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谢静 《青年记者》2021,(18):12-16
本文以上海城市社区媒体的经验为基础,总结新媒体环境下社区公共传播的变化,分析其运作方式与特点,反思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新媒体的社区传播,不仅参与构建了城市社区的新形态与新关系,而且再造了城市公共传播体系。考察与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的社区传播,促使我们反思有关社区与媒体的传统定义。  相似文献   

2.
社区传播与社区文化建设关系密切。社区传播具有有效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的功能,可以成为社区内外沟通的桥梁,能够培养居民民主参与的意识。针对社区传播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要有效整合新媒体功能与社区原有功能,更好地以社区传播推动社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传播基础结构论为理论基础,以江西南昌市为例,试图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城市社区传播结构现状,并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三个方面对城市社区传播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态,不同民族在经济、文化、情感等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融合.西安市回坊X社区作为典型的民族互嵌式社区,已建立起包含传统媒体、新媒体及空间媒体的多层次传播体系,形成了"结合空间促进传播深发展""兼具点面推动传播全覆盖""探索路径拓展传播新方式"的传播策略,在促进社区治理与...  相似文献   

5.
韩佳璇 《东南传播》2014,(5):124-126
随着新媒体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品牌社区在品牌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以品牌社区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知名网络淘品牌"七格格"的成长实践,分析了品牌社区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总结了品牌社区内的传播类型和特点,在核心消费者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淘品牌的品牌社区传播模型——以核心消费者为中心的多个子社区松散关联而成的虚拟社区空间。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社会化媒体逐渐成为人们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正如著名社会学家卡斯特所说,一个“大众自我传播”的时代逐渐浮现.在这样一个人人都可以成为报道者的时代,大学的新闻教育该如何面对这种变化.本文以新媒体的变革为背景,指出新闻教育的重心应该转向社区新闻教育.社区新闻教育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出熟悉社区脉络的新闻记者,还可以提升社区的社会资本,促进社区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7.
社区报的差异化和服务性,是报业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新晚社区报》作为哈报报业集团新媒体的一个分众形态,传播内容更富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报纸的价值是满足读者需求,《新晚社区报》按照受众的需求进一步细分市场,具有独特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4,(14):61-65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了实体社区的信息传受形态,也影响了受众的媒体消费习惯。本文以《海西晨报》社区报为例,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社区报所面临的困境,社区报在内容上偏"硬",难以真正实现"接地气"的目标;在发行上过于粗放,未能实现精确投递;在广告经营模式上尚未实现分类广告的集约化经营;在社区服务上手段陈旧,未能实现与居民生活的深度融合。本文认为,当下我国社区报的突围之道在于正确认识和运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规律,以媒体融合为手段,开拓社区报的可为空间。  相似文献   

9.
毛小娟  罗兆均 《传媒》2021,(2):43-45
在新媒体发展助力下,社区新媒体平台的应用不断扩展,对社区治理模式也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在现阶段基于新媒体的社区治理模式中,以社区居民为中心的资源网络建设成果与以社区管理者为中心的政务平台间偏差较大,制约了新媒体助力下社区治理模式的平稳运营和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尝试对新媒体助力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实践路径进行一定的探索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知识传播是促进社会化发展的主力军,在新媒体技术进步的同时知识传播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新技术催生网络社区平台发展,新工具促进个体表达向集体智慧的转变。知识传播的途径由线下融入线上,"受众"一词被"用户"所取代,其行为变被动搜索为主动参与。在参与式环境下,知识传播呈现新样态。本文以知乎社区为个例从用户角度出发分析新媒介环境下参与式知识传播的新特点以及传播利弊,并就其发展趋势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1.
传播媒介深深嵌入乡村社会中,并改变传统乡村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建构着新的社区文化。文章以媒介研究的实践转向为路径,采用网络民族志研究方法,探讨乡村青年是如何统合新旧媒介进行媒介实践活动,媒介在乡村抗疫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并在实践中又产生何种主体关系与文化。研究发现新旧媒介彼此交融混搭,甚至传统媒介被重拾,两者共构为一种社会文化"传播力"。青年并未被媒介结构反制,他们发挥创造力与能动性,成为抗疫行动的主体。媒介实践是一个互动过程,它不仅是再现或描述现实,更是对现实世界的形塑与建构。  相似文献   

12.
孟笛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8):127-133
[目的/意义]虚拟社区研究勾连了传播学、社会学、管理学多个学科,是新媒体研究的重要领域。对该领域进行文献分析,梳理国际学术界虚拟社区研究的发展脉络,并深入探讨该领域的三大重要主题,对国内学术研究将有所启示。[方法/过程]基于SSCI、A&HCI数据库,遴选出虚拟社区研究中最受关注、影响力最大的文献进行文本分析和总结。[结果/结论]虚拟社区研究经历了从广阔宏观的社会学论述到具体专业性主题社区的实证分析的演变 。即通过对虚拟社区的概念及特征、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以及医疗健康虚拟社区三大重要主题进行深度解析,文章指出未来的虚拟社区研究更加关注"人与网络"的相互作用,并将进一步推进现有协同创新的知识网络框架。  相似文献   

13.
在系统分析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科技进步与对策》的实践,提出了基于科技期刊学术社群的新型媒体型智库构建路径,主要包括组建专家团队、汇聚数据资源、搭建交流平台、提供思想产品等.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科技期刊构建媒体型智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网络与粉丝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粉丝不仅仅是一个群体的代称,更是一类社会文化的表征。在当今互联网大行其道的时代,网络媒介对于粉丝队伍的壮大以及粉丝文化的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分别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群体传播三个层面探讨新媒介时代中网络为粉丝积极参与媒介内容作出的贡献,网络对粉丝团内外权力运作的影响,以及粉丝在网络上构建的阐释性社区及其对集体身份的想象。  相似文献   

15.
馆员网络社群已逐步成为促进馆员网络工作、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有助于提高馆员工作的效率,增强馆员团队的归属感,并能够转变馆员的工作精神。建构优质、高效的网络社群,需要提高参与馆员的交往意识,围绕工作中的问题展开社群探讨,重视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增强网络社群文化的建设,综合运用多种交流形式,以便充分运用网络社群为图书馆馆员服务。  相似文献   

16.
网络虚拟社区是一种新的社区形态,社区提供各种交流平台,使社区成员得以互动。基于这一理论,对高校图书馆虚拟社区建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构建高校图书馆网站虚拟社区功能模型,围绕虚拟社区这个平台,凸现资源优势、服务优势、竞争优势和文化品牌优势。高校图书馆要运用虚拟社区模式建立成功的网站,以门户站点作为虚拟社区的发展方向,利用虚拟社区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和维护反馈循环机制等,为高校图书馆创新发展,开拓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two nonprofit media organizations–PublicSource and Philadelphia Community Access Media (PhillyCAM)–have transformed their legacy practices to better connect within and serve marginalized populations in Pittsburgh and Philadelphia, PA. As traditional newsrooms have been depleted by dire financial realities, new journalism outcroppings have heeded the Knight Commission’s Informing Communities: Sustaining Democracy in the Digital Age (2009) report and, consequently, revised their approaches to community engagement. Adjacent to these reformed legacy newsrooms are community media organizations that operate a municipality’s public, educational, or government (PEG) access media production facilities. Although PEG access media’s legacy has no clear genealogical ties with traditional journalism, an increasing amount of PEG operations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have started to intentionally test editorialized forms of community news reporting. The data collected and assessed in this study has indicated that news organizations like PublicSource have an explicit need to do more relational community engagement work that will enable it to fill hyperlocal information gaps and better serve marginalized populations. Community media organizations like PhillyCAM have extensive experience engaging diverse publics; however, as this study reveals, they could benefit from employing formalized news production methods that are guided by journalistic standards.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约稿方式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约稿方式的功能渐渐弱化。从新媒体定义出发,阐述采用电子函件约稿、网站约稿、微博约稿、短信约稿和虚拟社区约稿这5种新媒体形式的约稿方式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新传媒环境中对约稿方式的革新作用,并提出以新媒体为媒介的新型约稿行为的注意事项,为期刊约稿的"新媒体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性的新型传播载体———因特网络的崛起 ,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新渠道。本文探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主要聚焦于网络在传播领域的异军突起对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的影响。文章以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人社区中的传播为切入点 ,从网络在拓展海外华文媒体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中的潜力着手 ,进而论及面对英文的西方文化信息在网上的强势地位 ,加强传播中国文化的中文信息的网络化建设之现实迫切性。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ole of the online audience community as a strategic resource for media work. It opens up a current perspective on the audience community, which has received scarce attention in research both conceptually and empirically. The article provid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various ways in which the audience community can serve as a resource in the work of journalist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audience community can have wide-ranging strategic significa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media work and media brands. In particular, observing and connecting with the audience community can help journalists acquire deepe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audience, as well as strengthen commitment and engagement among the audience with the media brand. As a consequence of collaborating with the audience community, new journalistic roles and tasks are emerg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