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符号学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方法。符号学固有的特征是社会集体性,而意识形态则是一种集体意识和集体表象,是一种意指形式,因此,以符号学模式分析意识形态,可以说是天造地设。索绪尔曾把语言区分为整体语言/个体语言(社会性/个体性),以符号学为准绳,确定整体语言为语言学研究对象,因为它具有社会集体性;叶尔姆斯列夫则以图式/习用替代索绪尔的整体语言/个体语言,认为图式、习用两者均具社会性;罗兰·巴特经由叶尔姆斯列夫这一环节———语言的图式/习用支配着符号的结构、运作和意义,从而颠倒了索绪尔的语言学是符号学一部分的理论,改变为符号学是语言学的一部分,也就是运用语言学模式———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分析一切符号学事实,分析一切意指现象。其中句子是典型的横组合段。句子蕴含的完成力量以及句子本身的完整性,与意识形态的重复、固着及完成的特性是一致的,句子因此成为文化意指分析、意识形态分析的模型、渠道和对象。纵聚合关系则对含蓄意指的能指或所指作出分类。直接意指直显真实(语言的真实),它转移为含蓄意指的能指或所指,或者说含蓄意指的能指或所指负载、蕴含了直接意指。含蓄意指的所指当中的不变者或常数就是意识形态,它凭借自身负载、蕴含的直接意指实现意识形态的“天然性”、“真理性”的幻象。含蓄意指的能指的常数是修辞学,或者说修辞学呈现为意识形态的意指方面。含蓄意指的能指或修辞的手段或意识形态的意指面貌,是语义转变、偏离、扭曲。这是实现意识形态幻象和揭露意识形态幻象的途径。因此,文化意指分析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研究和修辞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罗马尼亚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美学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在文化符号学、数学符号学、逻辑符号学、人道主义符号学等不同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建构了形式符号学、逻辑符号学、结构主义符号学、审美符号系统论等多元批判范式,提出了“文化作为人类实践的符号意指过程”“结构主义数学诗学”“社会现实及意识形态的符号学分析”“人道主义符号学”“有机文化‘能动’主义”等创新性命题,彰显了极其鲜明的实践批判与人道主义精神,为世界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美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3.
陆羽在《茶经》中实施了意指概念和接合实践两种修辞策略,他提出了"经""嘉""精""俭""洁"等意指概念,并通过接合实践,搭造了儒学话语阐释框架,赋予意指概念丰富的儒学内涵。《茶经》通过话语修辞建构的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很快就得到了中国主流社会和各阶层的普遍认同,并一跃成为流行中国茶界的主流话语,历经千年而不衰。在今天呼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语境下,《茶经》所传递的茶文化理念仍然得到人们的尊奉与认可,这不能不归功于陆羽卓有成效的修辞实践。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话语:文学修辞唤起的第一接受反应是言语技巧,但文学修辞决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言语技巧。本期推出的一组文章,无意论辩文学修辞“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只着力探寻文学修辞研究不拒绝言语技巧、又超越言语技巧的或隐或显的运作规则。修辞策略、话语结构、话语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深层规约与驱动,或许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如何走出视文学修辞为文学书写技巧的误读,进入更为开阔的解释空间。《想象爱情:文学修辞的意识形态介入———修辞策略和20世纪中国文学类型史之一》以爱情叙事为观察点,以修辞策略和意识形态介入为逻辑路向,为“重写…  相似文献   

5.
本篇论文试图从话语功能的角度阐述修辞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包括种族、性别、阶级历史语境等施加在修辞上的影响以及反过来修辞所发挥的意识形态功能。  相似文献   

6.
巴特的符号学注重意义的产生过程,即意指过程。为描述意义的形成过程,巴特在索绪尔和叶姆斯列夫的语言符号理论基础之上建立了符号的二级意指系统。在巴特的二级意指系统中,能指并不因为找到了所指而停止了意指活动.而是与所指一起向一个更大、更新的符号的构成因素——能指转化,使第二性符号系统能从语言结构以外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得到新的意义。这个系统对社会新闻、照片、广告等符号背后的社会意义解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依据巴特的符号学理论,主要从符号意指实践的理论基础、意义来源及其指导意义三方面来探究巴特视角下的符号意指过程。  相似文献   

7.
罗兰·巴特符号学视角下的符号意指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特的符号学注重意义的产生过程,即意指过程.为描述意义的形成过程,巴特在索绪尔和叶姆斯列夫的语言符号理论基础之上建立了符号的二级意指系统.在巴特的二级意指系统中,能指并不因为找到了所指而停止了意指活动,而是与所指一起向一个更大、更新的符号的构成因素--能指转化,使第二性符号系统能从语言结构以外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得到新的意义.这个系统对社会新闻、照片、广告等符号背后的社会意义解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依据巴特的符号学理论,主要从符号意指实践的理论基础、意义来源及其指导意义三方面来探究巴特视角下的符号意指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广义修辞学理论视域下,跨文化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挑选与组织、传播发送与传播接受都是一种具有明确目标对象与清晰话语目的的跨文化修辞行为;修辞主要从三个层面参与跨文化大众传播:传播话语的选择与建构、传播文本的文体选择与修辞建构、传播主体的精神建构。从传播话语的时域影响而言,跨文化传播亦因传播者的精心修辞而产生久远而广泛的意识形态影响,常成为传播接受者的异域文化认知及集体记忆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文革文学修辞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革期间的话语权更迭,时代选择了工农兵作为新的话语主体,同时采用集体言说参与符合当时意识形态所需的学体建构,这种修辞策略使话语主体在审美意义上自由出场的可能性被堵塞,实际上造成了中外学史上最为特殊的话语主体缺席景观。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的本质是一种夺取和巩固政权的工具。在指涉政权的合法性与执政的正当性方面,民进党逐步形成了“民主话语”“本土话语”“台独话语”“反中话语”为核心的一套系统的意识形态论述。通过制度与“法律”、大众传媒、教育等核心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争夺,民进党创造了意识形态话语的有利生产条件;通过概念生产与二元对立的话语修辞,民进党掌握了意识形态话语的认知与意义阐释规则;通过悲情叙事与恐惧诉求的话语传播策略,民进党掌握了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心理认同机制,由此逐步夺取和确立意识形态话语权优势。对台湾政治生态和两岸关系也造成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修辞批评的价值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批评作为文学批评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它在当代的复兴,对文学批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这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从西方现代修辞批评角度看,对修辞本性的哲学反思,将修辞看成是一种话语实践,看成是对真理的认识和表现,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文学和文学性问题;另一方面则可以从修辞批评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关系看,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更靠近修辞批评这一特色,以更好地发掘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章探讨了符号、符号思维、符号意指过程以及符号学研究的对话必特征,说明符号学研究不应固守那种静态的、独白式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而应加强“对话”意识,重视一切形态的符号意指活动和具体的、开放的意指过程,以及此过程中主体的自我对话认知和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认知,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了解符号的运作规律。  相似文献   

13.
文本修辞是创造者为达到传播的目的而创作的完整的、独立的修辞作品;话语修辞是交际者为达到交流目的而进行的表达。文本修辞和话语修辞是基于修辞存在的形态而划分的类别,它们是交叉存在的,有时候可以合流。文本修辞和话语修辞在生成主体、存在形式、价值取向、影响对象和批评标准方面都有不同。区分文本修辞和话语修辞对修辞生成、修辞评价和修辞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符号学理论背景下的翻译过程是一个典型的解码过程,解码又是一个意指的过程。翻译的最高标准即再现源语符号系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形式也包括意义。雅克布逊的翻译三分法是翻译符号学的开端,为翻译符号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该文从翻译符号学的角度对张培基英译散文进行分析。无论从涉及源语社会历史的语内翻译、关于两个符号系统之间符码转换的语际翻译还是有关传统文化的符际翻译来看,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散文都堪称经典,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传说,巴特所说的"社会神话"指弥漫于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广泛被人们认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它们表面上看似自然,实则是虚构的符号或者说是意识形态。社会神话以独特的修辞方式进行虚构,在形成过程中要借助审美过程为自己赋予合理性,一旦成形,它就迅速借助认知过程进入意识形态。社会神话是修辞与意识形态的合谋。  相似文献   

16.
对鲍德里亚的早期文本《物体系》的理解需要从对象、意指和方法三个维度展开。从对象维度看,《物体系》从功能之物、非功能之物和意识形态之物三个层面展开对“物”的分析和批判。从意指维度看,“物”的批判的深刻意指是历史与文化批判,最终是对人与社会的异化状况的反思、批判与拯救,其中心是意识形态批判。从方法论维度看,鲍德里亚通过将精神分析方法和符号学方法移用为《物体系》的意象分析方法和文本架构方法来完成其思想铺展。对象、意指和方法的三重透视是理解鲍德里亚此后其他重要文本的总钥匙,其后来的文本只是将批判对象由“物”的批判逐渐拓展为对生产、消费和符号的批判,从而构筑起宏大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体系。与《物体系》相似的批判意指和批判方法始终贯穿于鲍德里亚的其他代表性文本之中。  相似文献   

17.
不同于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传说,巴特所说的“社会神话”指弥漫于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广泛被人们认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它们表面上看似自然,实则是虚构的符号或者说是意识形态。社会神话以独特的修辞方式进行虚构,在形成过程中要借助审美过程为自己赋予合理性,一旦成形,它就迅速借助认知过程进入意识形态。社会神话是修辞与意识形态的合谋。  相似文献   

18.
社会心理修辞学认为,从言语毛坯到修辞文本的形成过程是修辞者心理活动的过程。人们的修辞行为受社会心理的影响,修辞过程受各种心理因素的制约,修辞需要切合并能动地利用社会心理。修辞者在建构话语时,会受到社会心理的影响。因此,人们在理解话语时,也会析出修辞者话语中所浸润的社会心理成分,话语的理解也应该考虑社会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符号学方法对王蒙的短篇小说进行了细致的解码阅读,得出如下结论:表面看似一篇描写“紫绸花服”兴衰际遇的私情小说,实际上以普通意象为材料,编织出色彩斑斓的审美含蓄意指;在明白晓畅的文本表层话语背后,蕴涵着深层的文化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谚语包含了很多人生哲学和道德准则,像镜子一样,映射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谚语又是语言和文化的集合,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对社会谚语的研究大多是从文化的角度,前苏联著名语言学家巴赫金提出的意识形态符号学理论就是其中一种。巴赫金符号学理论将话语作为典型的意识形态符号,社会谚语是典型的话语,所以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意识形态是自然和社会在人头脑中的反射和折射,爱文化模式如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这些模式来自于文化的深层结构、意识形态符号又包含了文化深层结构的内容。从这点上理解,意识形态符号就是文化符号.文化深层结构以社会谚语作为表现形式,渗透到个人的意识中去。那么抽象的文化观念就变成了具体的感知和行为,所以文化能够长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