类诗歌内蕴精神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