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社交网络扩大用户获取信息来源,而信息偶遇作为用户信息获取的一种特殊形式,探究其在社交网络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信息偶遇领域进行文献调查的基础上,归纳影响社交网络用户信息偶遇状况的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信息因素,构建社交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偶遇的影响因素模型,并提出10个研究假设,使用PLS分析样本数据并验证模型假设。结果表明,情绪状态等6个变量对信息偶遇有显著正向影响,信息需求和环境状况感知对信息偶遇有显著负向影响,信息的多样性、质量对信息偶遇没有显著影响,并基于此提出图书馆在社交网络提供信息服务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
社交媒体的共享、开放、互动等特性为人们获取新信息提供了更多选择,"信息偶遇"是有助于用户拓展观点视野的一种信息获取方式.本文认为主流媒体平台在应用"信息偶遇"场景方面有显著的优势,充分挖掘和利用"信息偶遇"场景是解决算法推送弊端,营造多元、优质、平衡阅读环境的积极手段.  相似文献   

3.
探究健康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与发生机理对健康信息学与信息偶遇研究都大有裨益。以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理论为基础,使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建模方法对用户健康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展开实证研究。同时使用调节效应简单斜率作图法和层次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对健康信息素养的调节效应以及各潜变量间相互影响进行探索。结果表明:健康信息质量、健康信源可信性、健康信息新颖性、社交联接正向显著影响感知有用性,但社交联接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被其他三种因素弱化;环境便利性、情绪状态以及感知有用性显著正向影响健康信息偶遇行为,且环境便利性的影响作用被感知有用性削弱;健康信息素养正向显著调节健康信息质量、健康信源可信性、健康信息新颖性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社会联接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受健康信息素养调节,健康信息素养高,则起促进作用,健康信息素养低,则起抑制作用。希望研究结果可为相关组织和个人提升对健康信息偶遇情况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数字图书馆利用中信息偶遇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搜寻实验与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有任务搜索和无任务浏览两种实验情境下用户在数字图书馆中信息偶遇的频次、原因和途径,比较个人和信息因素对日常信息搜寻中信息偶遇的影响以及信息偶遇后的行为的差异。研究表明:无任务浏览情境下易于发生信息偶遇,数字图书馆的相关主题、推荐机制、相关收藏是信息偶遇的主要途径,评价信息有用性、分析比较信息、表达信息需求、信息标题和热度是信息偶遇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信息偶遇模型研究回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指出信息偶遇作为信息搜寻行为的类型之一,所受到的关注和研究相对较少,从相关理论模型出发,对信息偶遇展开研究,着重对S. Erdelez、M. P. E. Cunha提出的信息偶遇过程模型及J. Lawley和P. Tompkins提出的信息偶遇感知模型等进行探讨。在分析信息偶遇模型的同时,总结信息偶遇的作用和价值,认为对个人而言信息偶遇有利于信息知识的获取,提高个人信息素养;对组织而言,信息偶遇有助于信息分享和创造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张倩  邓小昭 《图书情报工作》2014,58(20):138-144
从自用、共享和存储这3种偶遇信息利用形式着手,对有关偶遇信息利用(即用户对偶遇到的信息的利用)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偶遇信息利用的研究现状,指出其不足之处,并针对不足之处分析在偶遇信息自用、共享与存储方面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7.
张敏  刘盈  张艳 《图书情报工作》2018,62(18):129-139
[目的/意义]对信息偶遇行为展开深入的系统综述分析,以推动本研究领域学术创新以及相关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创新。[方法/过程]以CNKI和Web of Science为数据源,采用系统综述方法对该领域最具代表性的41篇文献展开分析。在知识脉络研究部分,从理论模型、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等视角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在前沿展望部分,将用户信息偶遇的过程分解为偶遇前、偶遇中、偶遇后3个阶段,并对偶遇后续行为的研究进行总结。[结果/结论]信息偶遇行为是信息、个体、技术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偶遇信息使用研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而基于信息搜寻过程链的信息偶遇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偶遇研究、基于客观数据驱动的信息偶遇研究以及基于跨学科信息偶遇交叉研究等是未来可行的、具有较大研究价值的热点选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 研究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群体的信息偶遇敏感影响因素,以指导大学生群体提高信息偶遇能力,继而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方法/过程] 使用信息增益分析各影响因素与信息偶遇发生频次之间的相关性,构建敏感影响因素模型,并进一步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建立信息偶遇频次预测模型。[结果/结论] 与发生信息偶遇最相关的10个影响因素分布于信息用户、偶遇信息、网络环境、情境因素4个维度;模型分类预测精度达82.96%,说明SVM对预测信息偶遇频次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信息偶遇能力是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行的信息素养标准与模型中对如何提升这种被动信息获取的能力尚无任何形式的明确指导。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可以利用现行信息素养实践模型进行大学生信息偶遇能力培养的观点,为Web 2.0网络环境下如何提升大学生信息偶遇能力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角度对此观点进行理论论证,并利用以Kuhlthau信息搜索模型、Big6问题解决模型为代表的信息素养模型进行了具体的实践模型探讨。[结果/结论]提出基于现行信息素养模型的大学生信息偶遇能力培养模型,即可以借助现行实践模型的实施环节培育大学生的信息偶遇意识,提升其信息偶遇的能力以及对所偶遇信息的摘取、保存、组织、评估与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0.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5,(5):116-118
信息偶遇也是人类一种重要的信息行为方式,有其规律性。介绍了信息偶遇的概念以及它的考量维度,即参与度和期望值,探讨了影响信息偶遇的四个因素:用户自身特点、信息自身特点、用户问题特点、信息行为环境等,并根据这四个因素,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征,提出了图书馆增加信息偶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信息偶遇研究元人种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佩  黄春燕 《图书情报工作》2014,58(14):115-120
采用元人种志方法对12项信息偶遇原始研究进行综合集成,回答信息偶遇的发生要素、发生流程、效果、情境对信息偶遇的影响4个问题。提出信息偶遇的全景模型,认为信息偶遇是行动者与信息、情境良性互动从而产生积极行动后果和积极情绪体验的一种信息行为方式,受到个体认知风格、认知任务、信息组织、物理和社会情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于已有文献提取出用户信息偶遇的过程模型和影响因素,以网络环境下的"90后"青年用户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问卷收集相关数据,探讨信息偶遇的影响因素并解析其行为过程模型。在影响因素方面分为用户、信息素养和平台三个层面,在行为过程方面分为信息偶遇的前序、过程、后序三个阶段。用户在不同阶段受到因素影响后会呈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及行为结果。  相似文献   

13.
杜雪  刘春茂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1):119-126
[目的/意义] 针对网络中出现的信息偶遇的现象, 分析哪些个人因素会对网络信息偶遇发生的概率、个人行为及认知造成影响, 从而有针对性地改变查询策略以达到信息获取效益最大化。[方法/过程] 采用实验法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来探索个人特征对网络信息偶遇的影响因素。[结果/结论] 理科类专业、在职人员更容易发生信息偶遇;男性、大专学历人员在发生网络信息偶遇时更偏向于关注偶遇的信息并且选择分享、保存、使用偶遇的信息;理科类用户更加认同在网络浏览中或者在网络与他人进行交流时是较易发生信息偶遇的情形。检索系统可以根据用户个人的一些特征来积极创造环境促使信息偶遇发生, 以增加信息偶遇概率。  相似文献   

14.
意义建构视角下移动互联网信息偶遇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意义]深化完善信息偶遇理论研究,以为用户提升信息偶遇能力及相关服务商优化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模式提供理论基础与思路。[方法/过程]通过半结构化访谈采集30个移动互联网信息偶遇关键事件,基于扎根分析理论,利用Nvivo11对数据进行编码分析,经过对自由节点间关系的概念化与范畴化,最终形成信息偶遇过程相关的13个树节点及7个核心树节点。[结果/结论]移动互联网信息偶遇过程可分为信息偶遇前、信息偶遇中、信息偶遇后3个阶段,包括"注意"启动"追踪"摘取"利用"返回"结束"7个环节,3个阶段分别经历了认知断带、填平断带、跨越断带从而完成偶遇信息的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15.
过程视域下科研人员信息偶遇影响因素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信息偶遇是信息获取行为的一种特殊途径,研究信息偶遇发生的影响机制,能够为科研人员信息偶遇发生的内外环境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丰富信息行为相关研究。[方法/过程] 首先剖析过程视域下信息偶遇影响因素模型,再借助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信息偶遇影响因素间因果关系,构建相应的流图模型,最后通过仿真分析以量化形式探究各影响因素对信息偶遇发生的作用关系。[结果/结论] 过程视域下科研人员信息偶遇系统主要由用户、信息和情境3个子系统所组成。其中,个性特征、信息质量水平和行为情境能够显著促进信息偶遇的发生,任务情境显著抑制信息偶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研究背景:传统信息行为研究领域倾向于关注信息搜寻行为,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信息偶遇等其他信息获取方式,事实上偶遇式信息获取已经成为用户尤其是科研工作者重要的信息获取途径.方法:使用关键事件技术对11名科研人员的信息偶遇经历进行深度访谈,利用扎根理论和QSR Nvivo 8.0质性分析软件对访谈数据作定性分析,找出信息偶遇的内涵和特点.结果:信息偶遇是低参与、低预期的信息获取方式;他目的或无目的性、出乎意料、自动获取是信息偶遇的核心特征;部分信息搜寻和记忆提取情境也具有出乎意料或被动获取的特征,但其特征的表现方式与信息偶遇不同.讨论:本研究存在信效度验证尚不充分、样本量偏小、研究对象仅限科研人员等不足,未来研究可从以上几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李超  陈龙 《传媒》2023,(14):91-93
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回避现象愈加显著。文章在对“新闻回避”进行概念阐释的基础上提出,负面新闻过度、公众对新闻机构缺乏信任、新闻信息过载、社交媒体新闻效能降低四个潜在因素对有意回避新闻的影响显著;无意回避新闻的情况更加灵活多变,主要是因为媒介选择的高度自由化和算法机制实现的个性化。文章认为应该通过推进建设性新闻实践、优化“社交过滤”、增加新闻“偶遇”建立“公共服务算法”等措施来引导公众参与新闻和公共行动,构建面向未来的健康的新闻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18.
文章探讨卓越教育背景下信息素养概念的新发展,分析面向学科融合及创新性学习的信息偶遇能力的内涵及其在嵌入卓越教育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培育中的纽带作用,并提出面向信息偶遇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培育策略,即提高信息偶遇服务能力的导向意识,适应基于新知识管理模式的集成化组织结构变化,注重跨学科、跨机构“知识+”服务,强化以解决未知问题为导向的协同式信息素养训练。  相似文献   

19.
社交媒体是否存在“回音室效应”仍存有较大争议。过往研究多将算法视为信息茧房和态度极化的“罪魁祸首”,因为它营造了单一同质的信息环境,不利于公共领域的健康发展,而异质、多元偶遇的信息则被当作“破茧”良方。本文借助在线-实验法,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设计了3(亲态度/反态度/平衡态度)×2(高论证质量/低论证质量)的多因素组间实验,尝试探究反态度信息和平衡信息接触对用户态度的实际影响。结果表明,多元信息共存的社交媒体并不必然带来开放理性的舆论环境,同质信息也不必然引发“过滤泡”效应。高质量反态度信息能够缓和或改变个人态度,但对高议题卷入度的人来说,反态度信息反而抑制态度去极化;人们同样会以处理片面信息的确认偏误方式理解平衡信息,但那些无明确立场、低说服意图的平衡信息具备态度修正潜力。因此,在考虑信息质量以及投放信息人群的议题卷入度的前提下,偶然信息投放能够有效缓解舆论极化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许冉 《东南传播》2023,(2):121-123
以往,人们在固定时段、特定的报纸或电视频道上接收新闻资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升级,各种智能设备、非媒体类应用承担了媒体功能,人们的新闻消费习惯随之发生改变,逐渐依赖偶遇式接触新闻。基于民间理论,从新闻消费者的视角感知新闻环境,发现用户的社交网络、媒介使用习惯、既有的认知水平、兴趣以及偶遇新闻时的情境、个人状态等因素都对偶遇式接触新闻这一过程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多主体采取措施畅通信息分发渠道,提高偶遇新闻的概率和接收效果,对凝聚社会共识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