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9 毫秒
1.
四、《史记》中的祥瑞灾异在中国古代神秘文化中,祥瑞灾异之说影响甚大。祥瑞是附会于为君王获得上天赐予符命的象征,灾异则是对自然界物候异常变化的神化附会,常常被用来作为古代帝王应天受命,君权神授的天意兆示。中国古代史学一开始即受神秘文化史观影响,将祥瑞灾异视作神意作用于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春秋》、《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都有不少神灵怪异现象的记载。司马迁《史记》更是祥瑞灾异记载的集大成者,据笔者统计,《史记)}所涉祥瑞灾异约略四百余次,司马迁继承阴阳五行灾异理论,格外看重其重大的历史象征…  相似文献   

2.
祥瑞灾异作为一种传统的政治理论与政治文化,较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社会,其主要政治功能在于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服务。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祥瑞灾异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的政治功能因时代不同而有差别。另外,祥瑞灾异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以及人们的心理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祥瑞灾异思想曾对中国古代的政治与社会产生过深远地影响,它的主要政治功能是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太平广记》中祥瑞灾异的研究,考察祥瑞灾异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4.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祥瑞灾异作为一种政治文化,不仅影响了政治的运作和发展,而且深深渗透于礼乐制度层面。这一时期各种弥灾性礼仪以及宗庙祭祀乐都带有强烈的祥瑞灾异色彩,祥瑞灾异对其时代变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金沂 《文教资料》2012,(26):170-172
在我国古代漫长的政治文化生活中,祥瑞灾异占有重要的特殊地位。祥瑞灾异思想源远流长,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在汉代真正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体系。汉朝谶纬之学泛滥,祥瑞灾异类公文与谶纬之学呼应,数量多,内容复杂。本文主要分析了两汉祥瑞灾异类公文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并对祥瑞灾异类公文进行了必要的统计学分析。  相似文献   

6.
祥瑞灾异之说的嬗变与没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时期,董仲舒综汇儒家经典,博采诸子百家,完善规范了祥瑞灾异之说。这一学说,对此后的历史影响极大,但也不断有人提出批评。北宋以后,随着儒学的发展,知识界对董仲舒的部分观点进行了比较严厉的否定。  相似文献   

7.
西汉"灾异说"之旨,在于要当政者慎微重始,尽早发现政治失误并及时正确应对,其实质乃是在中央集权体制下王权空前强大之时士人们为了发挥自身的政治作用而创造的一个话语系统。西汉儒臣们运用这个话语系统,参与朝政,可是效果有限。于是,"灾异说"始衰而"祥瑞说"始兴,后者成为士人为王权服务的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8.
祥瑞灾异文化和年号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独特的文化,在思想和政治方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祥瑞灾异文化源于朴素的天人观,并在汉初被纳入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框架中,使得拥有至高权力的君主能够有所畏惧,并通过改年号或下罪己诏的方式来自我约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而西汉作为首个使用年号的朝代,其中有近一半的年号直接体现了这种“天人感应”理论,它与祥瑞灾异文化相结合,对后世的年号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序汉代人对上天抱有强烈的疑念,关于灾异说,除了具有和变雅诗中描写周代人对天的意识、怨嗟、怀疑的共同点之外,汉代人的怨嗟、怀疑并非是对天的不信任和批判,相反却表达了对天的一种深深的信赖。本文将围绕《诗》的正变说和灾异说之间的关连性问题,做进一步的考察。灾异说和诗说西汉后期是儒教理论对政界发生影响的时代,其中灾异说是最有影响的理论。灾异说一方面做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而使用,另一方面又成为攻击政要等特定掌权人物的武器,因而灾异说的起因是具有二重性的。若从当然的角度来看,对灾异说是不能全面肯定的。若从灾异说…  相似文献   

10.
清人孔广森所著《公羊春秋经传通义》是其公羊学代表作。学术界对该书的思想价值存在争议。其实,该书肯定"人情"的价值,呼吁发挥"亲情"的作用;援引《孟子》,提倡民本思想;持有发展进步的历史观,鼓励面对社会危机应灵活应对,实行"行权";质疑"灾异""祥瑞"学说,在训诂、考据背后包含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应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1.
儒学到了西汉时期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其显著的标志就是董仲舒把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自然主义”思想与儒家“人本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化自然观。这种自然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时代性,也有某种逻辑上的必然性。它根源于人们对自然界“同类相动”的普遍认识,经董仲舒“天人同类”的证明,必然形成“天人感应”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的人性论有其内在的理论结构,他的人性论是在天人感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渗透到社会政治、教育等各个方面,他的“性三品”“性情说”等人性论思想无疑在儒学历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人性论不单单是一种思想,更是在汉代大一统背景下为政治而服务的理论工具,是儒家思想重新被重视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理论原因。  相似文献   

13.
孔子创立了儒家之道,但是真正使儒家思想得到独尊的则是汉代大儒董仲舒。董仲舒怀着儒者所特有的强烈的忧患意识竭尽毕生所学重新诠释儒家思想,建立了一套天的哲学。在他的理论系统中“天”有3层涵义:自然之天、神灵之天和义理之天,而“天人感应”的思想则最终使儒学获得了统治者的支持,对西汉以及之后的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董仲舒借鉴了先秦诸家的“自然天论”思想,并吸收了殷周时期神秘的“天命”理论,而且综合了秦汉之际人们所获得的自然知识,以解决西汉社会的政治、经济问题为出发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的哲学。“天”在董仲舒的哲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既统摄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学说,又贯穿董仲舒思想的始末。在董仲舒“天”的哲学理论中,为了解决儒学在西汉发展时所遇到的,如何将先秦儒家的德治理想与专制体制相结合的问题,“天”被赋予了多层含义,但最为重要的是董仲舒对天赋予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成分,并以“仁”作为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君主被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取法天的仁德之政。  相似文献   

15.
阴阳理论在董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董子对阴阳的性质、运行的方式、运行的路径,以及阴阳在行进过程中的数量和比例的变化及其在气候的变化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分析说明。从其论述看,其阴阳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都充分吸收和利用了当时天文学和气候学的有关知识,具有朴素的科学性。在论证方法上采用了当时汉代社会普遍流行的简单类比的方式和天人感应的形式,虽然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但似乎更多地表现了当时农业社会条件下靠天吃饭的人们的一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观。侗族大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都鲜明地体现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侗族大歌对于培养中华民族精神,发展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以及这一思想的独特内涵。指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一方面从理论上肯定了德治为本的政治方向,为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思想基础,奠定了政治基调。另一方面,他的宗教神学也从理论上炮制了许多荒诞不经的内容,有愚民成分。认为研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应当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对其给予客观的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天命观"是儒家哲学中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之一,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建构的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学体系,渗透着敬天、知命、畏天命的"天命观"思想。孔子的"天命观"是相信天命但更注重人事,充满着关注现实和人生的务实精神。其中,对"天"的态度,是敬;而语及"命"时,多和人事结合起来,强调如何在"天"意的指导下,更好地处理人事,因此更注重的是在"天意"之下的现实的生活。其对"天命"的叙述,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成分,实开董仲舒"天人合一"理论之先河。孔子敬天,因而重祭祀;知命,因而重现实生活;畏天命,才"敬鬼神而远之"。可以说孔子以天命观为基础,建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9.
天命灾异是董仲舒之天的哲学的重要内容。董仲舒诠释《春秋》、《公羊传》,大谈灾异与人事的天人感应。灾异是天之所命,是天意的表现。人君的行为失道,天以灾异谴告、警惧,人君见灾异,"内动于心志,外见于事情,修身审己,明善心以反道者也",灾异自会消失;如果人君不能反省改过,则伤败乃至。因此,天命灾异表现了天的道德理性,肯定了人君的主体性,加强了人君无可逃避的责任感。董仲舒著《灾异之记》,以阴阳之道解释《春秋》灾异。董仲舒的天命灾异思想,虽无知识的意义,但有道德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董仲舒以天人论为形上依据,吸收百家思想,对先秦儒家仁义思想进行了改造。他的改造突破宗法血缘限制,否定了孔孟的“亲亲”之仁、“敬长”之义,从人我的角度对仁义思想进行区分,把“仁”和人、“义”和我联系起来,提出了“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的仁义法思想,从而赋予“仁”和“义”新的内涵。这一改造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