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D(A项对原文理解错误,"激活……通透性"与"干扰蛋白质或核酸合成"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B项以偏概全,不是所有细菌的破坏性更强;C项原文无依据。原文为抑制细菌感染,不是"杀死病毒") 2.C("抗生素降低了人的抵抗能力"在文中无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2.
翻译界有"译无定法"的说法,然而优秀译文总会有共同的特征——译出了原文的味道。译文从质量而言可分为三等:原文意思及味道均未有效传达;传达了原文的意思,但缺乏原文的味道;既译出了原文的意思,也译出原文的味道。显然,第三等级是最佳译作。分析海明威短篇小说A Clean,Well-lighted Place两种译文,表明文学翻译要译出原文味道必须具备强烈的语篇意识、敏锐的逻辑推理意识、扎实的双语语言功力及高超的双语转换技巧三项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3.
从语用的角度看术语翻译,"interlanguage"和"pragmatic failure"这两个术语的汉译法不仅不统一,而且无法解释具体语境中跟这些术语相关的表达。究其原因,主要是译者"四缺乏":(1)缺乏对新兴学科作为专业学科语境的总体了解,使得译文读起来幼稚和外行;(2)缺乏对原文作为互文的综观理解,属于区域性的词汇翻译;(3)缺乏对原文语境色彩,有不读原文、脱离原文文本语境翻译术语的嫌疑;(4)缺乏本土语境化的加工努力,导致译入术语怪异难懂。继而,推荐了相应的译法,并在语境中验证了推荐译法的解释力。最后,提出了术语翻译的原则,包括"互文性、关联性、自然性"三准则。  相似文献   

4.
正何谓背诵?背诵具体是指两部分——"背"和"诵"。"背"是指不看原文完全凭记忆记住全部内容;"诵"是指结合原文所要表达的感情,用作者想要达到的情绪神态来复现文章,所以背诵的意思就是完全凭记忆,用作者想要达到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的翻译遵循"信、达、雅"的要求."信"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准确地反映原文的内容;"达"指译文要通顺畅达,符合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雅"指译文要优美生动,有文采.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南州六月荔枝丹》与《生物学碎锦》中的原文相比,有很大改动.于是,在教学该课文前笔者给学生印发了原文,让同学们比勘课文与原文的不同之处,体验编者的个中艰辛,让学生与"编者"对话,过回"编者"瘾.这节课让大家说说编者作了哪些方面的改动,改得是否有道理. 生:有许多标点改动. 师:分类举例说说有哪些,你作为编者会同意吗? 生:如课文第五小节"重达四五十克",原文"四五"之间有顿号;课本第八小节"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原文"四五"之间也有顿号.原文加顿号加错了,我作为编者也同意去掉顿号.  相似文献   

7.
黄玮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11):80-84
《傲慢与偏见》的三个译本都重视译文的表达力、感染力:王科一译本和孙致礼译本通过调换句式、巧选词汇,较好地再现了原文的气氛和神韵;而张经浩译本词语的选择、衔接不够自然,带有翻译的痕迹。因此,译者应从整体上把握原作的语言风格,在对原文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上不拘泥原文语言形式,用另一种语言对原文进行对应而传神的表述,才能将原作的意境、风格很好地再现,以达到"等效"和"神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从直译、选词炼句和情感重铸三个角度对<简·爱>两个译本的翻译手法进行了评析.着重比较二者是如何理解原文,领悟妙处,重铸译文,再现原文风姿的,也是对钱钟书先生对"化境"阐释的印证.  相似文献   

9.
覃晓霞 《海外英语》2012,(15):144-145
在诸多翻译理论中,"忠实"是不可忽视的翻译标准和原则,但是"忠实"的程度并未有具体标准。完全"忠实"原文是理想化的,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改译是必然的。而功能翻译论提出"忠实程度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这意味着"忠于原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该文将以黄果树瀑布景点英译为例来在考察翻译中译文和原文的"求同"与"存异"同翻译目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于节选课文来说,"原文"的运用必须更好地服务于"教材",推进学习持续深入;必须遵循阅读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必须从唤醒学生的阅读欲望出发,有效激发他们的兴趣。如果一味地强调"原文"而不顾其他,必然会让教学陷入一种虚无境地。  相似文献   

11.
"功能核心"原则把原文比作一个半球,核心就是语言的内在功能(有自身含义);半径即为表现内在功能的尺度(程度)大小,决定于各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球面就是风格面.译文的功能核心要与原文相吻合,但可以比原文大.在吻合的前提下,尺度把握得越好,风格面就越一致,译文质量越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属性中的"绝对"与"相对"概念入手,指出在翻译实践中存在"不等而等"的现象,即译文与原文的"不等"其实是为了更好地传递原文意义,真正与原文的等值。以期对翻译领域的研究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13.
奈达提出"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即"动态对等",并于1969年将"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他坚持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没有必要理会原文的文体特征;译文的遣词造句对目的语读者需要触发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效果,因此原文的形式将不可避免地做出改变。本文将利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从词组、句子、语篇三个层面探讨工科类文章英译汉过程中如何灵活处理原文形式,即"内容第一,形式第二",优先保证内容的对等,必要时进行词和句的重组。  相似文献   

14.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接受美学关于文本的不确定性及"图式化视界"框架下的文本"空白点"理论,对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不无启迪意义。一方面,有助于从语义空白、内涵空白和价值空白三个方面对文学翻译中原文文本的开放性进行分析,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论述原文文本的框架与"空白点"制约译者对原文进行再创造的程度,认为译者的主体性也会受到约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原作者对原文文本的控制权。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对"忠实"标准的理解多停留在内容和形式的层面上,然而,翻译中的"忠实"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忠实。从翻译的"忠实"对象这个角度重新思考翻译的"忠实"标准。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需要"忠实"的对象有原文形式、原文内容、原文作者、译文读者、读者文化、客观事实和翻译目的(效果)。在翻译活动中,译员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做到忠实,而这种忠实应当有合理的适度性的把握。但这种忠实也必然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语言形式和内涵及译者自身因素上。  相似文献   

16.
恕以养生     
<正>未曾谋面的网友发来"Forgive for Good Health"(《恕以养生》)的原文及其译文,请笔者"斧正",此君乃一翻译硕士生,正在倾心研究"生态翻译",阅后作改译,并加"小析"。征得该网友同意,现整理发表如下。小析涉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学评价课题组论文《基于公信力视角的大学排名研究——对〈2010中国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算法的质疑》"复演复算"的数学推理进行分析,考察其结论的基础。(1)原文中"复演复算"的数学基础是错误地对"本科生培养得分"进行了"简单化"处理;(2)"简单化"使原文所论的"本科生培养得分"与《2010中国大学评价》中的"本科生培养得分"成为两个基本不相干的数量项;(3)"在实际中将‘质量’指标,偷换成‘数量’指标概念"和"最终将‘大学本科毕业生数量’规模相应传导至‘本科生培养得分’"等问题是"简单化"造成的,这些质疑不应"简单化"地转嫁到中国大学评价体系上;(4)原文给出的中国大学数据不支持其结论。  相似文献   

18.
徐家永 《新高考》2011,(Z1):24-26
文言文翻译题是高考的必考题,而且是除作文外分值最大的考题。遗憾的是,虽然要求翻译的句子难度不大,但很多考生还是翻译得不好,不能得满分或高分。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文言文翻译题?怎样才能得满分或高分呢?回答是:要遵循三大原则,做到八项注意。一、要遵循的三大原则(一)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信",就是指译文要忠于原文,即不随意增删内容和改变原文的行文特点,要保持原文的风貌,也就是不"走样"。如果内容变化太大,或改变了原文的结构、语气等,那就不是翻译,而是改写了。"达",就是  相似文献   

19.
<正>一、选择题得分技巧选择题有两类,一是提供文本语境的选择题,一是提供句子语境的选择题。(一)提供文本语境的选择题此类选择题考生要特别注意:每一道题的四个选项命题老师都对原文做了改动——表述形式的改动或表述内容的改动。现在命题人让考生选的都是"内容"、"意思"的理解、分析正确、不正确或符合、不符合原文的一项。为此,考生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认真阅读文本原文→再认真阅读各选项对应的摘文→抓住每个选项与原文对应处的关键词→然后对原文与选项进行仔细地比对→表述形式变更、改动的选项  相似文献   

20.
对英国诗人斯宾塞十四行组诗《小爱神》第75首的六篇译文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与原文的贴切程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英语格律诗汉译的一些普遍性原则,指出诗歌翻译者应在吃透原文精神的前提下,忠实传达原文内容,同时尽量迻译原文形式,使译文"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再现原文神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