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静 《上海教育》2005,(9B):55-55
在真正互动的课堂上,一定会出现许许多多教师备课时不曾预料的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我的观点是不回避,直接面对学生的各种“发问”,因为妥善处理好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不仅是对教师教学理念的考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求异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2.
我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实施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疑,自主释疑,发挥主体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大胆质疑。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一人“独白”,学生自始至终当“听众”,不发问,不插话。课堂提问,大多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总结出正确的答案。单凭这一方式,造成学生习惯于回答问题,而不善于发现问题,不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学史资质疑。我在历史教学中,打破“一言堂”的模式,允许学生举手打断教师的讲课,提出各种问题,或者专门留一段时间让学生发问。经过鼓励和启发,学生大多能从不同角…  相似文献   

3.
小学思想品德学科要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必须要有适应这种人才成长的“土壤”和良好环境。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并加强教学民主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有效途径。1.善于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好问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更谈不上创新性的思维活动。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生有了疑问才会去发现,去创造。因此,课堂教学创设质疑问难情境,倡导教师善于问难,鼓励学生主动质疑,积极探索,大胆发问,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创设质疑问题情境的导演,不要自己说了算,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  相似文献   

4.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善于启发,巧于疏导,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让学生主动探求,自主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首先在教学中要信任学生,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对爱探索善争论的学生要给以及时表扬;对发问不大胆、提问不明确的学生,要给以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适当的点拨,适时的引导,增强他们问的勇气和信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怕千奇百怪,不要怕学生讲错,只要会思考就行。学生敢问以后,教师再耐心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提出…  相似文献   

5.
一、培养习惯,奠定基础科学的思维习惯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它包括独立思考的意识,大胆质疑的精神和勇于探索的品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可以帮助学生从思想上克服定式思维,摆脱从众心理。大胆质疑则是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理论和传统观点不迷信,不盲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能有“科学霸权”和“知识霸权”的思想,教师要勇于同学生争论,而学生在争辩中表露出的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标新立异的构思以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教师都应给予充分肯定。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并不是昙花一现,它是学生长期思维探索的过…  相似文献   

6.
俞金珍 《考试周刊》2013,(46):41-42
现在的课堂上,学生盲目"从众"现象很严重。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多方面寻找独立思考的触发点,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7.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它为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服务。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只是倾听与作答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听与答是一个相对被动的状态,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与表达。单一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形式极易导致课堂陷入教师主观灌输知识的误区。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学生主动发问的模式,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培养学生的发射性思维和大胆交流的语言习惯。在本文中,我提出接力式发问、模仿式发问、阅读式发问、探讨式发问四种学生主动发问模式,力求英语课堂教学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宽度,力求训练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英语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张鸿 《云南教育》2004,(11):23-24
课堂教学离不开“问”,这个“问”在课堂上表现为老师向学生提问和学生自己主动的发问、质疑。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只设计课堂提问,而忽视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发现真知。为实施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教师除了精心设计提问,还必须设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堂教学应使“课堂”成为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的“学堂”。课堂上提倡的是一种鼓励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大胆猜测、合理推断、主动交流和相互理解的气氛。教师应当创造一种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数学能力 ,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探索动机和兴趣 ,使学生乐学、趣学。实现教育教学的优秀、高效  相似文献   

10.
梁惠丽 《考试周刊》2011,(78):77-78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展开,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越来越受重视,课堂讨论也就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论”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分析和说明事理。“讨论”是就某个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辨析。课堂讨论以学生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为主。合理运用课堂讨论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探索了创设各种不同的情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质疑情境培养创造力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放开手,课堂上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并给以精心指导,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感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有疑而问,由问导思,由思出新。敢想、会思、善问是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和形成创新能力的核心。而思考的实质即是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学生只有发现问题,才有可能提出问题。时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包办一切,学生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也没有,坐在教室里受“驱使”、“奴役”,谁还乐学?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问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挑战教师和书本这些所谓的权威。学生发问时,教师要乐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善于发现发问中的智慧火花,给予表扬与肯定,使学生感到问题的价值(也是学生自身价值的显现),进一步激励…  相似文献   

14.
周清阳 《教师》2013,(4):47-47
一、当前课堂提问的现状1.提问随意性较大提问是许多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可有不少教师课前不精心钻研教材,不能根据学生实际预设问题,上起课来,经常随意提问。这些随意性的问题,有些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可随口回答;有些问题又过于深奥,使课堂出现冷场,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时,一位老师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伏尔泰的形象之后,继续发问:“伏尔泰的形象有什么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少年时期的学生十分好奇,凡事总要问个“为什么”。课堂上,面对学生连珠炮似的发问,教师很可能因出现“知识储备危机”而下不了台。有一回,我就险些让学生难倒。  相似文献   

16.
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教师课前再周到地筹划也难以预料课堂上将会出现的各种情况。有的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教师事先难以预料的问题,弄得教师“措手不及”。这时,教师便需要运用教学机智,随机应变。譬如,我在教《人桥》(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五册)这篇课文时,当讲到:“我军快追上敌人了却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时,有位叫李金成的同学突然举手发问:“敌人又是怎么过得了河的?”这样的问题我在备课时确实没有想过。这位同学提出这一问题后,其他同学也都露出了疑惑不解的神情,等待老师回答。我听了这位学生的质疑后即说:“刚才李金成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大家都来猜想一下,敌人可能是怎么过河的?”这时课堂上活跃起来了,有的同学说:“敌人可能是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有了质疑发问的权利。但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特别是教师一时很难解答或根本不知道的一些问题,许多教师要么含糊其词地回答,要么选择回避。这样的例子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谓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新的课堂改变了传统计算教学中枯燥、单一、机械训练的局面,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个性思维,课堂上常常呈现出一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面对这种景象,教师该如何处理呢? /  相似文献   

19.
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产生疑问的有效方式。学生没有质疑精神,不主动发问,是让很多教师头疼的问题。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发问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工作实践谈一点初浅认识。一、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置问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回答出来。在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情境中,要给每位学生都  相似文献   

20.
鲍桂花 《广西教育》2012,(30):57-57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考的主要手段。笔者发现,当前,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存在“问题过多”、“问题过散”、“问题过散”的“三过”现象,导致课堂成了问题的堆砌,从表面上看课堂十分热闹,实则是无效的。其实,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实施过程中有起关键作用的“度”。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些“度”进行有效发问,从而让思想品德课堂更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