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本文对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夏译汉文刻本《慈悲道场忏法》卷一"断疑第二"进行了校录和译释,目的是为西夏佛教史、翻译史和语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夏译汉籍是西夏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类文献不仅在西夏语文译释研究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还对汉文今本具有很高的校勘价值,可据以补充脱文、纠正误文等等。目前在大量夏译汉籍多已获得公布和解读的情况下,希望学界能够充分重视夏译汉籍的互勘、互证功用,并利用它们通过比较进行别错纠缪。  相似文献   

3.
1979年试用的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三章中有《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一节,其中讲到了西夏第一代皇帝元昊时期创制西夏文的问题。为了使学生对西夏文有一个形象的认识,还在第10页附了一个西夏文和汉文对照的插图。图中包括四个词共八个字,左边是西夏文,右面是汉文。按理每个汉文词应是相对应的西夏文  相似文献   

4.
王仁俊的辑佚之作《西夏文缀》卷,是传世最早的一部汉文西夏公文的汇辑之作,共辑录汉文西夏公文21篇。罗福颐辑《夏文存》其《外编》各1卷,专门纠正《西夏文缀》辑录之失。宋朝赐与西夏的诏令公文,集中地反映在宋人辑录的《宋大诏令集》中。王氏、罗氏及宋人之作都为我们今天研究汉文西夏公文提供了资料上的便利。  相似文献   

5.
宋代是汉文西夏文献的创编时期,主要包括三种文献类型。第一种是专书文献,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专门记述西夏事的文献,如《西夏须知》、《夏国枢要》等,另一种是以记述宋夏关系为主的文献,如《西行录》、《永乐客话》等。第二种是专题文献,以西夏专题的形式出现在宋人编著的一些历史文献中,这些专题专记宋夏之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如《宋大诏令集·政事门·四裔》部分有《西夏》专题,专录宋降于夏的各种诏令,《东都事略·西夏传》部分,专讲西夏历史沿革。第三种是散见文献,多见于宋人编修的史籍和笔记中,如《长编》中有非常丰富的西夏史料,《东轩笔录》、《儒林公议》中也杂有不少西夏史料。还有一批西夏文献以单篇文章的形式散见于宋人文集中,多为宋夏用兵之际,宋朝臣上奏的各种与西夏有关的奏议,或者是宋臣奉皇帝之命撰写的晓谕西夏的文章。宋人文集中还有很多反映宋夏战事的诗歌,这批诗歌也可以作为研究宋夏关系的重要材料来利用。  相似文献   

6.
胡玉冰<传统典籍中汉文西夏文献研究>一书编纂体例有所创新,结构框架科学、合理.对汉文西夏地理文献、御夏议边文献、亡佚西夏汉文文献等做了深入细致的发掘梳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论述深入细致,辨错纠误,方法多样,资料翔实,吸取众多科研成果.但也存在某些问题的分析不够透彻,部分说法过于武断,个别地名有误,部分资料有遗漏等不足.  相似文献   

7.
自宋迄清,形成了一批重要的汉文西夏史料,传世史料如宋人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清人吴广成撰《西夏书事》等成为研究西夏学最重要的史料之一,而亡佚的《西夏须知》、《羌尔雅》等也能为研究西夏文献提供独特的研究视角.本文为刘温润等9位宋朝人,祁承、李维桢等2位明朝人,洪亮吉、罗福颐等8位清朝及近代人物立传,目的就是想通过为重要汉文西夏史料著者立传的方式,令世人不要忘记这批史家对西夏研究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从汉文西夏文献这一视角,展示古代至近代西夏史料整理与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论文对《护国三宝偈》夏、汉、藏三种文字的文本进行了对勘研究,指出西夏文和汉文九字本当是由藏文同步译出,且翻译时夏、汉两本之间互有参考,西夏文七字本则是在九字本的基础之上缩减而成。按照西夏的度僧考试以语言分科的习惯,论文推测党项、吐蕃童行以党项语念诵该偈的西夏文九字本《守护大千国吉祥颂》,而汉人童行以汉语念诵其相应的汉文九字本《护国三宝偈》。不过,汉文九字本对个别常见藏文词汇的处理出现了失当,给人的感觉是汉译者的翻译或佛学水平可能不是太高。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黑水城遗址出土的西夏文献里有众多的《金刚经》译本,译者是12世纪中叶的西夏僧官鲜卑宝源。他最初译出的是唐代沙门宗密以《傅大士颂金刚经》为基础的注释本,旨在服务于僧侣的考试,后来为方便普通读者受持,他又为夏仁宗的法会准备了一个节略本。这个节略本删除了宗密的科判和傅大士的“颂”,但是保留了傅大士自撰的卷首和章题。现存的西夏文《金刚经》都是节略本,未见古来最流行的鸠摩罗什本为基础的夏译,这反映了佛教著作在流传过程中渐趋简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辽、金两代都曾与西夏并存,其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也有关于西夏的记载,虽然数量不多,但也多是第一手的汉文西夏文献;元代是汉文西夏文献的选编删汰时期;明代是汉文西夏文献的重辑、重修期;清代是汉文西夏史籍成书最多的时代。传世的西夏史籍中脱、讹、衍、倒等现象严重,需加以整理后方能利用。  相似文献   

11.
西夏道教研究,是西夏学中一个有待开拓的新领域。以前,人们仅仅从《续资治通鉴长编》、黑城所见汉文文献等史籍中极其有限的材料得知,道教曾经流传于西夏,至于具体详情则无从知晓,因而也就谈不上系统研究。近年来,随着西夏文文献《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的译释出版,法典中40多条有关道教的新材料,使西夏道教的研究出现了转机。通过对《天盛律令》中有关对道士的规定和处罚等材料的条分缕析,可以探究西夏道教的管理机构、管理制度以及道教在西夏流传的原因等  相似文献   

12.
俄藏敦煌文献中的西夏汉文写本《杂集时用要字》仿汉人习字蒙书分类而做,但其分类、内容反映了西夏人的生活与观念,第五部分果子部就反映了西夏人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3.
敦煌文物研究所藏图解本西夏文《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以下简称观音经),是1959年在莫高窟发现的珍贵西夏刊本佛经。(见图版十五)据我们所知,这还是第一次发现。今蒙敦煌文物研究所提供全部照相资料,试作初步的翻译和考释。(一) 《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经中的一部重要经典。汉文译本有三种:一是西晋竺法护所译,名《正法华经》;二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名《妙法莲华经》;三是隋代闍那笈多所译,名《添品妙法莲华经》。据唐朝道宣所作之《妙法莲华经弘传序》说:“三经重沓,文旨互陈。时所宗尚,皆弘秦本。”关于西夏翻译《妙法莲华经》的问题,有一篇存世的西夏文《妙法莲华经序》可资研讨,此《序》罗福苌曾译介于《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四卷三号(西夏文专号)上。但罗氏译文完成于五十多年前西夏文研究的初期,  相似文献   

14.
依据《月月乐诗》与《圣立义海·月之名义》等西夏文献和汉文史料对西夏气候进行了考察,可勾勒出西夏气候的概貌:气候冷暖方面,西夏与北宋寒冷的气候背景相一致;物候方面,西夏时期的物候现象与现在的物候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其中的时间差不过一旬至半月的时间,而且西夏具有早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俄藏黑水城文献》所收录的西夏文TKl89V号残片实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又简称《仁王经》),本文首次对残存经文进行录文整理和汉译,并曼过与《大正藏》所收唐不空汉文译本的对照,指出西夏文本乃根据不空本所译。整件文书为西夏佛教史补充了一份新材料。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著名史书《贞观政要》的一个西夏文译本,它的内容并非全取汉文原著,而是人原著节译而出,这可以为西夏文文献补充一种新的类型。  相似文献   

17.
12世纪时,西夏人在翻译汉文和藏文佛经的过程中,认识、了解和掌握了佛教的观星术,并发展成为民间广泛流传的星曜崇拜。依据俄藏西夏文文献《种咒王荫大孔雀经》、《九曜供养典》、《圣星母中道法事供养典》、《佛说金轮佛顶大威德炽盛光如来陀罗尼经》及西夏佛教艺术文献《星曜坛城》和其它相关材料,可窥知西夏的星曜崇拜和坛城法事活动的全部过程。西夏的星曜崇拜结合了印度、吐蕃和中国佛教星相观的特征,但更倾向于中国化的观星术,具有明显的密教特征和中国化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从文本形成的角度来看,源于中国汉文典籍的越语熟语可以看作是作者文本,它们以中国古代汉文典籍为前文本,并根据越南特殊文化背景对前文本进行了吸收和转化,形成了越语熟语对中国汉文典籍的引用、仿作和吸纳三种不同的互文类型。越语熟语文本的指涉性、选择性,以及越语熟语文本对中国汉文典籍的文化认同度,可以看作是越语熟语与中国汉文典籍互文性程度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9.
《圣曜母陀罗尼经》是印度大乘密教经典,现存唐法成和宋法天两种汉文异译本,法天本为历代大藏经所收录。随着英藏、中国藏黑水城文献的刊布,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其传播情况提供了资料。黑水城等地出土文献中保存了多件西夏文《圣曜母陀罗尼经》。本文对英藏和中国藏西夏文《圣曜母陀罗尼经》进行了梳理、译释和考证,判定西夏文《圣曜母陀罗尼经》遗存情况;再结合法成本和法天本,探讨了西夏文本所依据的底本以及流行传播等情况。  相似文献   

20.
依据图录,通过对敦煌研究院所藏0669号西夏文《金刚波若波罗蜜多经》翻译,对该文献进行了缀合和断代.在此基础上复原了西夏文《金刚经》的完整修持仪轨,并与俄藏汉文本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汉文本与夏译本的区别,在其中新发现了一个西夏文字“(弢)”,这为西夏语言文字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