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在大九寨国际旅游区民族文化里,藏羌文化是基础,外来文化是养分,这些充沛的养分,使得大树枝繁叶茂,反过来增强了藏羌民族固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认真考察总结藏羌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到,藏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本身绝非封闭自身、与外族隔绝所致,而应该归功于藏羌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再造力。“窥中原文脉,纳百川精华”无疑是对藏羌文化心态和文化传统的精辟概括。  相似文献   

2.
藏族传统文化是在不断吸收兄弟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有其丰富和独特的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继承和发展藏民族文化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藏民族文化的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藏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在继承和发展中,摒弃不好的,吸纳优秀的,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藏民族文化心理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淀已经内化为一种影响藏民族行为和价值判断的文化心理特质。孤立与封闭、开放与融合、群本意识是藏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特点,它们对藏族学生的英语习得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对藏民族文化心理研究对我区的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将"残存概念"作为研究藏羌彝走廊历史、文化、族群互动的切入点,在重新建构了残存概念以后,具体选用与世界广大范围中存在的民俗信仰"Evil Eye"几近同质的羌族"毒药猫"为分析对象,联系中国及藏羌彝走廊诸族中类似"毒药猫"的民俗事象,最终确认在南北通透的藏羌彝走廊中,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南向的民族迁移,因与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的相互作用,原来同质性的民俗文化现象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倾向,而随后形成的走廊诸民族虽也有长时期的相互作用,但仍保持住了自身的文化特性,使得走廊中的诸民族文化在这一地理空间中,形成了民族文化"百花齐放"的文化局面。  相似文献   

5.
世代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绮丽的艺术表现形式,他们在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人文道德伦理和宗教神灵崇拜的共同作用和制导之下形成并发展了本民族特点的视觉审美心理,探究藏民族的视觉审美心理可以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察藏民族的文化艺术和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保护和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政策,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以勤劳、勇敢和智慧,形成了多姿多彩、独具魅力的民族传统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藏医药的起源同藏民族的历史一样久远,藏医药的文化内涵深深植根于整个藏文化的母体之中。  相似文献   

7.
余敏 《西藏教育》2014,(2):52-52
<正>在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藏民族的主要食物限定在了肉类和乳类范围内,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肉食文化。在独特的肉食文化中,野牦牛和羊首先被勇敢的藏民族驯化、饲养,成为藏民族的主要肉食来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牦牛文化和羊文化。雪域高原独特的牦牛文化和羊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幼儿教育资源。一、因地制宜开发幼儿认知课程资源幼儿期是人生成长历程中的重要认知期,对绝大  相似文献   

8.
藏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和融入民族艺术是传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藏民族艺术文化教育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富有民族艺术特色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以及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的民族艺术资源等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幼儿文化适应能力,坚定幼儿文化自信,更好地弘扬和传承藏民族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9.
藏民族传统体育是在独特自然地理环境和民族生活习俗中产生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高校应积极承担振兴民族传统体育的神圣职责。文章指出,应充分发挥民族院校地域和资源优势进行课程改革,挖掘开发藏族传统体育,将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课程,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表演性、竞技性和高校教育性融为一体,成为民族院校精品体育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和举措。  相似文献   

10.
西藏古代的射箭与礼仪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射箭运动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与西藏古代社会的民俗文化、伦理思想、传统哲学及人的思维方式息息相关,具有丰富的藏民族文化内涵。射箭运动自史前至清朝的演变,经历了与中原地区的多元文化的融合与汇积,藏民族在对弓箭的崇拜中形成了显著的藏民族传统文化特征,发展成涵养品德的礼仪和娱乐身心的体育竞技活动。清朝时期在孜康学校教育中将射箭作为俗官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实行礼仪教育,为社会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