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位记者请罗斯福谈谈他第四次连任总统的感想,罗斯福不置可否,请这位记者吃“三明治”——一种夹肉面包。记者有些受宠若惊,感激中吃下了一块三明治。“请再吃一块,”罗斯福认真地说,备感荣幸的记者吃下了第二块三明治。然而,王顾左右而吉他的罗斯福并未罢休,热情地劝记者吃下了第三块三明治。看着感受殊荣、又有些狐疑的记者,  相似文献   

2.
高峰  了了 《出版参考》2007,(1):14-14
有一次。我请朋友吃饭,席间揶揄几位做法官的朋友:“都说你们是‘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真羡慕你们的口福啊!”没想到他们几个却一脸无奈。倒出了一肚子苦水:“你以为我们愿意这样啊。现在吃饭都成了苦差事,不去都不行。”这让我很诧异。不过回过味来想想也有道理.天天吃喝。换谁都会烦。  相似文献   

3.
已经连任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大学第三医院中心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维忠,8年来.在全国“两会”上共提交100多份议案或建议.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何以能如此?据他自己说,是得益于身边的一批“编外代表”——记朋友。在履行代表职责的过程中,他结识了一大批记.不少30岁左右的年轻记同他成了“忘年交”。正是这些记朋友.助了他一臂之力,使他的“代表生涯”充实而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长期的接触和情感孕育,终于使我写出一篇获得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省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的通讯:《绿丝带结下的友情——记新华社社长穆青和农民潘从正的友谊》。它是历经了四年采写而成的。采访始于1986年4月15日。那是穆青第四次走访“老坚决”不久,我和地委宣传部的一位同志结伴专访潘劳模。当我提出要在“老坚决”家里吃、住时,宣传部的同志出于好意,劝说回县委招待所住宿,继而又提出“带被子下乡”的建议。我一再坚持己见,婉言谢绝。  相似文献   

5.
素有"经营之神"之称的日本松下电器总裁松下幸之助有一次在一家餐厅招待客人,一行六个人都点了牛排。等六个人都吃完主餐,松下让助理去请烹调牛排的主厨过来,他还特别强调:"不要找经理,找主厨。"助理注意到,松下的牛排只吃  相似文献   

6.
中国丽人     
虽然在纽约吃一个四块五的盒饭也让我犹豫不决,我还是去了一次米其林餐厅的韩国烤肉店。请客的是老公的大学同学。她开车来接我们,和所有美国人一样,把空调开得冰冷,却浑然不觉地光腿穿着超短裙,露出来的皮肤是标准的古铜色,头发染得很黄,声音很轻,夹杂着无数单词,  相似文献   

7.
《军事记者》2005,(9):F0002-F0002
高艾苏.1973年入伍,第二年从侦察连战士调师宣传科当报道员,后连任师、军和军区新闻干事。自学考试获中专业大专学历。1985年至2005年任军报记,整20年。历任驻北京军区记、站长,机动组记、组长,记部副主任。  相似文献   

8.
荣誉来自精品、人才和效益———记北京城乡建设第四建筑工程公司本刊记者魏振刚当你走进北京城乡建设第四建筑工程公司办公室,就会被那众多的奖杯、奖状、证书所吸引,仔细看大多又是1993年度后获得的。特别引人注目的是1993年“中国欧共体农技中心”工程获市级...  相似文献   

9.
王欢 《记者摇篮》2006,(6):12-12
“如何让你遇到我,当我最美丽的时刻”,这是舒婷《致橡树》中的一句诗。而作为记者的我,将这句诗改为“如何让你记住我,当你第一次看见我的时候。”在参加各种新闻发布会时穿上“黄色外衣”,明亮的颜色很容易让我“脱颖而出”。而我的第一个提问、第一个递上名片以及第一个伸出右手表示出的友好与谦虚,让采访对象第一眼记住了我。我努力做到的是:第一眼记住我,穿上记者行业中的“黄色领骑衫”!2006年3月22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却让我永远铭记。这一天,我成功地独家专访了沈阳市反渎职侵权局首任局长蔡铁良。而赢得这个独家专访的机会,要归功于…  相似文献   

10.
夜班编辑是日报报纸流程中很重要很特殊的一个环节,从事这个职业的人打破了常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工作规律,变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记》杂志曾在6年前对夜班编辑做过一个“情况调查”,北京日报总编室的一位上了10年夜班的编辑这样说:“长年夜班让我总有一些与世隔绝之感:人们的许多活动都在晚饭后,像辅导孩子学习,亲友间的交往等。而我们吃过晚饭都准备去上班了。  相似文献   

11.
辛文 《航空档案》2005,(5):72-75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的总统。他还是第一个乘飞机竞选的总统,第一个在战时离开美国的总统,以及自林肯时代以来,第一个亲赴战争现场的美国总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时刻,他以残疾之身,三度乘飞机、军舰越过大西洋(巧合的是,罗斯福的61岁和63岁生日都是在越洋途中度过的),参加反法西斯同盟首脑会晤,视察前线战场,并开创了美国总统使用“空军一号”总统专机的先河。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世界》2005,(7):44-45
大熊猫赴台的消息让“国宝”再一次当仁不让地当上了“和平大使”。其实.在很多年前.中国大熊猫就以“大使”的身份在海外“落地生根”.如今这些“留洋”大熊猫过得还好吗?  相似文献   

13.
肖平 《军事记者》2002,(12):40-41
第四次中东战争是埃及人的骄傲开罗市的中心位置,建有记录这次战争过程的军事博物馆,专门请朝鲜人帮助设计建造了规模庞大的全景画当年以色列在西奈半岛构筑的“巴列夫防线”,如今成为埃及人展示辉煌的纪念地。这条修筑在苏伊士运河东岸、长123公里,用当时以色列军队参谋长巴列夫名字命名的防线,曾被视作西奈半岛不可逾越的坚固屏障,却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埃及人保留了以军当年的指挥所、蛇腹形铁丝网和反坦克阵地供人参观。第四次中东战争,亦被称作“十月战争”、“斋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那是1973年10月6日,这一天既是穆斯…  相似文献   

14.
20余年的军旅生涯,我从一名连队战士报道员,到团、师、军新闻干事,再到《解放军报》的记、编辑。回顾这条虽不辉煌却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成长之路,我有一条最深切的感受就是:越是同行、越是同吃一锅饭、同揭一杆旗的“自家人”,越需要加强沟通和理解。否则,就越容易出现“一家人常说两家话”、“最陌生的人是自己人”这样的滑稽和尴尬。2001年元宵节刚过,《解放军报》年度记会在北京召开了。作为一个记的凳子尚有余温、编辑的椅子还没有坐热的“老”记、新编辑,我发现不管是会上还是会下,编辑、记之间,最热切的渴望、最迫切的期盼,是希望彼此能够有更多的沟通、更深的理解。联想起平日里经常听到有的作抱怨“真不知道编辑是怎么想的”,而编辑又常常感叹一些作“说了那么多还是没领会我们的意图”这样的“残酷现实”。我更加感觉到通过《军事记》这个桥梁,加强记与通讯员队伍沟通理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我谈了上述感想并提出上述建议时,《军事记》的领导和编辑们非常重视,当即决定推出《编辑心语》这个小栏目,并厚爱加错爱地让我来先开几炮。面对记、通讯员队伍中的如林好手,面对编辑阵容中的方家硕儒,我战战兢兢地接下了这“烫手的山芋”……唉,不多罗嗦了,反正是聊天,聊得大伙觉得中听,我就多聊它几回。如若大家听得乏味,不妨直吹“口哨”,我会赶紧闭嘴,另请高明。  相似文献   

15.
名刊要览     
奥巴马能向罗斯福学什么 如果将“危机”两字拆开,则可以如此理解:当危险出现时,同样降临的还有机遇。富兰克林·罗斯福在大萧条时代的做法,正是奥巴马目前所需要的。罗斯福当年的政策,让数代美国人都能享受其施政之恩荫。奥巴马也应像罗斯福一样,说服美国人相信,在眼下危机中同样存在发展的机遇。  相似文献   

16.
黄慧 《青年记者》2006,(16):77-78
在记队伍中,一些人总有写不完的新闻,而一些人则经常闹“稿荒”。这其中除了记个人勤懒有别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记掌握新闻线索的多寡。新闻线索不多,记自然采写的新闻稿量就少;但如果新闻线索源源不断,则见报的新闻就层出不穷。后因拥有新闻线索多常被称为“富”记。而当“富”记的诀窍就是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善于发现、捕捉和挖掘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17.
四月下旬,武警芜湖市支队举办了为期10天的基层报道员培训。此次培训他们一改往年请地方记、编辑授课的做法,而是就近请来了《军事记》当老师。他们从历年保存的《军事记》杂志中整理出:“怎样做好新闻的标题”、“怎样写好新闻的导语”、“怎样提高新闻的敏感性”、“如何搞好摄影报道”等授课资料进行讨论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基层报道员纷纷反映:  相似文献   

18.
亦杰 《今传媒》2006,(8X):25-25
我爱看央视的“新闻调查”栏目,记王志、董倩、杨春、柴静等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很赞同《中国青年报》“冰点”主编李大同的评价:“新闻调查”的记显现出职业化特征,这表现在对采访现场的控制和采访对象的交流上。在提问的水平上。“新闻调查”的记越来越表现出个性,这会让观众对他产生出信任。”  相似文献   

19.
张金华 《青年记者》2006,(24):29-30
今年第七个记节,中央电视台为此制作的特别节目《记录中国》在使人们了解记这一特殊职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中国70万新闻从业人员对“记录中国”这四个大字内在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该如何以历史的神圣感和责任感准确记录中国的发展进程,为历史打好草稿。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软新闻”?怎样写好“软新闻”?这里面既有新闻理论问题,又有新闻写作问题。一次点评不一定能说清楚。为了认真地进行业务探讨,我们先请大家看一篇学员习作。老挝山羊归国记1994年5月14日上午8时。晨雾笼罩下的西双版纳边防某团“零公里”哨所。此时,中央电视台驻成都记者站的普晓东\关飞二人正在精心地拍摄一个象征中老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历史性画面:老挝帕卡检查站站长向旺通一行四人正在同中国驻军领导和哨所官兵挥手告别;8只膘肥体壮的白色山羊和四只可爱的小羊羔在老挝官员的驱赶下,正一步步朝老挝国土上走去,它们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