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鸿门宴》是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著名片段。学习本文就要对刘项两阵营人物进行分析。通过刘邦和项羽、张良和范增、樊哙和项庄、曹无伤和项伯四组人物的对比分析,可以欣赏到太史公精妙的构思技巧。  相似文献   

2.
许多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选了《史记》中的"鸿门宴"。该文写项羽谋士范增千方百计欲除掉刘邦,宴会前,以刘邦有"天子气"为借口鼓动项羽进攻;宴会开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犹豫不决时,又自作主张召项庄,嘱其"击沛公于座,杀之。"可终因项伯的阻挠和项羽的优柔寡断,致使刘邦逃离虎口,全身而退。范增见此情形,又气又恼,脱口骂日:"竖子不足与谋!"  相似文献   

3.
《鸿门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对其中的传主项羽,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2000年3月第2版,第一册)和江苏版教参(2005年12月第2版,第三册)认为,他"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由于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不想在席间杀死他,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苏教版《〈史记选读〉教学参考书》(2008版)分析《项羽本纪》时认为,鸿门宴上的项羽"头脑区钝,优柔寡断,完全缺乏政治斗争手腕","范增对他那样忠心耿耿,他不听,项伯那样吃里扒外,他却言听计从.刘邦甜言蜜语的恭维奉承,樊哙义正词严的申斥,张良事后的巧妙反应,他都一一容得下,他完全被人家里应外合地争取、利用、愚弄了".教参的编写者对项羽在鸿门宴的表现持否定态度,认为项羽自矜功伐,头脑区钝,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被人家争取、利用、愚弄,简直是个只知使用武力,头脑简单的鲁莽武夫.然而,笔者在反复阅读《史记》《汉书》等资料后,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想法.笔者以为项羽可能真的有"妇人之仁"、轻视刘邦等心理,但放走刘邦的根本原因却不是这些.  相似文献   

4.
洪方煜 《高中生》2008,(2):36-37
【材料呈现】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大军进驻鸿门,准备消灭刘邦,经项羽叔父项伯的调解,刘邦亲赴鸿门去拜见项羽,项羽设宴相待。宴会上,项羽谋士范增命项庄舞剑,伺机刺杀刘邦,项伯见势不妙,也拔剑起舞,以掩护刘邦。"鸿门宴"后,项羽带兵进入咸阳,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相似文献   

5.
作者从《鸿门宴》座次安排这一角度入手分析,从座次分析人物心理,并通过与刘邦的对比,论述了项羽的性格。在叔父项伯与谋士范增之间,感情的天平失衡,错失良机,揭示了项羽这位失败的英雄的性格。  相似文献   

6.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樊哙从良坐”。象这样详细地叙述宴会中每个人的坐次方位,在《史记》其他篇章中还少见。教《鸿门宴》一课,要注意让学生弄清人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弄清人物的空间位置,才能更好地了解宴会的斗争。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等重要情节,无不与人物的空间位置有关。比如,东南西北都设有座席,项庄在何处舞剑?看来既不在阶下,也不在旁侧,而是在中心空地。这样既便于大家观看,也便于项庄趁机行事。樊哙进帐后何以“披帷西向立”?是因为项王在西边;如果前面不交代“项王东向坐”,此处的“西向”即不可解。宴会上,人物的空间位置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思想性格。  相似文献   

7.
鸿门宴上的座位安排与项羽性格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鸿门宴上的座位安排绝非是项羽自高自大,而应该是分宾主的。刘邦来项羽军营中谢罪,军事态势上处于劣势,但项羽遵从叔父项伯的劝导,心理上不但没有对刘邦设防,反而将刘邦当作客人。在叔父项伯与谋士范增之间,他感情的天平失衡,是宗亲血缘的魔爪和虚伪的道德使项羽坐失良机,也恰恰是这“义”与“孝”使项羽成为一名失败的英雄永垂史册。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樊哙闯帐”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鸿门宴上,波诡云谲,风浪迭起。范增亡刘心切,先“数目项王”,继而“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敦促项王清除心腹大患。然而刚愎自用而又优柔寡断的西楚霸王“默然不应”。无奈之下,范增只得授计项庄,假以舞剑助酒兴,伺机击沛公于座。一时间,刀光剑影,风云突变,沛公性命情同一发系千钧,雏汉根基势比击石之卵危。于是,一个身系刘汉集团的祸福安危、生死存亡的小人物卓立而出——樊哙闯帐。刘邦危在旦夕,张良趋出告急。  相似文献   

9.
“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秦朝末年,项羽经过钜鹿激战,歼灭秦军主力,威名大振,率四十万诸侯联军浩浩荡荡开往关中。而此时刘邦已捷足先登进入关内,并派兵把守函谷关,俨然以关中王自居。面对着轻松窃取胜利果实的刘邦,项羽焉能甘心?而曹无伤的告密、范增的“望气”进一步激怒了项羽,一场大战如箭在弦。但是故事的发展却出人意料:刘邦接受了项伯的建议至鸿门“道歉”,项羽一反常态,对范增的“杀刘”暗示不予理会,对项伯的公然“护刘”熟视无睹,对樊哙的闯帐虽怒斥却又礼遇有加,对提供情报的曹无伤轻易出卖,对刘邦的借故逃脱毫不在意。  相似文献   

10.
[拼音]xiànɡ zhuānɡ wǔ jiàn,yì zài pèiɡōnɡ[出处]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释义]项庄在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或做事除表面意思之外,实际上别有所图。[故事链接]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  相似文献   

11.
距今两千二百年,楚汉相争一小段,沛公刘邦赴宴会,项羽堂弟来舞剑。企图趁机杀刘邦,谋士张良识破绽,暗示护卫快登场,武将樊啥去“陪练”。项庄阴谋未得逞,沛公溜出鸿门宴。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夏振凯!沈阳~~  相似文献   

12.
<正>鸿门宴上,除了刘邦、项羽这两个重要人物,范增、张良、项伯、樊哙、项庄等几个次要人物,其实还有一些小人物,他们同样不可忽视。比如宴会上的倒酒人,没有只言片语,但也栩栩如生,熠熠生辉。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上这个没名没姓的倒酒人,仅仅出现于此处,几乎相当于一个符号。如果一定要为其添加什么头衔,我们姑且称之为“项羽的亲信”。  相似文献   

13.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一段情节曲折跌宕起伏、重要而又精彩的文字,它叙述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霸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最终刘邦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其中的许多人物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历来为人所称道。两大军事集团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各具...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在《鸿门宴》中,让许多独具个性的历史人物出席,诸如项羽和刘邦、范增和张良、项庄和樊哙,卓立于其中者当推樊哙。诚然,别说同项羽、刘邦,即便同范增、张良相比,樊哙也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仅是刘邦麾下区区“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角色而已。然而,由于他,鸿门宴上剑拔弩张、势不两立的紧张形势才得以缓和。事实证明,刘邦与项羽的强弱胜败正是以此宴会为转折点的。所以,说樊哙身系刘邦及其军事集团的祸福安危、生死存亡,盖不算溢美。作为文学典型,其形象随着斗争或张或弛愈来愈饱满,以至光彩照人。灭秦之后,项、刘两大对峙着的军事…  相似文献   

15.
鸿门宴是项羽兵临咸阳时与刘邦的初次较量,暴露了他缺乏远见的弱点,失去了消灭刘邦的一次大好机会,是他的事业走向衰落的预兆,同时,也显示了他作为大英雄不屑于暗算人的磊落胸怀。有人说项羽不杀刘邦是因为他的妇人之仁,而我却认为这是他的君子风度。刘邦向项羽道歉,项羽不记先前之怨恨,邀请刘邦与之同饮,是君子风度;项王认为曹无伤是小人奸细,就应当告诉刘邦,他想要光明正大地战胜刘邦,赢也要赢得光明磊落,同样也是君子风度;范增想借项庄舞剑刺杀刘邦,项羽本无杀刘邦之意,他对于这种营中暗杀的做法不欣赏,所以对项伯“翼蔽沛公”也不反对,…  相似文献   

16.
千年的遗憾安徽一考生乌江岸边,夜色如水。如漆的夜里张扬着狰狞,一支支闪灼的火把如一只只泛着幽蓝的眼睛。啊——是谁用凄凉的声音,在唱一首首熟悉的楚歌﹖是三千江东子弟不散的阴魂吗﹖骓,僵卧在它曾经踏起的飞扬的黄沙中,一朵冷艳开在虞姬如雪的粉颈上。呐喊依旧。如霜的冷刃上浸染着殷红的温暖,一具勇猛硕大的躯体缓缓躺在孕育它的大地上。在这个不灭的神话中,留下了千年的遗憾。亚父范增的一句“竖子不足与谋”似乎就已奠定了悲剧的基础。鸿门宴,亚父频举的玉,不在你的双眼,项庄、项伯的舞剑成了千古的笑谈。在你自负的笑声中,溜走了…  相似文献   

17.
《鸿门宴》是一部大戏,演员众多,且楚汉角色一一配对成对称状:主角自然是刘邦和项羽;配角中谋士为张良和范增,武将樊哙和项庄,间谍项伯和曹无伤。情节精彩,高潮迭起,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以上演员时,很难注意到文中一笔带过的几个人物:  相似文献   

18.
长达4年的楚汉之争,以刘邦获得天下,项羽乌江自刎而告终。造成这种弱者胜、强者败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鸿门宴可算是一件值得探究的事件。 本来项羽听到曹无伤的密报和范增的劝说后,已下定决心利用鸿门宴铲除刘邦。可是当他听到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攻之,不义也”,立刻改变主意,答应项伯“善遇之”。由此,项羽寡谋轻信的性格可见一斑。 而刘邦来到鸿门后,觉察气氛不对,便马上抓住项羽的心理特点,说自己与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同胞,又说“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竭力地跟项羽套近乎,并极力迎合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项羽听…  相似文献   

19.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众所周知,这是《鸿门宴》中排的座次。那么,司马迁为什么不惜笔墨详细叙述各人的座次?原来,我国古代对座次很有讲究。室内的座位以朝东方向为尊,其次是朝南方向,再次是朝北和朝西。按说,刘邦是客人,理应居尊位。但当时,项羽在鸿门驻有四十万大军.  相似文献   

20.
亚父智疲     
高中教材选编了司马迁的《鸿门宴》,各种版本的教学用书都极力赞誉亚父范增的足智多谋、远见果断,但掩卷深思,却又不得不为亚父在鸿门宴中所隐透出来的谋乏智疲而叹惋。身为项羽军中第一谋臣、又独具“亚父”这一特殊身份的范增,论势尚可,而知人却不够。他多年跟随项羽征战,出谋划策,理当深知项羽为人处事的优柔寡断,却在谋诛刘邦的鸿门宴中将全部的机会寄押在他的身上。项伯在项羽军中是一个特殊人物,他与张良交往的历史、宴前“私见张良”的行踪,范增应该知晓却丝毫不知,更说不上防范。无论怎么讲,都很难与足智多谋挂钩。其二,在事态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