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宋巧燕 《考试研究》2014,(2):88-94,37
清代蒙学教材的编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蒙学教材的编撰在蒙童接受规律和教学效果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连接点,在文学教育与科举之间表现出密切的关联,表现为:蒙学教材的形式美和格律美,契合清代科举文体的要求,在美好的音律和规整的文字形式教育中与清代的科举教育恰当地接轨;将有益科举的以往蒙学读物改编成韵语形式;有益科举的蒙学诗文韵对读物更易受到追捧;蒙学教材偶句韵语中体现出明显的科举思想。  相似文献   

2.
元代徽州童蒙教育发展突出,机构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形成以私学为主体的多元化格局;大批理学家从事蒙学教育,不少大儒亦参与其中,出现了塾师的群体化和职业化趋势;编纂了数量丰富、水平较高的学术著作与蒙学教材;理学思想内容成为蒙学的主导思想与核心内容,于理学社会化与民间化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究其原因,既是宋代以来社会与文化教育发展的惯性使然,而元朝廷鼓励设立小学书塾、科举废兴对士子心态之影响以及士人身份变化、理学思想浸润、教育家对童蒙教育地位重要性的认识等均是重要的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张静 《滁州学院学报》2007,9(2):102-103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对儿童的蒙养教育,即“蒙学”。南宋理学家朱熹对蒙学的阐述对宋元时期蒙学的成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明清时期蒙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朱熹有关蒙养教育内容、方法对中国当今社会的未成年人教育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蒙学,即启蒙之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童蒙须知》是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为儿童编写的一篇启蒙读物,不仅是宋代重要的蒙学文献之一,也是后世蒙学教材编撰时仿效的范本。其言易晓,其事易从,尤切于日用,涵盖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文字、杂细事宜五个部分。通过详尽规范儿童日常起居、言行礼节等内容,充分彰显朱熹的蒙学教育思想及其对后世产生深远持久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明朝社会的专制化、世俗生活的功利化、程朱理学的官学化,加剧了儒学的内在紧张。王阳明以"心即理"为理论起点,提出了"致良知"的本体功夫和"知行合一"的实践路径,要求人人都"学做圣人",强调教学中要做好"精一功夫",并非常重视儿童的蒙学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立意独特、开创风气、影响深远,对于今天的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传习录》是他的教学语录和论学书信合集,全面体现了他的心学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6.
清代蒙学教育的目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不仅强调知识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而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教育目的越来越在蒙学教育中占有主要地位。综合来说,清代的蒙学教育目的具有双重性的特点:一是平民教育的普及。这种大众教育的普及造就了大批今后能够独立地进行生产谋生的人,所以其地位就越来越显得重要。二是科举教育的重视。由于在清代社会对读书做官极度重视,因此蒙学教育围绕科举来取舍教育内容的科举教育依然很有市场。  相似文献   

7.
朱熹(公元一一三○——一二○○年)是南宋儒家的主要代表,反动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曾公开声称:对孔孟之道“用力既深,而自信愈笃,修身守道,以终余年,此外实无毫发之余念也”。朱熹的一生,除作过几任地方官直接镇压人民而外,大部分时间是在福建武夷山等地从事教育活动,总结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反动教育理论。元、明、清封建王朝和蒋介石反动派,都把他捧为中国教育史上“罕见的教育家”,为封建统治“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相似文献   

8.
蒙学是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以儿童道德修养为核心的教育。王阳明十分重视蒙学,他把道德教育放在了蒙学教育的首位,提出了"顺应、诱导、启发、竞争"的蒙学教育思想。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人格塑造中起着导向作用,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王阳明蒙学教育思想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顺应性情,激发学习兴趣;重在诱导启发,尊重学生主体性;开展竞争式教学,寓教于乐;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正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中,蒙学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三字经》为代表的经典蒙学读物,在启蒙益智、传播思想、传递知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功效,其蕴含的教育思维、出版理念,至今仍影响着教育工作者和童书出版者。  相似文献   

10.
苏轼《议学校贡举状》与朱熹《学校贡举私议》为各自批判当时教育现状、总结学校贡举得失、系统提出各自教育主张的经典议状,针对不同的社会背景、出于各自的政治立场,苏、朱二人对教育有不同的议革主张,且多有冲突激烈之处.学术分异是苏、朱二人教育议革分歧严重的本质,从个体来看,这是苏轼、朱熹教育思想不合导致的冲突,从学术发展史看,可看作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学与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之间的争锋.出于学术思想构成的不同和各自学说主张的存异,朱熹对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学历来有所批判,朱熹《学校贡举私议》与苏轼《议学校贡举状》便是这种学术分异之下跨越时空的思想争鸣.  相似文献   

11.
在宋明理学发展中,朱熹较早提出了"心本体"的思想。但由于他理学体系的需要,这一思想没有被最后确定下来。后来,王阳明进一步发展朱熹的心学思想。具体而言,在心、理关系上,王阳明克服了朱熹"心与理为二"的矛盾,把主观和客观融合统一,用先天道德性的内容把心与理沟通,将朱熹的"性即理"引向"心即理",实现了"心与理一";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在朱熹知行相须互发说和重行说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在格物致知上,王阳明否定了朱熹的格物说,而接受了朱熹的致知说,并提出了致良知说。朱熹的心学思想经过王阳明的阐发,从而完成了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房秩五以"开通民智、救亡图存"为其蒙学教育的宗旨,认为蒙学是"学堂中第一要紧的",并且尖锐地批判了传统蒙学教育的诸多积弊。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改革蒙学教育的具体措施:"蒙学的管理要整齐";"课本的程度要相当";"教授的法子要活泼"以及"教师的性情要平和"等。其蒙学教育革新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即使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蒙学教育自夏、商、周三代而始,历经秦汉、魏晋、唐宋的稳步发展,至清已达到更为完备和成熟的程度。伴随着蒙学教育的发展,前清的蒙学教材在这一时期也呈现出多样化、完备化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对前代蒙学教材的合理继承;重视封建伦理道德教育;突出历史性与常识性的教育内容;与科举取士的紧密结合以及杂字教材的出现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师萌 《辽宁教育》2013,(2):89-92
我国蒙学教育由来已久,自汉以来至今,儒家思想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都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受其影响的蒙学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宋代以前,我国虽有蒙养教育,但也只是隐含在一般意义的小学教育之中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直到宋代,作为儒学流派之一的理学兴起,才将蒙养教育放到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宋明理学”时期的儒家蒙学教育思想入手,分析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蒙学观点,探讨其蒙学思想及方法,试图对我国当今的学前教育给予启示,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侠 《现代语文》2011,(4):33-35
在朱熹的教育思想中,"为学"的基础就是要穷理,而要想穷理就必须读书,并且朱熹坚信"天理"就蕴含在圣贤书中,读圣贤的经典之作,是穷理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信徒。他和南宋以后历代反动统治者一样,崇拜孔孟的卫道士朱熹,鼓吹朱熹的所谓“待人”哲学。他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兰本,拼凑了一个《四书集句》,叫嚷“中庸之道…合理”,用孔孟的反动道统攻击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建立林家封建法西斯的世袭王朝制造理论根据。为了深入批林批孔,彻底清算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思想根源,必须批判朱熹的《四书集注》,进一步揭露《中庸章句》的反动实质。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大学教育思想已有可喜的研究成果,但对他在蒙学教育思想方面的研究还没有深入,原因或许在于资料的匮乏,也或许在于他的蒙学教育思想体系不完整甚至还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陈独秀对蒙学的思考并不亚于对高等教育的思考,他在蒙学方面提出的某些观点对今天的义务教育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充是汉代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重要著作《论衡》,不仅对先秦以来儒家的反动哲学观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而且对儒家的反动教育观也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两汉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董仲舒,继承并发挥了孔孟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把儒家学说宗教化神学化,建立了一套以“天人感应”说为核心的神学思想体系。他在教育领域里,抛出了所谓“性三品”的反动观点,把人性分为三等:“圣人之性”、“中人之性”、“斗筲之性”。胡说什么“圣人”是天生具有知识和智慧的上等人;“中人”是可以在“圣人”教化下变善的中等人,而“斗筲之性”的劳动人民,则是“天生愚蠢”、不堪造就的下等人。这实质上是孔老二的“生而知之”和“上智与下愚不移”反动谬论的翻版。董仲舒鼓吹这套反动教育观的目的,是妄图把知识神化,剥夺广大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权利,实行反动的文化专制主义和愚民政策。在“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反动思想体系统治的情况下,王充继承先秦法家荀子、韩非子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勇敢的反潮流精神,提出了重实践的唯物主义教育观,与孔孟和董仲舒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及其反动教育思想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发展了先秦法家的进步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大学教育思想已有可喜的研究成果,但对他在蒙学教育思想方面的研究还没有深入,原因或许在于资料的匮乏,也或许在于他的蒙学教育思想体系不完整甚至还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陈独秀对蒙学的思考并不亚于对高等教育的思考,他在蒙学方面提出的某些观点对今天的义务教育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朱熹教育思想的探讨应当重视外缘研究.朱熹的心路一直徘徊于入仕从政和退隐从教之间,二者形成一个巨大张力,极大影响到朱熹的教育观念.入仕从政是儒者定位、士大夫身份和时代背景所赋予朱熹的首要使命;以道进退、学政分离、育才化俗则是退隐从教的不得已;"格君心之非"、教育立国、"庆元党禁"充分证明朱熹教育思想的强烈政治诉求,在政治与教育之间的出入徘徊构成朱熹教育思想的底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