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冷战史新研究不仅表现在多国档案资料的发掘和运用,更表现在对冷战本质及其结构性特征的再认识,其中包括研究视角的拓展和转换。从新视角着眼,冷战逻辑并不限于国际斗争的层面,而且延伸到各地区本土革命的层面,两个层面的"四维互动"体现了作为世界体系结构性分裂的冷战格局的本质。文安立的《冷战与革命》通过对冷战与中国革命互动关系的考察为冷战史研究范式的创新作出了贡献.但作者的理论思维尚待进一步厘清。  相似文献   

2.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冷战结束了,但冷战思维仍然存在,我们必须加强对冷战思维的防范及其危害性的认识。 在冷战后的10年中,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并没有放弃冷战思维。所谓“冷战思维”,就是在战后持续40多年的东西方冷战的国际大环境中,美国政界、学界及舆论媒体等分析国际形势、观察国际事务的特有的思维模式或认识框架。冷战思维是美国发动冷战的思想基础并延续于整个冷战时期。 现阶段美国冷战思维的主要特征。以现实主义为冷战思维的哲学基础,认定大国间具…  相似文献   

3.
与欧洲相比较 ,冷战在亚洲具有六大鲜明且相互关联的特点 :(1)从冷战格局看 ,表现为两极三角 ;(2 )从美国遏制的对象看 ,在一段时间内 ,主要是中国 ;(3)从冷战的内容看 ,美苏争夺的重点是“中间地带” ;(4 )从阵营结构看 ,亚洲未形成稳定的阵线分明的国家体系 ;(5 )从冷战的表现形式看 ,亚洲冷战常以热战的形式表现出来 ;(6 )从冷战的进程看 ,2 0世纪 90年代后冷战仍在亚洲延续。这些特点对亚洲国家、地区和世界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就体系层面而言,世界历史经历了古典均势和现代均势两个基本阶段,并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冷战结束后,均势更趋复杂,但总的趋势是向多极均势转移。对亚太地区的均势,中国应有自己的认识和抉择。  相似文献   

5.
冷战的结束是本世纪末发生的最大历史事件,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冷战后新的国际关系将直接对21世纪的世界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分析了冷战后国际关系的新变化,认为新的国际关系中,五极结构是主要框架,经济竞争是主要方式,和平与发展是主流.同时,着重说明中国在新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及中国的一贯外交立场.中国是世界的安全力量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为了确保美国的世界地位不受挑战,美国在全球安全战略上突出了遏制中国的战略选择。在亚太,由于受美国全球安全战略的影响,美国对华防范与遏制的一手较为强硬。美国加大对台军售就是其典型的表现。这种以军售为主要形式的“安全安排”,一直是冷战后美国全球和亚太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从近中期看,美国仍会加大对台军售,但又不会走得太远,以免危及美国的国家利益;从长期看,不排除出现美对台军售恶性质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江泽民顺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用历史和全局的战略眼光,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维护世界多样性的国际战略构想。本文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江泽民维护世界多样性的国际战略构想的客观依据、主要内容及其对新世纪的中国外交与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明冲突论”成为美国外交政策制定们寻找的解释后冷战世界的“新理论”。它实质上是美国霸权思想的反映,旨在为实现美国的战略利益提供理论依据。冷战后国际环境的变化,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美国“化霸权”提供了现实基础。美国“化霸权”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都有表现。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而言,抵制“化霸权”,坚持多元化的互补繁荣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地缘政治因素正逐渐取代意识形态,成为一国对外交往所考虑的重要因素。进入新世纪以后,世界地缘政治状况既表现出与冷战结束以后的形势有若干联系,又显现出了一些新变化。在全球政治舞台上,各主要大国在世界地缘政治体开始了新一轮的分化重组,以便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居于有利的战略地位。文章分析了新世纪世界地缘政治的特点以及在世界背景下中国自身的地缘政治形势,并依此对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提出几点建议:海陆兼顾,海权是重点;立足东亚;优先解决台湾问题与南海问题。  相似文献   

10.
教学思路"冷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深刻影响着国际关系,甚至有历史学家还将两极格局结束后的时代称为"后冷战时代"。"冷战"教学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其第23个专题"冷战与20世纪下半期世界的新变化"规定的内容要求是“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国际观及国际观教育进行了抽样调查。在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国际观教育状况进行了归纳,对国际观教育对策提出了建议,以期推动大学生国际观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后,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改变,美国的亚太战略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使其对华政策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经历了一个由以遏制为主接触为辅向下接触为主遏制为辅助的过程。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美国对中国战略地位认识的变化及美国国内不同利益集团在对华政策上的竞争和力量消长。美国对华政策上的两面性特点成为影响冷战后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以后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标志着雅尔塔体系和冷战的终结,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二战后建立在美苏实力对比基础上的雅尔塔体系,由于苏联的解体而不复存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同时,战后美苏长期的冷战对峙和美苏争霸局面也相应地结束了。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大国论”是冷战结束后,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大国之间的政治与外交斗争空前突出、国际贸易摩擦日趋严重、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背景下出现的。其目的是为“中国威胁论”制造依据;为遏制中国寻找借口;以此否定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使中国在大竞争时代丧失平等竞争的条件;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中国还只是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大国。那种“日益繁荣的大国必将四处施加影响”的说法,是以冷战思维方式看待世界形势的表现,属西方传统现实主义政治学的老套。  相似文献   

15.
台湾问题是关系到我民族复兴的重大战略问题,同时也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核心的议题冷战后,美国国会影响对华对台决策的力度明显加大,成为影响美国冷战后对台决策的主要变量,并且常常扮演非常消极的角色、美国国会积极主动地影响并力图主导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的制定主要出于其强烈的政治意愿.认清这一点对于我们认识美国在台湾问题的立场、态度,从而加强与美国国会的交流和交往,厘清台湾问题的种种干扰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课标界定(对学习内容的定位)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上帝选民情结以及大国的文化使命感,使美国将其文化政策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地向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侵蚀和文化扩张。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华文化渗透行为主要表现为:利用大众文化传播、学术交流活动、经贸往来等手段对华进行文化渗透和施加文化影响,以期实现对中国的和平演变并继续维护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18.
西亚在世界地缘政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冷战后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影响,有必要引起足够重视。为此,文章对冷战后西亚安全态势作一回顾,并就其发展趋势加以谨慎预测,为制定国家安全战略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就是中华民族"和"文化的"四观"之一。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就是追求民族与国家之间珍爱和平、和平发展、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本文着重分析了协和万邦国际观的文化传统、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美国、苏联成为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随着其在战争中经济实力的迅速膨胀而奉行霸权主义政策。随着杜鲁门主义和遏制战略的出台,冷战开始。与此同时,美国还利用朝鲜战争爆发的有利时机力图实现其远东战略。朝鲜战争是二战后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它对冷战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此战打击了美国的霸权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威望,同时,它还为苏联在同美国的冷战对抗中增加了筹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