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其中一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现中学课本及一些古文选本,均将魁父注为“小山名”.此注似欠深究.《太平御览·地部》中引《淮南子》“牛蹄之涔,无径尺之鲤;魁父之山,无丈林营宇.”其中的“魁父”二字是形容山很小,与上文“牛蹄”二字形容水很少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2.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篇》。其“曾”字凡三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课本在第一个“曾”字下注曰:“曾,并。”音注为céng。其余二“曾”字未加注,大概是意思  相似文献   

3.
课文《愚公移山》中有“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一句。课本注为“魁父,小山名。”“魁父”一词,自汉代高诱作注以至于今,多以河南陈留县境内的山名释之,如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寓言选》。笔者认为“魁父”一词不是实际山名,而是一种虚指,乃为“堆阜”二字的假借,其实就是大土堆。证之和下:《国语·周语下》:“夫周,高山、广川、大薮也,故能生是良材,而幽王荡以为魁陵、粪土、沟渎,其有悛乎?”韦昭注:“小阜曰魁”。又《文选》木华《海赋》:“濤(?)滐而为魁”。李善注引贾逵《国语注》曰:“小阜曰魁”(按:胡刻本“小”误  相似文献   

4.
《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一句中的“魁父”,现中学课本及一些古文选本均注为“小山名”,此注似欠准确.《太平御览·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觉得人教版教材古诗文的一些注释不够准确完美,特举几例,纠正于方家。例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初语二册)注释为“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曾,用来加强否定语气,常与‘不’连用,可译为‘连……都……’。”释义是准确的,但注中将“曾”注音为zēng,这就不当了,查《文言虚词汇解》“曾”字:“用在否定副词前,借以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还’‘、竟’、‘竟然’等。”注音céng。所举例句,赫然就是“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①再查《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曾”字读céng音时义项有三…  相似文献   

6.
本义以文字学知识为依据,试从分析“魁”字字形入手,确定了“魁”的本义为“勺头”。并且得出了“魁父之丘”的命名应该是“象勺头一样的土山”的结论。把前人对“魁父之丘”仅仅释为“小山”的说解进一步落实为“象勺头般的小山”,从而补充和完善了历来对“魁父之丘”的诠释。  相似文献   

7.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很多人认为这一类同一性偏正词组中的“之”字是代词,代定语所指的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样”、“这种”、“这个”。 我认为,这种分析法是错误的。 古代汉语偏正词组的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一般要用“之”字。例如 沛公之参乘樊哙也。(《鸿门宴》)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相似文献   

8.
试考“考”     
许慎于《说文解字》序中云:“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代学者,对“建类一首”理解不一,故有形转、意转等数家之说。然对“同意相受”则意见较一致。再阅《说文解字》正文。许慎于“考”字下注“老也”,又于“老”字下释“考也”。可见“考”“老”两字意思无二,是谓“同意相受。”然观《楚辞·离骚》有“朕皇考曰伯庸”一语。其中“考”字历来均注释为“父”。《尔雅·释亲》中也记有“父为考、母为妣”、“父之考为王父……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云云。《尚书正义》曰:“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下注:考妣,父母。“考”字在上述先秦文献的记载中均不能与“老”字互训、相代。可见《说文解字》中“考,老也”的注释是  相似文献   

9.
韦旭东 《语文学习》2023,(11):72-73
<正>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历来注家对“羁鸟”释义基本无二,认为其指“笼中鸟”。近来有研究者认为,古代诗文中以“羁”字形容鸟的诗句中,“羁”字表示羁旅、孤独义(李繁贵《“羁鸟”不是“笼中鸟”》,《语文学习》2022年第4期)。此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失之片面,故撰文补正。  相似文献   

10.
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高五册《复庵记》) 其中“若揖让乎其间”一句,课文注释为:“(这些山峰)好象在那里拱手为礼似的。”“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一句注为:“(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养民所敬慕而(仿照着)这样做的。” 课文注释认为前句省略的主语为“山峰”,文意上滞碍难通。假如这句是形容山峰姿态的话,那就应紧接在形容山势的第一分句之后,这样才承接自然。且“其间”二字,也难于落实。课文注“其间”  相似文献   

11.
师道之最     
师之五”师”,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中称其为“父师”。《礼、文王世子》:“父师司成”,意为太子的成材之道全由师父负责。显而易见.早在商代乃至更早,“师”就是教育人的专业人员了。老师之最如今,人们普通用“老师”称呼教师,其实,“老师”原来并不是专称教师的,它只是用来形容知识洲博的老年学者。如《史记》:“荀卿最为老师”。用“老师”称呼教师,初见于金代元好问《遗山集·示里孙伯安》:“伯安人小学.颖悟非凡儿.记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学校之星’我国古*多有有关学校的记述。《孟子·腾文公》上:“夏日校,日…  相似文献   

12.
(称谓、名称部分) 耶婆爷孃 都是“父母”之称,单称时有时加词头“阿”字。 (1) 欢来不徐徐,阳窗都铳户。耶婆尚未眠,肝心如推橹。(欢闻变歌) (2) 且辞爷孃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孃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声溅溅。(木兰辞) (3)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辞) (4)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折杨柳枝歌) 按:据《增韵》:“俗谓父曰耶。”《玉篇》:“爷,俗为父爷也。”可见“耶”、“爷”都是“父”的俗称,二字音同,故写时混用。但《称谓录》却说:“古人称父为爷,只用耶字,不用爷字。”并谓《木兰辞》之“爷”,“本当作耶字,俗本改作爷字”。  相似文献   

13.
《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对“魁父之丘”的“之”,许多古汉语论著作了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结构助词,表示一种特殊的修饰关系,相当于“的”,或不译出;有的说是指示代词,表示同一性的偏正关系,相当于“这样”、“这类”;有的又说是结构助词和指示代词的溶合体,既表示偏正关系,又表示同一性,相当于“这样的”、“那样的”。①我以为,对“魁父之丘”的“之”的这些解释和争论,都忽视了一个语言事实:这个“之”仅仅是一个用于专名的语间助词,它的主要作用不是表示某种或某几种关系,而是调整音节,舒缓语气。  相似文献   

14.
一、“谁之永号”的“之”《诗经魏风硕鼠》“乐郊乐郊,谁之永号”中的“之”字,有人认为是语助词表反诘语气(如蒋文甫《诗经选译》);有人认为这个“之”字是对“谁”起强调作用,无实在意义(如天津圹沽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课本古代诗文译注》);有人译“谁之永号”为“有了安身之处谁复痛哭长吟!”“之”字未注(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中学课本注这个“之”字为“尚”“还”,可是有人说“这是明显的错误,”(如程希岚《古汉语语法概  相似文献   

15.
古人认为“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说文解字·序》云:“仓颉之作书,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甲骨文作?(铁一·一八·四),金文作?(鼎),有人以为象有孕之妇形,有生育义,但未为定论。“字”,金文作?(字父己),有人释上为妇女之下身,下为“子”,有生育义。《说文》:“字,乳也。”“段玉裁注:“人及鸟生子曰乳。”《易·屯》:“女贞不字,十年乃字。”看来,“字”理解为生育、繁殖是有道  相似文献   

16.
释“子”     
小篆“子”字,象人首与手足之形。“子”的本义是“孩子”,男女兼指。《仪礼·丧服礼》: “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郑玄注: “言子者,可以兼男女。”古文中,“子”指男还是指女,常常需结合语境才能确定。《触龙说赵太后》:“丈夫亦爱  相似文献   

17.
“昳丽”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之“昳丽”句,课本将其注为:“昳[(yì)丽]光艳美丽。”我以为这样注是不够准确的。“昳丽”用在“形貌”之后,是为了形容:表述邹忌长相的。“昳”字在汉代释义是“日昃也,从日,失声,徒结切。”而“昃”字则是“日在西方时侧也。”(《说文·日部》)《玉篇》:“昳,徒结切。昃,壮力切,日昳也。”这说明,“昳”字读音不读yì,  相似文献   

18.
《渔夫的故事》(初中第一册)中有“笑逐颜开”这句成语,课本注为:“形容满脸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颜”字未加注,查《汉语成语小词典》、《汉语成语词典》等,其意为“脸面、脸色、面容”。  相似文献   

19.
说“确”     
确字,《说文》云:“馨石也,从石角声”。馨者坚也,是确字的本义为坚石。引申为凡坚、实之称。“确”字的俗体作“確”,徐铉《说文》注、《复古编》、《六书正讹》皆称“确”俗作“確”。《说文》无“確”字,盖确、確为古今字。坚义之“确”,经籍大多以俗体“確”字代之,如《易·文言》:“確乎其不可拔”,注:“確,坚也”。《庄子·应帝王》!“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成玄英疏:“確,实也”。《文选·刘孝标辨命论》:“確乎纯乎,一作而不易”,注引司马云:“確乎,  相似文献   

20.
《阿房宫赋》“蜀山兀”,高中语文第四册仅注“兀”字,于“蜀山”无解。有的选本则译为“蜀地的山”,我们以为这是望文生训,不合文意。“六王毕,四海一”二句,均隐含“全部”之意,而紧承两句却言“蜀地的山”实在突兀,令人不知其所从来。且《史记·秦皇本纪》、《三辅黄图》等书都没有木材来自蜀山的记载,“兀”不知从何说起?再者,下文的“南方”“九土”,都指的是“普天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