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6 毫秒
1.
衡州花鼓戏音乐声腔丰富、曲牌众多、乐队组合自由、乐器各具特色,其鲜明的个性及地方特征,深受人们特别是农民的喜爱.衡州花鼓戏虽经过多年的流传、发展,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表演形式、创作了一批高质量的剧目.但由于“路子不同”,所以“花鼓十里不同音”,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花鼓戏音乐的整理与研究,使流传于湘南地区的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保护、传承、发扬光大,使之造福于民.  相似文献   

2.
衡州花鼓戏是湖南省湘南地区的民间小戏剧种,迄今已有200余年的发展历史。它与灯会、采茶、傩舞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衡州花鼓戏不仅在省内湘南地区流行还流布于外省的赣西部分地区,也曾流布于粤北的韶关、乐昌、坪石。从1950年至1980年,衡州花鼓戏各剧团共创作、改编并正式演出的剧目有257出,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极大地满足了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3.
每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都拥有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而音乐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载体展示着独特的魅力。在音乐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具体的手段创设民族化音乐环境,结合社会综合效力,进行多元化的发展,以期更好地延续传统,让本民族音乐文化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戏种,湖南花鼓戏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其代表曲目《刘海砍樵》不但拥有独特新颖的演唱方式,质朴的乡音俗语,而且具有融合音乐美学、音乐民俗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教育学的多重价值。然而,随着时代发展,我国民间曲艺发展每况愈下。本文对其艺术风格、曲式特征及唱腔特点等作详细阐述以表露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同时呼吁人们关注民间艺术,提高对民间艺术的理解,保护和支持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衡州花鼓戏是清末产生于湘南地区的一种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文章试图运用文献法、田野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衡州花鼓戏于当下的生存状况、表演场合、社会功能等,进行一定层面的分析和阐释,揭示其于当代社会语境中的变化状况,以期为其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戏曲动漫及音乐体现了戏曲和动漫、科技与艺术相互融合的时代艺术性特点,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弥补了传统戏曲在中小学在传统音乐教育中的不足,促进了传统戏曲文化在国际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得到广泛传播。通过分析戏曲动漫创作的基本规律、要求和社会功能等,希望促进国产动漫艺术民族化发展,传承衡阳花鼓戏,弘扬中华戏曲文化。  相似文献   

7.
作为河南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光山花鼓戏,演出形式独特,剧目丰富,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文章通过对光山花鼓戏表演体制及音乐特色的考察,描述其在表演效果、行当设置、舞美布景、班社构成等方面的地域性特征,发掘其蕴含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下,复合型人才的社会地位日益突出,这就要求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当前,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化,也使得高校的音乐教育必然向多元文化态势发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有其独特的音乐文化,过去那种较为单一的传统音乐教育模式终将被淘汰,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各高校中即将普遍应用.本文基于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讨论其应用的意义及实施中具体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村落是一个多元空间的复合载体,是展示村风民俗文化的舞台,底蕴文化内涵丰富,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祭祀音乐作为一种民间信仰音乐的存在,同样受当地村落文化的影响,祭祀中祭品的供奉、音乐的传递等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向社会展示本土村落文化。从人类学视野解读村落中的祭祀音乐,分析音乐存在的文化场域和演唱空间背景,从而探讨地域文化下的音乐特征,利于村落文化的展演和社会文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吴永瑜 《文教资料》2008,(17):54-56
当音乐文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影响时,其生存发展的空间必然受到制约,音乐文化要获得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必然有赖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音乐文化的生态环境与其生存发展空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互制约、相辅相成、依存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客家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之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汉乐、汉剧不仅是客家地区特有的乐种、剧种,也是中华音乐文化之精华。然而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它却遇到了生存险境。我们应重新审视其发展历程,认识其文化价值,总结学习他人经验,力求通过重视教育传承、调整地方高师院校音乐教育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开发富有客家地方音乐特色的新课程、丰富高师声乐课教学内容等举措,并通过加强媒体宣传、加强普及教育、鼓励民间乐社活动等多种渠道更好的保护传承客家传统音乐。  相似文献   

12.
在研究河南豫剧发展史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河南豫剧群体创作、重乡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娱乐性强、适合人群广的特点。在论述其音乐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豫剧无曲无谱、口头传唱的独有特性,揭示了豫剧兼收并蓄、注重自我超越的优良传统,指出豫剧在传承中原文化,展现河南精神,演绎地方文化,幸福百姓生活,展现河南形象和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方面的巨大作用,并希望河南人通过河南豫剧搭建根亲文化平台,传播中原文化,在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通过创建文化大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高师教育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方、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将赣南采茶戏引入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中,是对高师音乐发展史、声乐戏曲教学及校园文化内涵的有力补充,有利于改善音乐课堂教学的结构,让学生领略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4.
作为“有声之诗”的地方戏曲的建构,与地方戏曲声腔音乐的形成密切相关。浙江的越剧、婺剧、绍剧、甬剧、瓯剧等地方剧种,自然地理空间、文化地理空间对地方戏曲和戏曲声腔音乐的文化心理结构,时空表达方式的形成,总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空间地理分布与地域文化印记,鲜明的地方性戏曲文化建构,成为一个地域戏曲音乐和地方戏曲的独特标记。  相似文献   

15.
湖南花鼓戏的班社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草台班时期,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半台班时期,活跃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专业剧团时期,活跃于20世纪30年代之后。  相似文献   

16.
豫剧作为河南旅游文化资源的一个重要篇章,对于实现我省旅游立省的目的很具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豫剧文化的艺术特色剖析,探讨豫剧文化如何促进河南旅游的发展,并针对豫剧文化与河南旅游的结合从产品开发、营销机制、政府扶植和人才培养四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已经上升为文化的竞争,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梨园戏素有“宋元南戏活化石”之称,文化遗产价值突出,旅游开发意义重大.文章系统论述梨园戏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其旅游开发意义,分析其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应把梨园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泉州旅游发展规划,并从旅游品牌打造、旅游产品设计、人才培养、宣传促销等方面提出开发利用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8.
明代青阳腔是在昆腔传奇体制日臻完善和成熟基础上的民间突围,体现了民间艺人深厚的文化立场。早期青阳腔多是艺人对宋元南戏的移植和改造,后来逐渐参与了对文人传奇的演唱,并与昆腔“平分天下”。青阳腔对昆腔的冲击在于对曲牌乐句的断分.造成曲牌连套体部分的错层和错位。而大量的“滚调”又迫使青阳腔对弦索的抵制,鼓、板、笛、锣一直伴随着青阳腔的伴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