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的篇幅比较长。对这些长课文,“教参”一般都建议用3节课讲授。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觉得3节课不够用,常有拖堂的现象。在各项工作都提倡“快速、高效”的今天,如何能在短短的一两节课内讲读完一篇长课文,既使学生掌握课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教一篇课文,怎样确定重点目标,怎样围绕重点目标设计教学主线?这是当下许多青年教师觉得有些迷茫的问题。本文想就此谈一些看法。这样设计课文教学重点,行吗?我们先来看一些当下比较流行的课文教学重点的设计:(1)《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重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2)《海底世界》教学重点:了解海底  相似文献   

3.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每教一篇课文之后,总要记下教学体会,写写“下次再教时……”,因此,她的课教得炉火纯青,常教常新。而有些教师教课,常常是教完即了,一教了之,很少坐下来,作些“教后思”,写写“教后记”,做点“再教设计”,有人戏称“教完即了”的教课是“猴子掰棒头”。猴子掰棒头,免不了两手空空。教完即了的教课,常出现“再教如初教”,课上来上去还是老样子,所谓“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课相似”。常言道,十年磨一戏。教课也要殚精竭虑,反复琢磨。教完一篇课文以后,静下心来,作一番“教后思考”,写一些“教后笔记”,做一些“再教设计”,可以扬长避短,升华认识,使我们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以至于达到教学艺术的化境。  相似文献   

4.
沈大安 《教师》2010,(21):1-1
许地山的《落花生》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课文。读着这篇课文,想到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现象,我总觉得《落花生》不光是写给孩子们看的,也是写给我们老师看的。  相似文献   

5.
许地山的《落花生》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课文。读着这篇课文,想到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现象,我总觉得《落花生》不光是写给孩子们看的,也是写给我们老师看的。  相似文献   

6.
薛净 《学苑教育》2019,(11):79-79,81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真正的语文,就应在课堂上通过对一篇篇课文的学习,教会学生学语文,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篇篇课文是训练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好材料,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借鉴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利用课文,找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让课文内容成为学生习作的范文,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常用的读书方法,阅读同题材文章等,真正实现"立体地读"。  相似文献   

7.
不少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的任务理解为只是“教课本”.从第一篇课文教到最后一篇课文就算完成了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教每一篇课文.往往也是从作者背景介绍开始,讲第一段、第二段……然后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练习一、练习二……然后又教下一篇课文.上课照本宣科。教学依照一个固定的套路,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什么",是近几年语文教学要破解的重大难题之一。在实践探索中人们越来越清晰,破解这一难题要从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定性和教材的选文功能出发,即消除或缩短学生已有经验与阅读"这一篇"课文(或完成写作)的距离与落差。为消除或缩短这个距离与落差而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就是教学的"学点"。教学中要善抓"学点",以点带点,破解"教什么"。从"定篇"中抓"张力点",从"例文"中抓"方法点",从"样本"中抓"问题点",从"用件"中抓"引发点",从"引子"中抓"延伸点"。  相似文献   

9.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和学生们发现了一处我们觉得用词错误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石建 《今日教育》2014,(2):50-50
由于缺乏课程意识,传统课堂教学中课文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语文教学只是教书——教一篇篇课文,变成了一种极其狭义的教学。随着新课改的纵深推进,语文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课文”转变到“教课程”。  相似文献   

11.
不少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的任务理解为只是“教课本”,从第一篇课文教到最后一篇课文就算完成了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教每一篇课文,往往也是从作者背景介绍开始,讲第一段、第二段……然后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练习一、练习二……然后又教下一篇课文。上课照本宣科,教学依照一个固定的套路,往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恹恹欲睡。这样的语文教学只能导致“少慢差费”。如此效果,症结何在?除了教师缺乏经验、知识功底欠缺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语文即教课本”的观念在作怪。观念决定行动。有落后的教学观念,必然有落后…  相似文献   

12.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经典课文。在教师的心目中,这是一篇老课文。老课文好不好教?请听听一位教师的看法:这是一篇老课文,但我在教学此文时却还是穿老鞋走老路,毫无创新,感觉很失败,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虽然小学阶段课标中明确提出要淡化体裁,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却总在思索不同的文体应有不同的教法。对于现代诗歌教学,以前思考得比较少,觉得不会上,问其他的老师怎样教,有的老师也是淡淡一笑,说,这种课文最好上,写写生字,读读课文,然后背过就行。然而总觉得不妥,凭借自己的认识,觉得应该注重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但在指导朗读的策略上又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4.
<正>《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经典课文。在教师的心目中,这是一篇"老"课文。"老"课文好不好教?请听听一位教师的看法:这是一篇"老"课文,但我在教学此文时却还是"穿老鞋走老路",毫无创新,感觉很失败,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15.
许多老师只重视精读课文的教学,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甚少,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特点。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童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那么,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教学中又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呢?下面谈谈对略读课文教学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6.
《女娲补天》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于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怎么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和同事们经历了艰难的磨课过程。  相似文献   

17.
《我最好的老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这篇课文,内容好,有新意,但我总觉得文章的题目起得不够精彩。一方面是题目"俗"了点——学生从上小学到读完高中,不知会有多少语文老师让他们写这个题目呢!另一方面,我总觉得这篇课文有点文题不符。什么样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固定而明确的答案,但是如果这个老师只是让学生明白了一个"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的道理,就认为他是最好的老师,那未免有点太牵强附会了。能不能给课文重新拟个题目呢?于是,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决定和学生一块儿探讨  相似文献   

18.
《幸福是什么》是人教版四上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我也无数次上过这一课。只有这一次,我上完这一课后,一种作为教师的幸福感油然而生。静静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觉得有以下两个教学环节处理得较为妥当。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十年之后,认真思考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一节节语文课结束之后,学生头脑中应该留下的究竟是什么?是一篇篇课文?一个个生字?还是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一生受益的良好习惯?毋庸置疑,后者应该是我们的追求.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我们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语文教学教什么?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有一种误区长期存在:把课文等同于教学内容.在语文课中,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在课堂上教师应借课文这个载体,把课文作为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写话,切实掌握运用母语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一篇课文,写得很好,总感觉可讲的东西太多,教学计划安排一课时、两个课时还不够用。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语文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