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桃花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中的杰作,它是在《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同类题材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桃花源记》的深刻寓意和艺术成就,远超六朝志怪小说.其叙事忽有忽无,变幻莫测,体现了志怪小说的一般特征.其社会思想渊源,与《老》《庄》思想最为密切,有道教影响的痕迹,而与魏晋玄学及佛教无关.  相似文献   

2.
2013年,莫言在浙江大学首次谈到了自己创作的小说是有中国特色的“梦幻现实主义小说”。莫言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生死疲劳》、《檀香刑》,深刻地体现了与古代志怪类文学的关系。他的小说不仅传承了中国志怪类文学的特点,更是在人物塑造的反传统化、建立自己的文学王国、创立“梦幻现实主义”小说这三个方面超越了古代志怪类文学,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3.
中国小说源远流长,若追其源头,可上溯到远古神话传说,其后的先秦寓言故事、先秦两汉的史传文学和野史杂记中,也都有小说的若干因素在孕育、发展着,但这些毕竟还都不是小说,从远古到两汉也只能算是中国小说的酝酿时期。真正被当今的文学史家、小说史家目为最早小说的是以晋人干宝的《搜神记》和南朝宋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作品,称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唐传奇虽承袭志怪小说的传统,以传写奇闻为能,追求所谓无奇不传,但又同志怪、志人小说有着显著差异:首先在创作观念上,《搜神记》的作者干宝说:…  相似文献   

4.
"志怪"一词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里首次出现了"志怪"一词,但不是指一种文体,更不是小说概念,只不过后世把记录怪异内容的小说称为志怪,志怪小说便由此而来。志怪小说形成的标志是《汲冢琐语》和《山海经》的出现,但其真正的源头大  相似文献   

5.
《太原大学学报》2016,(3):39-43
《风俗通义》是东汉应劭撰写的一部关于风俗的书,该书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而且在中国小说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对魏晋志人志怪小说均有影响。目前学界对《风俗通义》小说特性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将其与魏晋志人志怪小说进行对比研究的文章至今较少出现。从内容取材、叙事手法、审美风尚三个角度对《风俗通义》和魏晋志怪代表作《搜神记》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发现《风俗通义》和《搜神记》在创作上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阅微草堂笔记》作为一部融志怪、考证、著书诸特质于一身的志怪小说集,集合了纪昀的学术考据成果与个人情感及观点表达,是一部以学术思维写就的具有鲜明学者气质的小说集,具体表现为以考据之法写小说、以志怪内容说学理、以著书立言为旨趣,较为典型地反映了学者创作小说的手法和以小说“载道”的文学理想,其面貌之驳杂与当时的学术环境、政治环境及纪昀的学者身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继承和发展了《左传》、《庄子》、《韩非子》、《列子》、《史记》等诸子和史传文学,并在吸收六朝志人志怪小说的创作基础上,对唐传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纵观柳宗元的古文“小说”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三类:一类如《段太尉逸事状》等,所写史实属传记之类,但选材、刻画人物性格及心理特征,以及典型人物所处环境气氛的渲染,无不栩栩如生。这类文章用今天的话来说,可以称之为报告文学或纪实小说;其二如《梓人传》、《宋清传》、《鞭贾》、《三戒》等文,寓理于事,鲜明生动,心理刻画入木三分,是现实生活的形象反映;其三在创作中将民间的神魔  相似文献   

8.
《河西学院学报》2016,(6):77-82
王度的《古镜记》是初唐传奇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从题材上讲,它属于志怪小说,但在一定程度上不同于六朝志怪小说的粗陈梗概。《古镜记》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意在阐释"明神道之不诬"向"始有意为小说"的过渡。小说由十二个相互独立的小故事连缀而成,以一面古镜为线索串联起一系列的神异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古镜信仰及唐代文化。文章结合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的镜文化及唐代士人的文学作品来分析《古镜记》与唐代士风的内在联系。鉴于此,从中国古代的镜信仰文化、唐代士风分类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独特形式。魏晋南北朝时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和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就是它的滥觞。志人(或称轶事)和志怪是笔记小说的两大主题。明清轶事小说,是《世说新语》一类志人小说的余波。明清时期轶事小说的发展有三个时期比较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集六朝志怪小说与唐传奇的特点于一身,成为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本文从《聊斋志异》的形成背景及作品本身出发,分析了作者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心理驱动力,通过对他的这种心理的分析,从而可以使我们对作者及作品有新的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唐宋时期是《史记》发扬光大的时代,俞樟华的《唐宋史记接受史》充分揭示了史记对唐宋史学和文学的影响。该论著将《史记》的接受史与学术史结合起来研究,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唐宋人接受《史记》的重心所在,唐人侧重《史记》的作文之法、文字考证、注音释义、奉为史书之首等,宋人关注《史记》编纂体例、班马异同、史记选本、人物品评等方面。《史记》不仅影响了唐宋文学作品的本身,而且还影响了唐宋文人的文学观念等,唐宋史学和文学的繁荣与《史记》的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京剧"史记戏"取材于《史记》,但由于戏曲和史书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改编的过程中,"史记戏"对《史记》进行了多方面的改写,包括题材的选取和主旨的改写,人物形象的改写和情节的改写等,有得有失。  相似文献   

13.
敦煌本《捉季布传文》的故事原型来自《史记》、《汉书》中的季布故事,由于时代的变更,社会的发展,文体文风以及受众视角的转变,使得季布故事在流传中不断加以丰富,至唐代敦煌变文其情节更加完善,人物更加丰满,不仅一改汉代史传文学简略质朴的叙事风格,而且整体变化尤为明显。探讨《捉季布传文》对《史记》中季布故事的拓展,进而探究唐代俗文学的创作视角。  相似文献   

14.
专书词汇研究可以使我们对专书所处时代的语言词汇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可为大型语文工具书提供一些参考材料。因此,研究《史记》双音动词就可使我们了解代表秦汉时代语言面貌的《史记》的词汇状况,且以其研究成果与诸如《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历时汉语辞书比勘,则可发现此等大型辞书的某些释义存在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5.
《日本灵异记》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佛教说话集,其中引用了大量的中国儒学典故。不过,先行研究中并没有指出其中某些中国元素的出典,也没有考察借用的意义,更没有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对中国文学吸收和改造的方法。本文以"轩辕黄帝之阴阳术"为考察对象,考证出其应出自中国史书《史记》,认为作者景戒将《史记》中关于"轩辕黄帝"与"阴阳术"浓缩成一语,并将其与佛教人物和因果报应相比附,实现儒学向佛教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
《史记》是研究古代汉语与历史的必读之书,中华书局的校点本《史记》是学习研究最常用的版本,但其讹误也并不鲜见。本文就《史记》校点本的正文及注疏讹误、记叙对话中的称谓不当,以及文字标点的不当之处提出几处商榷,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史记论文》初刻于康熙二十五年,是清代第一部《史记》评点专著.《史记论文》指出:《史记》叙事或有虚构成分,节奏多变;《史记》写人注重轶事生色,语言富有个性化,角度多变.《史记论文》的评点,突破了传统史学话语的桎梏,彰显了《史记》的文学意义;《史记论文》的评点,借鉴了金圣叹在小说和《史记》方面的评点成就,突破了明代《史记》评点以章法、句法、字法为核心的分析范式,为后代的《史记》评点和批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史记》作为展示和构筑中华文明的史学名著,在人物的选择标准上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主体意识。司马迁在《史记》中,自觉地继承与弘扬了中华民族崇尚气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与气节风范,在《史记》各人物传记中都有生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李白在接受《史记》人物故事的同时,艺术上,创造性地将历史故事李白化;手法上,如实记录改为符合自己个性的接受;文体上,散文成功转化为诗歌;风格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成功结合,使史实和诗美做到了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神话,是原始先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三篇本纪的开端,分别引用了殷、周、秦起源的神话传说。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神话,蕴藏着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研究探讨这些神话传说,既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史记》的伟大价值,又可以挖掘其蕴藏着的文化元素,从而探究原始社会的奥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