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一目的的实现。无疑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和道德生活等一系列实践性、活动性的德育过程。德育活动课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对学生德育过程施加外在的影响,使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2.
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辩证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检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这一目标的实现,无疑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和道德生活等一系列实践过  相似文献   

3.
道德实践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它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着积极影响,使学生品德形成的内在结构发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要求学生作为参与道德实践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实践,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的主体 ,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 ,把社会的主流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 ,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德育活动课对这一目的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一、大学生德育活动课中教师的定位德育实践中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 ,并没有否认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与传统道德教育相比 ,教师反而肩负更大的责任。第一、要当好活动的参与者。第二、要当好活动的发起者 ,教师一般比学生站得高、看得远 ,要成为活动的先导。…  相似文献   

5.
我以为,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如下几种倾向: 重传道教育轻养成教育传道教育指在德育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也就是使受教育者把一定的社会思想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的教育;养成教育,指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之形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要求的个体道德品质的教育,如果再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来说的话,前者指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教育,后者则指道德行为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道德方面的知、情、意、行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德育作为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过程。在德育的各个环节中,环境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把社会的政治规范、思想观点和道德准则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质的教育.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德育面临着培养受教育者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及思想品德践行能力等方面基本素质的要求;相应地,学校德育工作也就具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及思想政治品德践行能力培养的基本功能.在德育功能的实现过程中,思想政治课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从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来看,德育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养成过程,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道德知识、情感、意志、操行是德育的最终目的。在有关德育本质的研究和讨论过程中,德育的主体问题争议很大,出现了“学生单一主体论”、“互为主体论”、“主体转换论”等,这些“不同主体理论之所以出现,最主要的是关注我国教育活动中忽视学生主体的理论和实践所带来的问题,从而对单一主体中教师主体的怀疑和否定的结果。其实质就是反对传统教育观念中的‘教师中心论’,本身具有积极意义”。对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育人先育德,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即从道德知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而习惯属于道德行动的范畴。如果一种教育只有认识而没有行为习惯,就是不完全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因此,教师要抓住思品课这一主阵地对学生“炼之以志,导之以行”。思品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紧扣教材“,以人为本”,融会贯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道德理论、行为规范等标准正确指导自己的言行,…  相似文献   

10.
<正>道德品质教育是遵循德育过程的规律,围绕德育任务来进行的。小学德育必须研究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并采用不同于成人的原则和方法。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是由知、情、意、行等要素构成的。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学生知、情、意、行的综合过程,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知,是指学生的道德认识,它是学生在实践中产  相似文献   

11.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单来说,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具体到行为上即是对学生吃苦耐劳、勇敢坚强、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等品质的养成培养。  相似文献   

12.
殷建军 《考试周刊》2009,(31):151-151
1.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单来说,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具体到行为上即是对学生吃苦耐劳、勇敢坚强、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等品质的养成培养。  相似文献   

13.
思想品德课的“内化”,即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主动的、愉快的接受教材所蕴涵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并转化为自身需要,自觉的纳入自己的品德结构之中,成为支配自己思想情感和控制自己行为的内驱力。从理论上讲,内化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一个由外部要求到内部需要的复杂的认识活动。内化过程的实现是学生由知到行的最本质的转变。而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情感的诱发下产生的。情感是联系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和实现由知到行转化的内部条件。故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积极启导学生将积极的…  相似文献   

14.
1.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单来说,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具体到行为上即是对学生吃苦耐劳、勇敢坚强、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等品质的养成培养。  相似文献   

15.
这里所说的社会认知,不仅包括学生对社会人和事物的意识或认识,还包括对社会本质、社会意识、社会行为的感知和反映。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往住忽视学生的社会认知与学校思想教育的内在关系,从而影响了学校思想教育的效果。其实,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在学校思想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在活动和交往中,外界各种影响,反映到教育对象的主观世界中,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运动,形成行动动机,并在思想上作为行动方式的选择,然后通过活动与交往表现出来。行动动机转变为实际的言行,在多次重复的活动中,行为变成习惯,变成个性。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来看,“知”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这里的“知”不仅是思想品德的理论认知,更重要  相似文献   

16.
李波 《辽宁教育》2002,(1):35-35
德育过程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晶德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晶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理矛盾运动,而使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它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则是在德育目标的作用下,德育活动和德育评价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积极促进德育自身完善的过程,那么作为校长应如何去控制德育过程呢?  相似文献   

17.
<正>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体育过程、美育过程是有区别的,德育是要帮助学生解决自身品质发展现状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在德育过程中必须依据学生个体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初中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等因素导致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虽不能看做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唯一渠道,但它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初中思品是一门中考文化课,在教学中比较注意狠抓双基,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属性。  相似文献   

18.
王殿军 《课外阅读》2011,(4):180-180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单来说,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我国的学校德育大致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具体到行为上即是对学生吃苦耐劳、勇敢坚强、遵纪守法、热爱集体等品质的养成培养。  相似文献   

19.
社会思想道德意识内化为个体观念且外化为社会期望的行为表现,表述了德育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阶段和内在机制,也反映了德育促进学生自主建构道德主体的实质要求。因此,强调“内化——外化统一”作为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既有助于系统整合德育规律的认识,也有利于德育“再生产”学生道德主体实践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正>"德育为首,五育并举。"这是党的教育方针对德育的基本定位,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在教育系统工程中,我们如何用正确的德育思想指导学生成长?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们必须坚持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树立先进德育思想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实践,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隶属于共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