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本学期第一次全校升旗仪式刚结束,学校领导和老师提出唱国歌的时候全场歌声不响亮,气氛不浓烈,影响到整个仪式的效果。确实,唱国歌时,有些学生只动嘴,却没发出多大的声音,有些学生甚至干站着不动口,他们或许不会唱,或许不愿唱,显得有些漫不经心。后来我找一些学生了解情况,有的说:"我不唱国歌不等于不爱国,不少场合只播乐曲不必唱的。"有的说:"大家都不放开嗓子唱,我大声唱不是太显眼了,氛围  相似文献   

2.
“叽里咕噜卡拉卡拉……”是谁在我的窗户下面唱歌?唱得可真难听,都影响我写作业了!最后,我终于忍无可忍地;中到门外,结果却发现——没有人,会发出“叽里咕噜卡拉卡拉”声音的,竟然……是一只软乎乎的手套一见鬼啦!  相似文献   

3.
教材简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对本教材作了如下调整:在知识目标上,没有把课本中“我们能‘看见’声音吗?”这个问题单独提出来认识,而是把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融入到学生的第二次实验中,通过让学生再次亲手实践,体验振动与声音产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圆号。也叫法国号,是一种西洋乐器,外文名称为Horn或France cor。它的前身是古代贵族在森林中追捕围攻野兽时用的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兽角”。它吹起来声音“呜呜”的可以传得很远。现在仍有国家把圆号称为“森林的号角”。介绍如何学习吹奏圆号的书籍、文章很多,  相似文献   

5.
杨淑钧 《现代教学》2010,(12):22-22
一节音乐课上,我让五年级学生欣赏歌曲《雨花石》。在学生初听之后,我简单介绍了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我告诉学生这首歌是我小时候学过的,我认为学生可能会用崇拜的眼光看着我。这时,我却听到了一个小小的声音:“我听过这首歌曲,我还会唱呢,有啥了不起的。”我心里顿时一凉。歌曲欣赏结束后,当我要求学生仔细学唱时,一个似乎对音乐不感兴趣的女生却说她早就会唱了。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倾听周围的声音,能正确分辨出自然界和人工活动发出的声音。 2.学生通过实验明确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出声音,并知道怎样才能使它们发出声音。 3.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得出“声音是物体发出的,没有物体就不能发出声音”的结论。 4.学生通过活动能分辨声音的方向、远近、大小、高低,感受声音的奥秘。  相似文献   

7.
太阳的皱纹     
奶奶,我唱《红灯记》给你听!——我家的表权,数不清……唱得好吗?好!好!那你唱《苏三起解》。我唱不来的。唱嘛唱嘛!哎呀!真的唱不来,我只晓得诃: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声音在厅里飘荡,一会儿便被涌进来的人潮淹没。我僵直在人群里,不知道该怎么办,想起来之前大伯母跟我说,奶奶从小把你带大,追悼会上你要多哭哭的!我此刻只是呆了,只觉得冷。爸爸代表家属致了悼词,我第一次看见他哭了,  相似文献   

8.
我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把自己说的话唱的歌,录在磁带里,不管这个录音机的质量有多好,但重新放出来的时候,听起来觉得不像自己的声音,好像大大地变了调;可奇怪的是,别人听了之后,觉得这就是你发出的声音,和你平时说的唱的没什么两样。  相似文献   

9.
胡琴能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泉水会发出叮咚的响声.鸟儿会发出唧唧喳喳声等。声音是司空见惯的.但学生大多不会探究,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观察、讨论,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试图努力精心设计实验,增...  相似文献   

10.
一个小女孩因为长得又矮又瘦而被老师排除在合唱团之外。小女孩躲在公园里伤心地流泪。她想:我为什么不能去唱歌呢?难道我真的唱得很难听吗?想着想着,小女孩就低声唱了起来,她唱了一支又一支,直到唱累了为止。“唱得真好!”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来.“谢谢你,小姑娘,你让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小姑娘惊呆  相似文献   

11.
一、情景再现 镜头一 又到音乐课了,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个个兴奋得如快乐的小鸟.新课伊始,我先让学生一齐背唱上一节课学习的歌曲.琴声响起,学生劲头十足地唱了起来,可是唱着唱着,声音变小了,凌乱了……我很生气:"怎么不会唱啦?"学生马上七嘴八舌地说:"歌词忘了."  相似文献   

12.
《大猫和小猫》是我教给幼儿的一首发声练习歌曲:大猫唱歌时声音大,小猫唱歌时声音小。教学目标是让幼儿感受和表现声音的大小,训练幼儿自如地控制、调节自己的音量。小班幼儿十分了解和熟悉猫这个动物形象,一会儿模仿大猫,一会儿模仿小猫,感到特别有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我和幼儿都唱得非常投入。正当我想表扬他们的时候,俞俞小朋友举手了,我问他有什么事情,他告诉我他有不同的唱法,我就请他来唱一唱。听他唱后,孩子们哄堂大笑,都说唱错了,唱错了。原来俞俞所说的不同唱法就是把大猫的声音唱得比小猫的声音还小。平时俞俞这个小朋友喜欢独辟蹊径,常常会有一些“坏”主意。于是,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唱。俞俞眼睛一亮,很急切地说:“大猫有时候会生  相似文献   

13.
开学初,每班要选一位课代表。我问:谁想当科学课代表请举手。往往有近一半的学生踊跃举手,我从中挑选一位聪明伶俐,在科学课上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当课代表。当我指定名字时,其余同学常会发出失望和不满的声音。  相似文献   

14.
我在教小学自然第三册《声音》一课时,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自然界里有哪些声音?”学生对这一问题非常熟悉,纷纷举例:汽车发出的声音,乐器发出的声音,风声、雨声,老虎、狮子、大象的叫声……包罗万象。没等老师总结,一位学生在前面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概括地回答“所有动物发出的声音。”大家一致表示赞同。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疑问:“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有些动物是不能发出声音的。例如,雄蝉能鸣叫,雌蝉就不能鸣叫,因为它没有发声器官。”他说得有理有据,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蝉,也立即表示赞同。老师被这位学生能联系生活、勇于质疑的做…  相似文献   

15.
一、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师 :你们仔细听 ,听到了什么声音 ?(播放电脑课件 )生 :听到了海浪声。生 :听到了火车声。生 :听到了鸟鸣声。二、听听我创造的声音 :师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 ,你们拿的物品、玩具能发声吗 ?你们可以试一试 ,在小组内先听听 ,然后到其他组给别的小朋友听听。 (学生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生 :(学生下来活动 )你听听我玩具发出的声音。师 :你们的物品、玩具发出的声音真好听 ,你们能为歌曲伴奏吗 ?弹奏《假如幸福的话发出声音吧》。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用创造的声音为歌曲伴奏。气氛活跃 ,孩子们都高兴地笑了 ,培…  相似文献   

16.
动物的叫声     
现在我们要弄明白动物发出声响的种种原因。动物最先发出的声音就是刚生下时的叫声,大多数动物幼崽发出的声音有一个特殊的名称:求援信号。它们也许在说“我饿了”,“快来帮我”。它们的父母会发出一种声音作为回答,使它们感觉好一些。你是不是想到你刚生下来的时候,也是这样?在成年以后,动物的鸣叫就有了更大家好!我是大眼亮亮。你有没有听到在我们居住的城市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人们的谈话声、音乐的演奏声、汽车的喇叭声、建筑工地的轰隆声等?但在野生动物世界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声音:狮子的吼叫声、大象的啸叫声、海豹在水…  相似文献   

17.
内心听觉及自信心是声乐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声乐教学中,只有注意学生这两方面的培养,才能促进我们的教学;才能使学生不断地进步。内心听觉是歌者识别声音好坏的能力,是在内心想象中准确设计出声音的形象,内心听觉要求歌者要有正确的歌唱声音概念。而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通过努力,能学好声乐,这是成功的先决条件。通过十几年的声乐教学实践,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声音是对还是错,以致于不敢唱,持着一种怀疑的态度,不相信自己。所以我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内心听觉的同时,首先培养他们的坚定信心。作为一名合格的…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的改革使课堂教学焕然一新。它加强了课程综合性、活动性、实践性和情境性,倡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课堂气氛追求的是让学生动起来.所谓言为心声.要充分解放学生的嘴巴.自由地发出内心的声音.因此,新课程理想的课堂应该是“有声”的课堂。但受到传统教育观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孩子在课堂上往往处于弱势,教师如何有效地使学生在课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让课堂充满创造.充满活力.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我在以下三方面作了一些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我喜欢春天? 春天多甜歌。你听,叽哩哩,燕子唱了;啾哩哩,黄鹂唱了;咕噜噜,斑鸠唱了……各种鸟儿,各显其能,放开歌喉。尽情欢唱。那声音清脆、甜美,够么悦耳动听啊!  相似文献   

20.
一堂物理课上,王老师正讲得兴致勃勃,突然,从教室的后面传来了粗犷的流行歌曲声音。这声音很大,全班都能听到,以至于讲课的王老师不得不停下来,他停顿了一下,然后笑着向学生们说:“这么美妙的歌声真把我给陶醉了,这首歌我也特别喜欢,就是自己唱不好。我们今天下午抽个时间,一起请这位同学给我们唱一遍,好不好?”班里一片掌声,“那么我们继续来解这道题……。”王老师的做法真高明,他碰到这种偶发事件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既巧妙地解决了问题,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又维护了课堂上随便唱歌的学生的自尊心与面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